武侯问曰:"吾欲观敌之外以知其内,察其进以知其止,以定胜负,可得闻乎?"起对曰:"敌人之来,荡荡无虑,旌旗烦乱,人马数顾,一可击十,必使无措。诸侯(大)〔未〕会,君臣未和,沟垒未成,禁令未施,三军匈匈,欲前不能,欲去不敢,以半击倍,百战不殆。"
武侯问敌必可击之道。起对曰:"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敌人远来新至,行列未定,可击;既食未设备,可击;奔走,可击;勤劳,可击;未得地利,可击;失时不从,可击;旌旗乱动,可击;涉长道后行未息,可击:涉水半渡,可击;险道狭路,可击;陈数移动,可击;将离士卒,可击;心怖,可击。凡若此者,选锐冲之,分兵继之,急击勿疑。"
【注释】
①秦: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为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分封为诸侯。地在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一带,秦孝公时迁都咸阳(今陕西成阳东北)。
②楚:战国七雄之一。战国时地包括今湖北全部及湖南、河南、山东、安徽、江西、广西等省各一部分。先后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县北)、陈(今河南淮阳)、寿春(今安微寿县)。
③赵: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为赵烈侯,原为晋大夫赵衰之后,与魏、韩三分晋国。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东南),前386年迁都邯郸(今属河北)。地在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部、河北西南部。
④齐: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姜尚。春秋时齐桓公称霸。齐威王时进行改革,国力强盛,打败魏国,开始称王,此后长期与秦国东西对峙。地在山东泰山以北、河北东南,建都于临淄(今山东青州市西北)。
⑤燕: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召公奭。地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建都蓟(今北京城西南隅)。
⑥韩: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韩景侯(名虔),原为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后代,与魏、赵三分晋国。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后迁都新郑(今属河南)。地在今山西东南角和河南中部,介于魏、秦、楚三国之间。
⑦三晋:指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因三国原由晋国瓜分而来,故习称三晋。
⑧悫:忠厚,诚笃。
⑨陵:通"凌"欺侮,欺凌,侵犯。
⑩谨我车骑必避之路:秘密地将车骑埋伏在敌人退避所必经的道路上。《汇解·纂序》:"谨伏我车骑于敌人必避之路。"
国:中原的诸侯国。
阻陈而压之:《汇解·直解》:"阻陈者,阻压其前往之势也。"阻陈,能阻止敌军的阵势,即坚强的阵势。压,迫近。全句意为以坚强的阵势迫近敌军。
贲:指勇士。《尚书·牧誓序》:"武王戎车三百两(辆),虎贲三百人。"孔颖达疏:"若虎之贲(奔)走逐兽,言其猛也。"
搴旗:搴,夺。《汇解·直解》:"搴旗,能夺敌之旗也。"
五兵:《汇解·直解》:"五兵,戈、盾、戟、夷矛、酋矛也。"《考工记》中车兵五兵为戈、殳、戟、酋矛、夷矛,插在战车侧面备用。步兵之五兵为戈、殳、戟、酋矛、弓矢。也泛指各种兵器。
击倍:打败成倍的敌人。《汇解·直解》:"击倍者,以吾之一而击敌人之倍也。"
寤迁:寤,睡醒。《史记·赵世家》:"七日而寤。"寤迁,指夜间行动。
三军:军队的统称。《孙子·军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周制,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春秋时,大国多设三军,如晋设中军、上军、下军,以中军之主将为三军统帅。楚设中军、左军、右军。
阪:山坡。
陈功:论功。陈,宣扬,表彰。
匈匈:同"汹汹",扰攘不安状。《史记·项羽本纪》:"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
趋其危:冲击它的虚弱之处。《汇解·直解》:"趋危,趋敌人虚弱之处也。"
旌旗乱动:意为阵列混乱《汇解·直解》:"旌旗乱动,无节制也,陈数移动,人心未定也。"
【译文】
武侯对吴起说:"现在秦国威胁我国西边,楚国围在我国南边,赵国扼守着我国北边,齐国紧逼我国东边,燕国截断我国的后边,韩国据守在我国前边,六个国家的军队从四面包围,形势对我国很不利,我对这事很忧虑,应当怎么办呢?"
吴起回答说:"保障国家安全的方法,预先有所戒备是最重要的。如今您已经有了戒备,祸害就会远离了。请让我来分析一下六国的情况,齐国军阵庞大但不坚固,秦国军阵分散但却各自为战,楚国军阵整固但难以持久,燕国军阵善于防守但不利于机动,韩国和赵国军阵严整但不实用。"
"齐国人性情刚烈,国家富足,君臣上下骄纵奢侈,不顾普通民众的利益,政令宽松而官吏待遇不均,一支军队有两种思想,兵力的部署上前重后轻,所以军阵庞大但不坚固。进攻这样国家的方法,必须把兵力分为三部分,分别袭击它的左右两侧,并乘其后退时正面追击,它的军阵就可以击溃。秦国人性情强悍,地势险要,政令严酷,赏罚分明。军士们互不相让,都具有旺盛的斗志,因而善于分散而各自为战。进攻这样国家的方法,必须先以利益引诱它,当军士们贪图获利而脱离将领时,乘其混乱袭击分散的兵力,布设伏兵伺机取胜,就可以捉住其将领。楚国人性情柔弱,国土广袤,政令烦乱扰民,百姓疲困,所以军阵虽整固但难以持久。进攻这样国家的方法,要袭击扰乱它的驻地,先动摇它的士气,然后迅速进攻又迅速撤退,使之疲弊劳困,不必与之决战争锋,它的军队就可以被打败。燕国人性情忠厚诚朴,行为谨慎,好勇尚义,缺少机变智谋,所以善于防守而不利于机动。进攻这样国家的方法,以军队相接触而施加压力,突然进犯它之后再撤离,它后退又快速追击,这样就会使它上层疑虑而下面畏慎,把我军人马秘密埋伏在它撤退必经的道路上,它的将领就会被我军俘获。韩国和赵国,属于中原的国家,它们的民风温顺,政令平和,民众被战祸困扰,久经争战,不重视将领,对军饷微薄而不满,军士没有拼死的斗志,所以说军阵严整但不实用。进攻这样国家的方法,用强大的阵势来压迫它,如果其前来攻战就抗击它,退却时就追击它,使它的队伍劳顿不堪。这是它们的大概形势。"
"然而在一支军队当中,一定会有勇猛如虎的军士,力大足以轻易扛起重鼎,腿快足以轻易追上战马,夺取敌军旗帜,斩杀敌军将领,必须要有这样的能人。像这样的人物,要选拔出来另眼相待,爱护并敬重他们,这是军中的生命所在。那些擅长使用多种兵器,身手健壮敏捷,志在灭敌者,一定要提高其爵位等级,可以使他们决胜。厚待他们的父母妻儿,用奖赏相勉励,用惩罚相警诫。这些是坚守军阵的勇士,可以持久作战。如能审慎地了解这些方面,就能够打败比我军多一倍的敌人。"
武侯说:"很好!"
吴起说:"分析敌情不用卜问吉凶就可以作战的有八种情况。一种是有狂风严寒,昼夜行军,伐木架桥过河,不顾队伍艰苦困难的。第二种是盛夏酷暑,行军较晚而不休息,不顾饥渴驰驱奔袭,一意要赶往远地的。第三种是军队在外滞留太久,军粮用尽,百姓怨愤,谣言四起,主将不能加以制止的。第四种是军需资财耗尽,柴薪饲料缺乏,天气又多阴雨,想掠取又找不到地方的。第五种是部队兵力不足,水土和地形对之不利,人和马遭受疾病瘟疫,四面邻近的援军不能到达的。第六种是路远天晚,队伍疲劳而且慌乱,困倦而且没吃上饭,解下衣甲在休息的。第七种是将领缺乏威重,军心不稳,全军多次受到掠扰,而且孤立无援的。第八种是兵力没有部署好,宿营地没有安排好,或是翻山涉水正过了一半的。像这类情况,可以毫不迟疑地攻击他们。"
"还有不用卜问吉凶就应当避开的六种情况。一种是国土广大,人多而且富足的。第二种是君主爱惜臣下,恩惠普及的。第三种是奖赏守信有罪必罚之行为及时的。第四种是按功授职,选贤任能的。第五种是人马众多,装备精良的。第六种是四周邻国帮助,有大国支援的。凡是在这些方面不如敌人的,就应当避免与之作战,不用迟疑。这就是见机而进,知难而退。"
武侯问道:"我想通过观察敌人的外在表现了解其内部情况,通过观察敌人的行动了解其目标所在,以此来判定胜负,可以听听你的见解吗?"
吴起回答说:"如若敌人来时,行动散漫而无章法,军旗纷乱,人马东张西望,这样以一击十就会使敌人手足无措。敌方各路军队还没有会齐,君臣意见没有统一,工事没修好,军中禁令没有实施,全军人心不定,想要前进不能前进,想要撤退又不敢撤退,这时可以用半数的兵力攻击,能够百战不败。"
武侯问在什么情况下一定要攻击敌人的道理。
吴起回答说:"用兵必须切实弄清敌方虚实而指向它的弱处。敌人远途而来刚到新的环境,队列还没有整顿好,可以攻击。刚吃完饭还没来得及防备时,可以攻击。狂奔乱走的,可以攻击。队伍疲劳的,可以攻击。没有占据有利地形的,可以攻击。失去战机部下不听指挥的,可以攻击。军旗混乱的,可以攻击。长途跋涉,后边的队伍还没得到休息的,可以攻击。队伍渡水刚到一半时,可以攻击。正在经过险要道路的,可以攻击。阵势多次移动的,可以攻击。将领离开队伍的,可以攻击。军心恐慌的,可以攻击。凡是这些情况,应当选派精锐之师冲击它,并陆续派兵力相接应,迅猛攻击不可犹豫。"
治兵第三
【原文】
武侯问曰:"进兵之道何先?"起对曰:"先明四轻、二重、一倍。"曰:"何谓也?"对曰:"使地轻①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战。明知(阴阳)〔险易〕,则地轻马;刍秣②以时,则马轻车;膏锏有余③,则车轻人;锋锐甲坚,则人轻战。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令制远)〔审能达〕此,胜之主也。"
武侯问曰:"兵何以为胜?"起对曰:"以治为胜。"又问曰:"不在众寡?"对曰:"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④,虽有百万,何益于用?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⑤,虽绝成陈,虽散成行。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吴子曰:"凡行军之道,无犯进止之节,无失饮食之适,无绝人马之力。此三者,所以任其上令⑥,任其上令,则治之所由生也。若进止不度,饮食不适,马疲人倦而不解舍⑦,所以不任其上令,上令既废,以居则乱,以战则败。"
吴子曰:"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⑧生则死。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⑨,受敌可也⑩。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吴子曰:"夫人(当)〔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皆习,乃授其兵。是为将事。"
吴子曰:"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乡里相比,什伍相保。一鼓整兵,二鼓习陈,三鼓趋食,四鼓严办,五鼓就行。闻鼓声合,然后举旗。"
武侯问曰:"三军进止,岂有道乎?"起对曰:"无当天灶,无当龙头。天灶者,大谷之口:龙头者,大山之端。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摇在上,从事于下。将战之时,审候风所从来,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陈以待之。"
武侯问曰:"凡畜(卒)〔车〕骑,岂有方乎?"起对曰:"夫马,必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冬则温(烧)〔厩〕,夏则凉庑。刻剔毛鬣,谨落四下,戢其耳目,无令惊骇,习其驰逐,闲其进止,人马相亲,然后可使。车骑之具,鞍,勒,衔、辔,必令完坚。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不伤于饥,必伤于饱。日暮道远,必数上下,宁劳于人,慎无劳马,常令有余,备敌覆我。能明此者,横行天下。"
【注释】
①轻:轻便。此处作利于、便于解。
②刍秣:饲养牛马的草料。《周礼·天官·大宰》:"刍秣之式。"郑玄注:"刍秣,养牛马禾谷也。"
③膏锏有余:膏,油脂。锏,车轴上的铁,用以减少车轴与车毂之间的摩擦。《释名·释车》:"锏,间也,间缸轴之间使不相摩也。"膏锏,把油脂涂抹在车轴上。有余,足够。《汇解·直解》:"膏,以脂膏全其车轴也。锏,以铁饰车也。有余,言足用也。"
④金之不止,鼓之不进:金、鼓,金属的乐器和鼓。古代军队用作指挥军队行动的器具。鸣金为军队停止,击鼓为军队前进。金、鼓在这里用作动词。《周礼·地官·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吕氏春秋·不二》:"有金鼓,所以一耳。"高诱注:"金,钟也。击金则退,击鼓则进。"
⑤同"挥"。
⑥任其上令:使士卒保持充分的体力,能胜任上司的命令。《直解》:"军中士卒听将之命令也。"《汇解》:"三者皆指行军时言,行军之时,为将者能无犯、无失、无绝,如此休养,则士卒之气力全,自然任服将之驱使,而呼吸相应也。"
⑦解舍:《汇解·直解》:"不解舍者,不解甲。舍:止,休息也。"解舍即为解甲休息。
⑧幸生:幸,侥幸。本句意为侥幸求生。
⑨勇者不及怒:怒,军威。《礼记·曲礼上》:"急缮其怒。"注:"坚劲军之威怒也。"
⑩受敌可也:《汇解·直解》:"吾能奋勇以受敌,庶可保全而无败也。"
犹豫:据《汇解·直解》,犹为兽名,"犹性多疑,闻有声则豫登木,上下不一"。
狐疑:怀疑。传说狐性多疑,因称多疑为狐疑。
佚:同"逸"。
给厮养:负责供应、割草饲养马匹及炊事等杂役。《汇解·直解》:"给,供应也;厮,刈草也;养,炊爨也。使老弱者充之。盖老弱者不能战,惟可充牧马、取薪之役也。"
相比:比,邻近,此处指编在一起。
什伍相保:同什同伍的人互相联保。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是古代军队编制的基层单位。
严办:《汇解·直解》:"严办,严整装束也。"
无当天灶,无当龙头:天灶,山谷口。龙头,山顶。《汇解·直解》:"无当谷口而营,恐为敌所冲,水所浸也。无当山巅而营,恐为敌所围,且水草不便也。"又《汇解》:"太公曰:处山之高,则为敌所栖处山之下,则为敌所回。即龙头天灶之意。"
青龙:四象之一,由东方七宿的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组成龙象。又为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与白虎、朱雀、玄武合称为四方四神。《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孔颖达疏:"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此处为军旗名,青色,上绘龙形,用作左军旗帜。
白虎:四象之一,由西方七宿的奎宿、娄宿、胃宿、昴宿、毕宿、觜宿、参宿组成虎象。此处为军旗名,白色,上绘虎形,用作右军旗帜。
朱雀:四象之一,由南方七宿的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翼宿、轸宿组成鸟象。此处为军旗名,红色,上绘鸟形,用作前军旗帜。
玄武:四象之一,由北方七宿的斗宿、牛宿、女宿、虚宿、危宿、室宿、壁宿组成龟蛇相缠之象。此处为军旗名,黑色,上绘龟蛇形,用作后军旗帜。
招摇:星名,属氐宿。《星经》:"招摇星在梗河北,主边名。"《礼记·曲礼上》:"招摇在上。"《春秋运斗枢》中说招摇为北斗七星中的第七星,又名摇光。此处为军旗名,黄色,上绘北斗七星,用作中军指挥旗。
风顺、风逆:此处讲在作战中利用风向的方法。《汇解》:"风,所以助势也。"风顺,则旌旗可以前指,人马可以鼓行,胜势无非我操;风逆,则气力必为所绝,心志必为所疑,胜势悉为敌握。"
厩:马房。
谨落四下:四下,指马的四蹄。落,削去。谨落四下,非常小心地修铲马之四蹄生出的老茧。《汇解·直解》:"四下,四蹄也,易于生(妬)肉,谨慎刊落,勿伤其足,使其便利也。"
【译文】
武侯问道:"进军的方法中以什么为首?"
吴起回答说:"先要明确四轻、二重、一信。"
武侯说:"这些说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