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28737900000023

第23章 中国饮食民俗(1)

学习目标

理解中国的传统饮食习俗。

熟悉我国主要的年节文化食俗。

了解我国各少数民族的主要食俗。

饮食民俗是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称为饮食风俗、食俗。一般包括年节食俗、日常食俗、宗教信仰食俗、少数民族食俗等。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也不尽相同,因此,古代也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与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古人认为,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热食不仅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而且是中国菜肴审美的关键,是中餐的灵魂。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谈到,菜肴的鲜美“全在起锅时”,“略为停顿,便如霉过衣裳,虽锦绣绮罗,亦觉……旧气可憎矣!”他还说到“以起锅滚热之菜,不使客登时食尽,而留之以至于冷,则其味之恶劣可知矣。”此外,成语“惩羹吹齑”、商周时期的“温鼎”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中国人热食的悠久历史。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与西方的分食制不同,中国人素来以聚食为传统。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火上安放陶釜、陶鼎,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当原始社会进入父系氏族时期后,家族的观念深入人心,聚食制更是被根深蒂固地保存下来。两汉以后,这种聚食制又进一步延伸扩展成各种形式和目的的宴聚,从普通百姓的婚丧嫁娶,士人阶层的野宴郊游,到国家之间的礼尚往来,无不包含程序复杂、礼仪繁缛的筵宴聚餐。可以说,这种聚食制充分体现了华夏民族渊源深厚的血缘和家族观念,同时也是中国政治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在饮食文化领域的侧面反映。

合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事实上,它约在宋代才真正出现,距今仅有千年历史。此前,中国人一直实行分餐之制。分餐或合餐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其中之一就是家具。上古、中古之时,并无桌椅板凳,人们席地而坐,面前摆一张低矮的小食案,轻巧的食具置于案上,重大的食具放在地上。食案一人一张,各自进食。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带来了他们的凳子、椅子、胡床等家具,这对汉族的传统家具是个重大冲击,也对饮食习俗产生了一定影响。敦煌壁画《宫乐图》中,十余宫女围坐在一张大食案前,一人一碗,案中有一大碗,一宫女正手执长勺将大盆内的饮料分给同伴,可见高桌会食已经开始。南唐画家顾因中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描绘的是五代时期一个难得的夜宴场面。每人面前都摆放一份完全相同的食物,碗边放着互不混杂的勺和筷子,看似合食,实乃分餐,与唐代情形一样。这种以合餐为名,分餐为实的做法是由分餐向合餐转变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这个转变的最后完成是在宋代。这与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和世俗化、与封建社会后期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

人们今天对一日三餐习以为常,仿佛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是这样。其实不然,在很长的时期内,古人一日两餐,后逐渐演变为三餐,这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在远古的“茹毛饮血”时代,并无食制,先民饥饱也无定时。捕得食物时就饱餐一顿,运气不佳时,也可能多日不饱,尤其是冬天。殷商时,人们已能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表示时间了,他们把一天分为旦、旦明、旦日。一日两餐,早餐(大食)约在七到九点,晚餐(小食)约在三到五点,早餐量多且丰富,晚餐量少且简单。这种两餐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适应,那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白天正是繁忙时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迟”,所以重视早餐,以补充所需能量;晚上不事劳作,故不必多吃。

东周时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内容日渐丰富。战国时专用灯具的大量出现表明有了夜间娱乐活动,于是,一日两餐就不能满足果腹的需要了。

所以,在部分层次和场合,出现了一日三餐的现象。两汉时,种类繁多的灯具,说明当时人们已不再是日入而息了,而生活习惯的改变必然影响到饮食习俗。所以,在汉代的时间分段中,已有早食,晡时或下晡(午餐),暮食或夜食(约晚十点)之分,明确表明一日三餐。另外,汉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大发展时期,劳动强度增大,两餐制已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同时,社会的发展,粮食作物的丰富,为日食三餐提供了经济基础。至此,一日三餐经过战国、秦的尝试,到汉代形成定式。

在食具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称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礼记》中曾说“饭黍毋以箸”,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已经使用筷子进食。我国较早的餐具是刀和俎,俎是长方形的小板,曰砧板。人们把煮好的肉从鼎里捞出,置于俎上,用刀割着吃,通常是一人一俎。《史记·项羽本纪》中樊哙说:“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与刀俎配合使用的还有匕,类似后世的勺匙,尖形,刃部锋利,便于叉肉。如果烹煮的是蔬菜的话,无论用匕还是用刀都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就用两根细长之物来夹菜,这就是最早的筷子。先秦时期就已为人们使用,在商代后期的墓葬中还出土过铜筷。《礼记·曲礼》中“羹之有菜者用”,“”即筷,意思是说,如果汤羹中有菜,用筷去捞。先秦之时,人们吃饭依然主要用匕,辅之以筷。汉代以后,筷子逐渐风靡流行,于是成为中国最有特点、最引外国人注目的餐具。筷子质地有黄金、白银、象牙制的,更多的是竹、木制的。

一双筷子在手,运用自如,既简单经济,又很方便。许多欧美人看到东方人使用筷子,叹为观止,赞为一种艺术创造。实际上,东方各国使用筷子多出自中国,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筷子,确实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3.1中国民间年节文化食俗

3.1.1春节食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过春节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尧舜时代,不过那时的春节不是在正月。到汉武帝时,确定以农历正月初一,即“岁首”为春节,一直至今。

春节,古代称“元旦”、“元日”等。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开始采用公历纪年,改称“春节”。春节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

春节期间,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人们在春节必食年糕的风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明代,是我国大江南北共有的民间食俗。全国各地几乎都用江米面和黍子粘面做成年糕(也叫粘糕),寓意“年年高”。年糕也是汉族过新年的必备食物,做年糕的谷物有多种,各地做法不尽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粘糕最为着名。北方则吃白糕或黄米粘糕,西南少数民族习惯吃糯米粑粑。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据三国魏人张揖着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

“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经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之意。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与女娲造人有关。

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为了讨吉利,人们往往把硬币、糖、花生仁、枣和栗子等与肉馅一起包进新年的饺子里。吃到硬币的人,象征新年发财;吃到糖的人表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仁象征健康长寿等。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饺子这一节日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期间,各种群众自娱活动很多,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的室内和门上贴上年画和春联。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而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已出现,两汉时期已很流行。

唐代时,太宗为感谢手下两元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忠心护驾,又唯恐他们长期夜守宫门外过于辛苦,让人把两位将军的形象画在大门上。这样,鬼怪不敢侵扰,他们二人也可以休息。

后来几经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春联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桃梗”。

《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祸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命翰林学士辛寅逊题词于门上“桃符”,后亲自题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春联。而春节爆竹之俗始于汉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岁旦,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当时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出“劈啪”声,以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幸福吉祥。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春节期间,我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达斡尔族:年年高

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蒙古族:酒肉不尽

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

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3.1.2元宵食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整个农历新年的欢喜结尾。人们在这天提灯笼、猜灯谜、吃元宵,各地还有许多别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这天是一年中第一个月明之夜,晚上家家户户点红灯,吃定心圆(糖圆)、汤团,庆贺团圆。元宵节必吃元宵,是各地的普遍食俗。不过陕西有的地方这天要吃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制成的“元宵茶”;关中人元宵节早上喝油茶吃麻花,晚上吃元宵,亲友之间还互赠元宵和粽子等;豫西一带的人吃枣糕;昆明人则吃豆面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