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女人,你要爱自己
2886600000002

第2章 我最喜欢我(1)

女人常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最喜欢谁?”

“男友”、“老公”、“爸妈”、“孩子”……答案虽不相同,但大多数是第三人称,很少有人用第一人称“我”作为答案的。

我最喜欢我?如果这样回答会不会有自恋之嫌?完全不必担心,因为“我”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认识自己、活出自己,才能拥有精彩的、无悔的人生!

我是谁

我是谁?

这个问题乍一听会让你觉得有些可笑,除了精神患有疾病的人之外,谁还会不知道自己是谁?

可先不要忙着笑,试着来回答这个问题。想象一下,有一个人站在你面前问“你是谁”,你会怎么告诉他?

通常你会先自报家门:“我叫某某某。”

然而这只是一个父母赐予的名字,一个代号,随时都可以替换。比如当你上了网就会有个网名,当发表文章时也有可能会起个笔名,所以名字并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

也许你还会说:“我是某某大学的毕业生,现在在一家外企就职,职位是市场销售。”

可是这只是一个身份,假使你换了一份工作,这个身份也就随之改变,并不能代表你是谁。

也许你还会说:“我是一个身材标准,面容娇好的女人,从中学开始就有很多男生追求我,到现在身边仍有很多追求者。”

然而这些都是一种外在的表象,从小到大,你的身材、容貌一直都在发生着变化,不可能一成不变,总有重了一斤或轻了一斤、脸上长痘痘的时候,因此不能代表你是谁。

你很可能换一种即定不变的身份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中,父母非常疼爱我,为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使我健康快乐地长大。”

这的确是一种事实,但只是你对自己的看待角度,不能完全代表你是谁。

现在也许你也开始困惑了,我究竟是谁呢?

其实以上这些回答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我是谁,但又并不完全,不能代表全部的自己。

“我”包含了心理与生理活动,也就是主观意识和客观存在,而主观意识尤为重要,它可以影响“我”的行为、“我”的情绪、“我”的态度,甚至影响客观存在的生理活动。

每个女人都有自我意识,但却并不是人人都能清楚地认识这个自我。当对自我的认识超过了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我”时,很容易处处碰壁,遭遇失败或与他人产生摩擦;而若对自我的认识低于实际中的“我”,则会产生自卑、低落等负面情绪,无法拥有积极向上、充满信心的生活状态。

萝莉刚刚从一所名牌大学的设计系毕业,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学士学位。她对自己这些年来的学习非常满意,认为自己掌握了充足的知识和技能,一定能够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拥有光明的前途。

带着这份自信和对未来的憧憬,萝莉发出了自己的简历,很快就被一家知名的首饰公司录用了,职位是设计师助理。

起初萝莉对这个职位并不是很满意,认为凭着自己过硬的文凭和才华,怎么也应该是个设计师,而不只是个小小的助理,但看在这是一家大牌公司的份上,她勉强去上班了,给公司的一位老设计师当助理。

这位设计师年近50岁,为这家公司服务了20多年,虽然学历不高,但凭借着天生的艺术细胞和丰富的经验,成为了公司首席设计师。

然而萝莉却认为这位老设计师的设计过时,创意不够大胆,只不过是凭资历混饭吃。她虽然嘴上不说,但心中对他很不服气。

有一次,萝莉精心设计了一枚戒指,她认为非常完美,一定能受到市场的认可。然而当她满心欢喜地将设计图纸交给老设计师时,却得到他这样的答复:“你的想法很好,图纸设计得也相当精美,但是这种款式在制造的时候是无法实现的,不适合生产。”

萝莉满腔的热情就这样被一盆冷水浇灭了,她认为这只是老设计师找的一个借口,是怕这款设计会超过他的作品,于是就和他争执起来。

老设计师被弄得不耐烦了,就说:“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我在这个行业做了这么多年,难道连这种款式能不能做出来都不知道吗?”

萝莉非常生气,毫不客气地顶撞他说:“不要拿经验来压我,除了经验你还会什么?你连张大学毕业证都没有,设计的作品又没创意又老土!你就是怕我的作品会压过你,夺了你在公司的地位!”

老设计师听了气得说不出话来。后来这件事被公司的老总知道了,他找到了萝莉,要求她向老设计师道歉。

萝莉不服气,为自己辩解道:“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而且我还认为他的设计根本比不上我。论能力,我的设计得过奖,时尚有创意,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论学历,我是学士学位,而他不过是中专毕业,根本没法比。虽然他的从业时间比我久,可这并不能说明什么。”

老总静静地听她发表完自己的言论,然后说了一句话:“孩子,你要知道自己是谁。”

“您的意思是我的资历浅,他的资历深,所以我就要排在他后面,这都什么年代了还讲论资排辈?”萝莉愤愤不平。

“不,你错了。我的意思是要你认清自己。”老总心平气和地说,“我不否认你很有才华、学历过硬、年轻有冲劲,这些你也很清楚,但你不清楚的是你身上的另一些东西:没有经验、不懂得生产流程、不懂得一件好的作品是要生产出来投入市场才有价值的。就拿你设计的作品来说,以目前现有的工艺,根本做不出这样的款式。你只看到你优秀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不足的一面,你连自己都没有认清,就去胡乱指责别人,难道不该反省吗?”

萝莉听了哑口无言,低头不语。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你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萝莉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她把自己想得过于完美,对自己的认识很片面,才导致了她出现自大的情绪。

在生活中,很多女人都可能会犯萝莉这样的错误。她们对自己的认识只局限于某一点上,可能是优点,也可能是缺点。当这一点被长久地注视时就会被放得无限大,以至于掩盖了其他点,使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难以窥见自己的全貌。

这种对自我的觉察一旦片面,就会使人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在人群中处于何种位置,从而产生自大、自卑、茫然等情绪。

因此,认识自己十分重要,它决定了你是否能够客观地对自己进行正面的改造。每一个女人都应该养成经常问自己“我是谁”的习惯,客观、全面地剖析自己,才能真正地活出自我,让每一天都充满喜悦,被精彩围绕!

世界先有了我,才有你和他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一个女人跌跌撞撞地走进了一家心理咨询诊所。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个女人,会感到非常奇怪。

这个女人大概20多岁,面容娇好,衣着华丽,拎着一款名牌手包,身上佩戴的首饰一看就是出自名设计师之手,打扮得非常时尚、讲究。

按理说这样一个女人应该举止端庄、优雅,可是她却一脸的憔悴,双眉紧皱,嘴唇发白,好像快要哭出来了,走路也踉踉跄跄的,像得了一场大病。

这个女人径自推开一间诊室的门就走了进去,根本顾不得身后的护士冲她喊“小姐,你预约了吗?”。

诊室里坐着一位心理医生,他抬头看了看闯进来的女人,示意护士不要拦她。

那个女人在医生面前的椅子上坐了下来,神情恍惚,用很迷茫的语气对医生说:“对不起,我知道我没有预约,但我必须找个人说说,否则我就要从楼下跳下去了。”

医生示意她不要紧张,用很温和的语气问:“我很愿意听你说话,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女人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开始述说:“我觉得自己要崩溃了,我的事业遇到了很大的难题,几乎让我倾家荡产,男朋友在这个时候却要离我而去。我真是失败,这么大了还令爸妈伤心,朋友们也跟着操心。”

医生看着她问:“就因为这样,所以你觉得自己很失败,甚至要跳楼?”

“你不了解,”女人望着医生摇了摇头,“我从小就是个好学生,爸妈以我为荣,老师为我骄傲,同学们都很羡慕我,可是现在,我让所有的人失望,连他们的眼睛都不敢看。”

听到这里,医生说:“从你进门到现在,你一直在强调别人对你如何失望、如何伤心,那你呢?你对自己怎么看呢?”

“我?我是一个令所有人失望的人。”女人沮丧地说。

“不对,这仍然是别人的看法,‘所有人失望’是别人的感受,而不是你对自己的看法,我想知道你对自己是如何看的,或者说你。”

“这有什么不同?我令人失望,这就是我对自己的看法。”女人一脸的茫然,想不清楚这其中的分别。

医生微笑着看着她说:“好了,我们暂时不去讨论这个问题,现在你告诉我,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这种糟糕的情况改变?比如恢复你的事业、重建你的信心。”

女人皱着眉想了想,然后摇摇头说:“没有了,我现在除了身上的这套穿戴之外已经再没有一点值钱的东西,连车子也已经卖了抵债,谁愿意帮助一个这样落魄的女人呢?大家惟恐我向他们借钱,躲都躲不及。天那,谁能帮帮我?人们常常说遇事有贵人相助,可是我的贵人在哪呢?”

女人这样说的时候,情绪十分激动,好像马上就要崩溃的样子。医生听到这里,想了想说:“虽然我没有办法切实地给你什么帮助,但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介绍你见一个人,她可以帮助你还清债务,东山再起,让所有人对你刮目相看。”

“真的吗?”女人听了这话眼前一亮,但她不敢相信这个事实,用疑惑又期待的眼神看着医生。

“当然是真的,跟我来!”医生站起身来,带着这个女人走出了门诊室,穿过楼道的走廊,来到另一间屋子。

这是一间空屋子,除了墙上挂了一面大镜子外什么也没有。女人疑惑地问:“您说的那个能帮助我的人在哪呢?”

医生请女人站到墙上挂的那面镜子前,镜子中立刻映出了女人憔悴的身影。他指了指镜子说:“就是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让你重整旗鼓,就是她!当然,在她帮助你之前,你必须要彻底地了解她、认识她,就当作你以前从未见过她一样。你必须知道她真正在想什么、要什么、能做些什么。如果你不能对这个人做充分而彻底的认识,那么很抱歉,真的再没有人能够帮助你了。”

女人听了这话有些愣住了,她缓缓地朝着镜子走了几步,慢慢地伸出手,去触摸镜子里的脸,并对着镜子里的人从头到脚地仔细打量起来。几分钟后她缩回手,摸了摸自己的脸,然后后退了几步,突然大哭起来。

医生不去管她,任由她痛哭着,发泄着。

当女人痛哭完毕,走出心理咨询诊所的大门时,虽然仍旧难掩憔悴,但精神显然振奋了很多,她对医生说:“谢谢您介绍我认识了那个可以帮助我的人,我想会了解她的。”

一转眼半年过去了,那个女人又一次来到这家心理咨询室,仍然找到了那位医生。

医生已经不认得她了,因为她的样子完全变了:衣着虽然没有以前华丽,但是整洁干净,搭配巧妙,最重要的是她的精神状态大不一样了,原来那种茫然、憔悴、失落的神情已经丝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女人微笑着对医生说:“今天来是谢谢您,您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的独立性。我已经重新振作起来了,现在的事业虽然还没有恢复到最理想的状态,但基本已经还完了债务,我相信会越来越好的。”

医生也很为她高兴,但又问:“你真的彻底认识了自己吗?”

女人想了想回答说:“我不敢说彻底地认识,只是每一天都去审视自己,聆听自己的心声,重视自己的想法,我想我不会再强调别人重要而忽视了自己的力量了。”

医生点了点头,意味深长地说:“要记住,在这个世界上,先有了‘我’才有你和他!”

这并不是一个虚构的小说情节,每个人在这个故事中都或多或少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就好比这个女人,总是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做别人期望的事,做别人喜欢的人,却没有问过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当她遇到失败后,又向外寻求别人的帮助,企图依靠外界的力量站起来。

这种想法是很多女人都会有的,也或许的确可以获得别人的帮助,但这种帮助是暂时的,无法给予女人真正的力量,若有朝一日她遇到同样的问题,依然无法独自解决。

这是因为当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时,先有了自己这个个体,然后才能通过身体和大脑去认识这个世界、与他人沟通交往。

这个顺序决定了自我的重要性,也决定了一切都要建立在“我”的基础上,先认识自我、管理好自我,才能顺利地与他人交往,积极、开朗、自信地生活,不消极、不悲观、不绝望。

如果将这个顺序颠倒过来,在还没有认识自己之前先想去认识他人,那么你对他人的认识也不会很全面、很客观;在还没有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独立的生存能力的个体时,就先去强求别人或寻求别人的帮助,那么只能受到别人的白眼,即使别人想要帮助你,也不知道如何才能给予你真正所需要的帮助。

女人们,如果你还在把全副身心都放在别人身上,请从这一刻开始,调转目光看看自己,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因为有“我”而更加美丽!

不要用一生的光阴,寻求他人期望的成功

女人是心地善良又注重他人感受的,总是希望带给更多的人快乐,让更多的人满意。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女人形成了一种即定的思维模式:做他人喜欢的事。尤其是对待亲人、恋人和好友,更是以他们的喜好为出发点做事,哪怕这件事是自己不愿意做的。

当女人还是女孩时,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生活:上父母为自己选择的兴趣班,读父母为自己挑选的专业。当她们长大后,按照父母的意愿找工作、挑男朋友,甚至连婚礼的方式都要父母来做主。

如果问她们为什么不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时,多半会得到这样的回答:“父母希望我是这样的,否则的话他们会不高兴。”

真是个听话懂事的乖乖女,可是这样的生活能够让你感到真正的快乐吗?能够不使你感到遗憾吗?能够抑制住你的想法及爱好吗?能够使你心甘情愿地终此一生吗?

面对这些直触心底的问题,恐怕很多女人都不能信誓旦旦地回答“能”。

晓晓是个众中眼中的天之骄女,她自小就才华横溢,不但学习成绩次次名列前茅,而且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一家房地产公司,做了一名营销顾问。她本身的才华再加上房地产业的红火,才几年的功夫,就让她拥有了千万身家,并和一位富家公子恋爱了。

想想看,一个才20多岁的女人,依靠自己的实力,披金戴银,有了跑车、洋房、存款,跻身上流社会,和白马王子出双入对,这简直是天堂般的生活,多么令人羡慕啊,可是突然有一天,发生了一个爆炸性的新闻:晓晓自杀了!

万幸的是,晓晓没有死,被医生救活了。当朋友们听说这件事后,谁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样一个被光环包围着的女人怎么会自杀呢?

就在晓晓还躺在病床上没有清醒过来的时候,她的父母一边哭着一边读了她的遗书和她从小到大都记着的日记。

晓晓的遗书是这样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