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28737900000030

第30章 中国美食文化(3)

1.盛器的选用类型

(1)单色盘。单色盘指的是色彩单一,又无明显图饰的瓷盘。如白色盘、蓝色盘、红色盘以及透明或磨砂玻璃盘等。这类盘子在餐桌上烘托菜肴的功能突出,有较强的感染力。若选用的餐盘与菜品色泽构成色彩对比,则更显得艳丽悦目,如蓝色盘中盛装“鸡丝银针”、红色盘中盛装“西柠软煎鸡”。需要注意的是,若只是一味地追求餐具与菜肴的统一或对比,往往会造成色彩单调、呆板。因此,菜肴与盛器之间应当遵循在调和中求对比,在对比中求调和的美学原则。

(2)几何形纹饰盘。这类盘以圆形、椭圆形、多边形为主,盘中饰纹多沿盘器四周均匀、对称地展开,有强烈的稳定感,有一种特殊的曲线美、节奏美和对称美。选用这类器皿关键是要紧扣“环形图案”这一特点,可依菜择盘,也可因盘设菜,使菜肴与盘饰的形式、色彩浑然一体,巧妙自然,在统一中又富于变化。

(3)象形盘。这类盛器是在模仿自然物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以仿植物、动物形为主。

一般常有叶片形、花朵形、鱼形、蟹形、牛形、贝壳形、孔雀形等,质地上则除采用瓷器、玻璃外,还采用木质、竹质、藤质,甚至贝壳等天然材料,这些巧夺天工的餐具使筵席妙趣横生,生机盎然。

2.美食与美器的搭配要求

(1)菜肴与器皿在色彩纹饰上要和谐。在色彩上,没有对比会使人感到单调,对比过分强烈也会使人感到不和谐。在这里,重要的前提是对各种颜色之间关系的认识。美术家将红、黄、蓝称为原色;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称为对比色;红、橙、黄、赭是暖色;蓝、绿、青是冷色。因此,一般来说,冷菜和夏令菜宜用冷色食器;热菜、冬令菜和喜庆菜宜用暖色食器,但要切忌“靠色”。例如将绿色炒青蔬盛在绿色盘中,既显不出青蔬的鲜绿,又埋没了盘上的纹饰美。如果改为盛在白花盘中,便会产生清爽悦目的艺术效果。再如,将嫩黄色的蛋羹盛在绿色的莲瓣碗中,色彩格外清丽;盛在水晶碗里的八珍汤,汤色莹澈见底,透过碗腹,各色八珍清晰可辨。

在纹饰上,食物的料形与器的图案要显得相得益彰。如果将炒肉丝放在纹理细密的花盘中,既给人以散乱之感,又显不出肉丝的自身美。反之,将肉丝盛在绿叶盘中,立刻会使人感到清心悦目。

(2)菜肴与器皿在形态上要和谐。中国菜肴品种繁多,形态各异,食器的形状也是千姿百态。可以说,在中国,有什么样的肴馔,就有什么样的食器相配。例如,平底盘是为爆炒菜而来,汤盘是为熘汁菜而来,椭圆盘是为整鱼菜而来,深斗池是为整只鸡鸭菜而来,莲花瓣海碗是为汤菜而来等。如果用盛汤菜的盘盛装爆炒菜,便收不到美食与美器搭配和谐的效果。

(3)菜肴与器皿在空间上要和谐。人们常说“量体裁衣”,用这样的方法做出的衣服才合体,食与器的搭配也是这个道理。菜肴的数量要和器皿的大小相称,才能有美的感官效果。汤汁漫至器缘的肴馔,不可能使人感到“秀色可餐”,只能给人以粗糙之感;肴馔量小,又会使人感到食缩于器心,干瘪乏色。一般来说,平底盘、汤盘(包括鱼盘)中的凹凸线,是食与器结合的“最佳线”。用盘盛菜时,以菜不漫过此线为佳。用碗盛汤,则以八成满为宜。

(4)菜肴掌故与器皿图案要和谐。中国名菜“贵妃鸡”盛在饰有仙女拂袖起舞图案的莲花碗中,会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善舞的杨贵妃就醉百花亭的故事。“糖醋鱼”盛在饰有鲤鱼跳龙门图案的鱼盘中,会使人情趣盎然,食欲大增。因此要根据菜肴掌故选用图案与其内容相称的器皿。

(5)一席菜食器上的搭配要和谐。一席菜的食器如果不是清一色的青花瓷,便是一色白的白花瓷,其本身就失去了中国菜丰富多彩的特色。因此,一席菜不但品种要多样,食器也要色彩缤纷。这样,佳肴耀目,美器生辉,蔚为壮观的席面美景便会呈现在眼前。

4.2.2古代的饮食避暑

我国古代有“三伏”之说,据《阴阳书》记载:“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为后伏,谓之三伏”。也就是说,夏至标志着炎热的开始。古时候,进入炎热的伏日,有吃各种消暑清凉食物的习俗,其目的是预防暑热伤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食疗保健作用。

饮食避暑最早起源于汉代,但汉代的饮食避暑只是“烹羊炮羔,斗酒自劳”,是一种劳动之余的“斗酒会”,主要目的是消除疲劳。南北朝时,伏日饮食避暑有进一步发展。据《荆楚岁时记》载:“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古人习惯称暑气为恶气,这里所谓“避恶”,实际是指避暑。“汤饼”是一种放在水里煮熟的面食,虽然汤饼本身不是清凉食品,但在夏天吃热气腾腾的汤饼时却能出一身大汗,从而带走体内大量热能。因此,古人盛夏吃汤饼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避暑方法。

时至宋代,伏日清热防暑食物就更多了。诸如瓜、李、荷叶、绿豆汤、鳝羹、银苗菜、新莲、避暑汤等。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京都开封人最重三伏避暑。六月中往往避暑于“风亭水榭,峻宇高楼”等场所。吃则是“雪槛冰盘,浮瓜沉李……”。《膳夫录》也记载:

“汴中节食,伏日绿荷包子”。从文献记载看,宋代已有西瓜。如宋代诗人方回《秋熟》诗有:“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的描述。西瓜,又名寒瓜,中医学认为西瓜性味甘寒,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尿等功用。《本草纲目》也指出西瓜能“疗喉痹,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毫无疑问,夏季热盛伤津,食西瓜功效最佳。“绿荷”与“新荷”都是指荷叶,荷叶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叶子,是很好的祛暑食物,其性味苦、涩平,具有清暑利湿、生津止渴等作用。《饮食指南》认为,荷叶能“升清消暑,化热宽中,散淤,主治暑热、水肿、淤血症”。宋代开封市民,伏日以“浮瓜沉李……”为避暑饮食,说明我国至少在北宋时期,人们就注意到盛夏如何利用清凉饮食防暑了。

古人将西瓜镂空,雕刻成一盏碧绿的、有美丽图案的“西瓜灯”,悬在宴席的上方,令宾客观之,不啻啜食冷饮,心理上可得到一种极大的阴凉感,也就不觉得热了,这委实是古代厨师的一大发明。约至明末清初,已经有了关于“西瓜灯”的文字记载。康熙、雍正年间的着名文人黄之隽就曾写过一首《西瓜灯十八韵》,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歌咏“西瓜灯”的雕刻过程,描绘“灯”上的“小篆”、“回文”及其他图案,还赞美“西瓜灯”像“佛火”一般有八楞的“青琥珀”,有四个面的“碧琉璃”,真是美妙之极。清朝时的浙江着名文人许宗彦也写过一首《镂瓜为灯制甚工巧诗以咏之》的七律,形象地道出了“西瓜灯”的妙用、雕刻的艰巨、花纹的美丽,并认为有此灯之后,不必使用以织袋盛着萤火虫做成的“灯”了。

除诗外,《扬州画舫录》中也有关于“西瓜灯”的记载:“……亦间取西瓜镂刻人物、花卉、虫鱼之戏,谓之西瓜灯”。由此可见,在清代的江浙地区,“西瓜灯”确是较为风行。

明清以来,伏日最盛行吃莲子汤。据《帝京岁时记胜》载:“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干用。”《清稗类钞》也说:“京师夏日……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宴客。中医学认为,莲子性味甘平,有补脾涩肠,养心益肾的功用。夏日常饮莲子汤,能补中强志,养神益脾。中老年人食之,轻身益气,令人强健,夏日饮莲子汤益寿是有科学道理的。

清朝北京地区伏日选择中草药避暑,也是一大特点。据《京都风俗志》记载:“伏日,人家有食盛馔异于平日者,谓之‘贴伏膘’。或以此日起,有合冰水者,或有煎苏叶、藿叶、甘草等汤,于市中舍之,谓之暑汤”。这里的“苏叶”,即紫苏叶,中医学认为紫苏性温、味辛,能发表散寒、理气宽中、化痰止咳。《日华子本草》称其为“止咳,润心肺,消痰气。”

中老年和儿童夏日饮苏叶汤,则有健脾补中的功效。“甘草”,亦称甜草,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医学以根入药,性平、味甘,能够缓中补虚、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生用可治咽痛、痈疽肿毒。“藿”即藿香,中医学以其茎、叶入药,性微温,味辛甘,能够解暑、化湿、和胃、止呕,主治感冒暑热、头痛胸闷、精神不振、食欲不佳。《本草图经》谓其“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医余录》说:“藿香,恒散暑气,避暑气。”可见,苏叶、藿叶、甘草汤是盛夏食疗佳品。

除上述以外,古代伏日消暑食品还有绿荷包子、绿豆汤、鳝羹、银苗菜、杨梅、鲜藕、鲜菱、西瓜、香瓜等近十余种。其中以水果、蔬菜和中草药为多,这些食物大多性味甘、寒、温、平、辛。主治清热消暑、除烦止渴,或泻火解毒、养心宁志、健脾益胃。这些消暑饮食也是十分理想的夏季保健膳食。

4.2.3龙与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龙是非常神奇的动物,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数千年来,龙的影响延伸到中国文化的多个领域,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成为一种文化凝聚和积淀。

龙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目前,我国内蒙、河南、山西、辽宁、陕西等地原始社会晚期遗址中,曾出土一些与龙有关的文物,诸如龙纹彩陶罐、彩绘龙纹陶盘等。不过,当时龙的形象同秦汉以后龙的形象相距甚远。有的身躯粗壮,长吻平鼻,有如猪形;有的昂首弓背,眼眶和鼻端向上突起,取像于鳄;有的身躯弯曲细长,无足无爪,近似蛇形……在龙的发展历程中,这些龙属于“前龙”阶段,也就是说龙的形象正处于起源时期。

不同地区之间,甚至同一地区内,龙的形象也有较大差异。

先民从猿转化为人类时,面对的是十分艰苦的自然环境。由于生产力低下和知识落后,原始人类一方面要竭尽全力,从自然界中获取赖以生存的食物和其他资源,一方面又对强大而神秘的自然界产生崇拜与敬畏,这样便逐渐产生了原始宗教和巫术。原始宗教认为自然万物都是有灵的,而且冥冥之中,还有主宰自然界的“神”。这个(或多个)神掌握着宇宙间的一切权力,可以福佑人类,也可以惩罚人类。但人们可以通过巫与神相通,求得神的庇护和帮助。

在原始宗教中,对动物的崇拜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人类最初的经济活动是狩猎,因而动物是人类在自然界中最感兴趣的对象。原始人要靠捕捉动物果腹,还要躲避那些对自己生命构成威胁的凶猛动物的袭击。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对某些动物的体态,如鳄、鲵、蛇、鸟及某些昆虫等,以及这些动物奇异的能力,如可以翱翔于天空、潜游于水底,可以无足而行,可以蛰伏而居等,产生了崇拜和幻想。

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龙的形象得到初步规范。甲骨文中的“龙”字,形象地描绘了人们观念中龙的形象,而青铜器、玉器上的龙纹也同甲骨文中的“龙”字相似。像安徽阜南出土的一件商代盛酒器“龙虎铜尊”上龙的形象,已不同于自然界中任何一种动物,而是从鸟兽鱼虫各类动物中选择某一部分重新组合,融成一个有机整体。当时,龙的形象主要包括头、冠饰、角、目、耳、鼻、嘴、眉、足、鳞(羽毛)、尾和躯体等部分,其形象是吸收了许多动物形象中最神奇的部分组合而成的。汉代学者王充曾指出,龙的角像鹿,头如驼,眼睛如兔,颈如蛇,腹似蜃,鳞如鲤,爪似鹰,掌如虎,耳朵像牛。龙的这种形象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演变发展而形成的,一般称之为“真龙”。

通过龙的形象变化,去追寻龙起源的原因,可以看出重要的一点,即龙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中国是世界重要的农业发源地之一。早在一万年前,中国就有了原始农业,湖南道县玉蟾岩曾出土距今一万年的稻粒。水是农业的命脉,原始农业时期没有灌溉工程,必须依赖雨水,更怕河水泛滥,于是,先民渴望有一种控制水的能力。当时,他们实在难以具有这种能力,便将希望寄托于他们所创造的“龙”这种神话形象上。前龙阶段的蛇、鳄、蜥蜴等爬行动物均与水有关,甚至有的就生活在水中。在陆地生活的人看到能潜于水中的鳄、快速在水中游动的水蛇、无脚而能自由运动的蛇,无不产生神秘感,由神秘而敬畏,而神化。进入真龙时期,人们干脆将龙在水中安家。人们让龙生活在水中,为的是使其统领水域,以便农业上需要水时,敬请龙王兴云降雨。

在先民的心目中,龙既然是神物,当然也就在观念上将龙同祥瑞联系到一起。人们用龙比喻美好的事与物,龙的形象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种艺术作品中,在语言文字中,在各类物品上,都不乏龙的形象,在“食”的领域中更是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食品中有龙虾、龙眼、龙荔、龙须菜、龙虎斗、龙井茶、龙须面等。这些食品名称,有的是取其形似,有的则是寓意吉祥。又如在节令食俗上,早在元代已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