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成语典故读本
29131700000009

第9章 人格人性(5)

春秋时期,卫灵公昏庸透顶,他的夫人南子趁机干涉朝政,为所欲为。南子不但喜欢玩弄权力,而且是一个轻浮的女人。

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天来到卫国。他们一来到卫国,卫灵公就对孔子表现得十分客气、友好,使孔子误以为卫灵公想重用他,让他处理朝政。

南子听说孔子来了,也想挑逗挑逗这位大贤,就提出要召见他。孔子想了解卫国的虚实,就入宫见南子。南子在接见孔子时,故意只隔着一层薄薄的纱帘,还把衣服上挂着的玉佩弄得很响,向孔子卖弄风情。孔子没想到这位夫人竟然这样对待客人,不知如何才好。

一次,卫灵公和南子乘着一辆装饰华丽的车子到外面玩,让太监雍渠陪同,孔子受到邀请,被安排在第二辆车上。卫灵公觉得孔子都能陪自己玩,非常得意,他命人将车子在闹市兜几圈,显示自己的威严;而南子呢,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向卫灵公搔首弄姿,举止之轻浮实在令正人君子作呕。

孔子感到受了侮辱,回去后非常生气,他说:“卫灵公不是一个正直的君主,太好色了。”鉴于卫国君主这样无礼,孔子只在卫国待了一个多月,就弃他而去。

◎成语释义

故意在人们面前虚张声势,夸耀自己,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招摇:张扬、炫耀自己。市:闹市、人群聚集地。

◎故事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出处译文

卫灵公和南子乘着一辆车子到外面玩,让太监雍渠陪同,孔子受到邀请,被安排在第二辆车上。路过闹市时,非常招摇。

惴惴不安

公元前62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逝世,居然用一百多人给他陪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臣子车氏家的三兄弟奄息、仲行、针虎也在其中。这三兄弟为秦国立下盖世奇功,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却仍逃脱不了被活埋的命运。

秦国的老百姓对秦穆公的做法非常愤怒,就写了一首名为《黄鸟》的挽歌:

“黄雀叫叽叽,在酸枣树上休息。谁追随穆公去了?子车家的奄息。提到这位奄息,一人的价值等于百人。走近他的坟墓,心中不安浑身战栗。老天爷呀老天爷!我们的好人为什么都要死去?如果能赎他的命,我们愿意用一百人换回他一个。

“黄雀叫叽叽,在桑树上休息,谁追随穆公去了?子车家的仲行。提到这位仲行,百条好汉都抵不上他一人。走近他的坟墓,心中不安浑身战栗。老天爷呀老天爷!我们的好人为什么都要死去?如果能赎他的命,我们愿意用一百人换回他一个。

“黄雀叫叽叽,在荆树上休息,谁追随穆公去了?子车家的针虎。提到这位针虎,一个人能与一百人相比。走近他的坟墓,心中不安浑身战栗。老天爷呀老天爷!我们的好人为什么都会死去?如果能赎他的命,我们愿意用一百人换回他一个。”

◎成语释义

形容发愁而又害怕的样子。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

◎故事出处

《诗经·国风·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

◎出处译文

走近他的坟墓,心中不安浑身战栗。

相知恨晚

西汉时,汉景帝母亲窦太后有一个侄子,名叫窦婴,极有才华。景帝登基后,急需良臣辅弼,于是让窦婴担任太子的老师,在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又赐给他魏其侯的爵位,后又拜他为当朝丞相。众多官员知道他深得皇帝恩宠,都来投靠于他。

这位窦丞相推崇孔夫子的思想,而窦太后则是道家学派的忠实信徒。终于有一天,窦太后对他厌烦起来,就让景帝罢了他的官职。窦婴失去权势之后,原来投靠他的人都不再理睬他,而一个叫灌夫的人倒常到他府上来,与他叙谈。

灌夫本是大臣张孟之子。张孟曾是颖阴侯灌婴的部下,因为灌婴很欣赏他,就让他改姓为灌。七国之乱时,灌孟为保卫社稷在战场上死去。从此灌夫恨透了叛军,在作战时特别勇敢,屡立奇功。

汉景帝驾崩后,汉武帝即位,他觉得淮阳(今属河南省)属于交通要道,又屯有重兵,不可轻易托付于人。想来想去,武帝才任命灌夫为淮阳太守。后来,由于灌夫在淮阳任上政绩突出,又被调入京城长安,被委任为太仆(掌管御用车马的官员)。

灌夫非常正直,从不巴结位高权重之人。但他喜欢交往,每天在他家吃饭的英雄豪杰竟然有百人之众。

灌夫酷爱饮酒,一旦喝醉了就很难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必要的约束。一次,他和窦太后的弟弟窦甫在一起饮酒作乐,菜过五味后他不觉酩酊大醉,好端端让窦甫尝了一顿拳头。汉武帝很爱惜灌夫,害怕窦太后杀他泄愤,就将他贬到外地为官。一晃几年过去了,灌夫因事免职,回到长安,过起了赋闲的生活。

这时,窦婴依旧受人冷落,灌夫就常到他府中走走。

窦婴无权无势之后,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也认清了那些势利小人的嘴脸。而灌夫的珍贵友谊,使他深受感动。而灌夫呢,也想和窦婴深交,来抬高自己的名声。

两个人都非常尊重对方,甚至有着父子一般的感情,总是融洽地相处,一点儿也不感到厌倦。他们都后悔相互了解得太晚了。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新结交的朋友之间的深挚情谊。

◎故事出处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之晚。”

◎出处译文

两个人都非常尊重对方,甚至有着父子一般的感情,总是融洽地相处,一点儿也不感到厌倦。他们都后悔相互了解得太晚了。

尹邢避面

西汉时,汉武帝刘彻有两位宠爱的妃子,一位是尹夫人,另一位是邢夫人。两人由于美貌多情,深得武帝宠幸,在宫中地位很高,深受人们的钦慕。

但是,由于共事一夫,两位妃子难免会产生忌妒心理。两人互不服气,暗中给对方拆台,有时为了争风吃醋不择手段,明争暗斗。

聪明的汉武帝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为稳定后宫,他下了一道圣旨,规定尹夫人和邢夫人不得见面,别人也不许给二人创造见面的机会,违者重罚。这样一来,两个妃子更加猜忌对方,变本加厉地施展阴谋诡计,弄得后宫乌烟瘴气。

汉武帝的内心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见到尹、邢二女为自己吃醋而兴奋不已;另一方面,他对这种争风大战愈演愈烈感到十分不安,生怕后宫混乱,让百姓耻笑。有一天,尹夫人向武帝请示道:“我心中非常思念邢夫人,请允许我们二人见上一面吧!”

武帝早有心让她二人和解,就顺水推舟地应允了。他先让一个美貌的宫女精心打扮一番,冒充邢夫人。这位假邢妃装模作样地率领几十名宫娥、太监,来到尹妃的宫殿,皇妃架子摆得十足。

尹夫人听说邢夫人来访,却是摆了谱来的,觉得不能输给她,于是精心打扮了一番,然后缓步来见。她脸上虽是不动声色,心中却暗藏了千条诡计,万种阴谋。可是当她看到来人后,却将头摇了又摇,自信地说:“此人绝非邢夫人,她虽然貌似天仙,却全没有一点儿妃子的气度,凭这一点,我断定她讨不到君王的喜欢……”

尹夫人直言相告,正好点中那宫女的要害。那宫女想想尹、邢二妃的富贵生活,再想想自己的渺茫前程,不由得心乱如麻,五内若焦,点点珠泪洒落尘埃。汉武帝见尹夫人有如此的眼力,也只好承认这女子是冒充的。

第二天,武帝找到邢夫人,叫她身穿一件旧衣服,也不用梳洗打扮,一个人去尹夫人的宫殿,会一会这位素未谋面的情敌。

且说尹夫人正为昨天之事烦恼,却瞧见一位风度翩翩的女子进了院子,虽然衣着普通,但怎么看也不像平常之辈。她急忙迎出去,满腔热情地与她谈话。邢夫人是见过大场面的,大大方方地说了几句客套话,其中暗藏的机锋自不待言。

尹夫人听罢,觉得这邢夫人说话绵里藏针,自己恐非敌手,而此人容貌绝世,身如杨柳,更非自己所及。她心里越想越乱,最后忍不住大叫起来:“啊,你就是邢夫人,没错儿,虽然你的打扮与平常女人一般无二,也难逃我的眼睛……”

尹夫人伤心地哭起来。她想到自己儿时在家乡与人相处从来不使心机,想到自己家门口盛开的朵朵桃花,还想到那终日爱慕自己的邻家男孩……可是一入宫门,一切都变了。她甚至想到,这茫茫后宫,真不是人待的地方!

汉武帝哪知道她心中之事,忙对尹夫人说道:“你如此伤心,倒叫寡人始料未及。你倒向寡人说说,这……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呀?”

尹夫人一边哭着一边说:“我果然不如她……”

后来,这件事传到百姓中间。百姓编了一句谚语说:“美女入室,恶女之仇。”百姓只知搜寻些皇家趣事,他们又哪里晓得嫔妃心里说不出的苦楚!

◎成语释义

形容忌妒,不愿见面;有时也用来指彼此之间因矛盾冲突而不见面。

◎故事出处

《史记·外戚世家》。

怙恶不悛

公元前740年,卫国联合宋、陈等国,侵入郑国。郑庄公为了使卫国无功而返,就派使者去陈军营中要求两国和好,并希望两国能结为同盟,一国有难,另一国就来援救。

没想到,陈桓公对郑庄公很瞧不起,对郑国的结盟要求置之不理。陈桓公的弟弟五父劝说他道:“要立国,就应该对邻国亲近、友善、仁爱。您最好答应郑国的要求。”

可是,桓公不听五父的忠言,说:“宋国和卫国都是大国,我们陈国千万不能得罪他们。而郑国国力衰弱,纵然对我们心生怨恨,又能把我们怎么样呢?”

郑庄公听到陈桓公拒绝与自己结盟,不由得勃然大怒,从此就对陈国怀恨在心。公元前717年,他亲自率军攻打陈国,桓公仓促应战,结果吃了败仗。

后来,史学家对此事进行评论,说:“友善不可以丢失,罪恶不能够滋长,这是针对陈桓公而说的。一直做罪恶的事而不改过,最终就会自食其果,遭到失败。”

◎成语释义

形容坚持作恶,不肯改过。怙:依仗,坚持。悛:改过,悔改。

◎故事出处

《左传·隐公六年》:“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出处译文

君子说:“友善不可以丢失,罪恶不能够滋长,这是针对陈桓公而说的。一直做罪恶的事而不改过,最终就会自食其果,遭到失败。”

悔过自新

西汉时期,医学家中以淳于意较为有名。他从小就热爱医术,喜欢摆弄银针、药品。后来,淳于意拜著名医生公乘阳庆为师,学到了黄帝、扁鹊流传下来的医术,攻克了很多疑难杂症。后来,因为医死了人,被官府判以肉刑,要押到京城长安去行刑。

淳于意没有生儿子,只有五个女儿在膝前行孝。他临走时,对女儿们说:“如今父亲已经到了紧要关头,你们却谁也帮不上忙!”

缇萦是淳于意的小女儿。她听到父亲的话后,非常伤心,更为自己的束手无策而自责。于是,她与父亲一起去了长安,并给汉文帝写了一封言辞凄切的信。信上是这样写的:“我父亲担任政府官职时,老百姓都说他廉洁无私,值得崇敬。现在他由于一时不慎而触犯国法,理应受到惩罚。可是我却感到,人死了就不能再活过来,受了肉刑之后,手脚断裂了也无法再长出来,那时就是想悔过自新,也做不了什么事了。我愿意到官府里去做奴婢,来赎父亲的罪,以便让他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重新做人。”

汉文帝读完缇萦的信,被她的一片爱父之情所感动,于是传下一道圣旨,将淳于意的罪行赦免。汉文帝法外施恩后,觉得肉刑太过于残酷,就索性将肉刑废除了。

◎成语释义

承认并追悔自己的错误,重新做人。悔:悔悟。过:错误。

◎故事出处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宫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一毛不拔

墨子,名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张是“兼爱”、“非攻”,也就是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和平相处。

杨朱是和他同时代的一位哲学家,他的主张与墨子的观点正好相反。他主张“贵生”、“重己”,也就是重视个体生命,反对别人侵犯自己,也反对自己无故侵犯别人。

一天,有人向哲学家孟子询问,想知道他对杨朱、墨子两位贤者有什么看法。

孟子答道:“杨子主张‘为我’,就算拔他身上的一根汗毛而有利天下,他都不愿意干;墨子主张‘兼爱’,只要某件事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让他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跟,他也心甘情愿去做。鲁国的贤人子莫提倡中道。其实,坚守中道才是人们最好的选择。”

◎成语释义

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喻非常吝啬、自私。

◎故事出处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出处译文

杨子主张“为我”,就算拔他身上的一根汗毛而有利天下,他都不愿意干;墨子主张“兼爱”,只要某件事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让他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跟,他也心甘情愿去做。

以貌取人

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个长得丑陋,叫子羽;一个长得非常漂亮,叫宰予。两个人虽然同为孔门弟子,孔子对他们两个人的态度却差别很大。

孔子看到子羽长得太丑了,不由得厌恶他,就对他冷淡起来。而宰予长得非常清秀,又有一定的口才,所以孔子非常喜欢他,认为将来他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喜欢,青云直上。谁知道,孔子的想法完全错了。

子羽这个人非常喜欢学习。他离开孔子后,更加努力地钻研学问,后来游学江南,成为一名著名的学者。跟随他学习并拜他为师的学子,有三百多人。他的声誉越来越高,各诸侯国都知道他的名字。

可是宰予呢,开始还给人留下一个谦谦君子的印象,到了后来,他不爱学习的特点就暴露无遗。尽管孔子很喜欢他,教得非常认真,可是他学习时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孔子几次劝他,他却一句话也听不进去。有一天,太阳已经老高了,他还在床上睡觉,不去学习。孔子很生气,骂他是一块不可雕刻的朽木。

后来,宰予由于口才出众,在齐国当了大官。但是没过多久,他因为犯上作乱,被齐王开刀问斩。孔子听说了这个消息,沉痛地说:“从子羽身上我知道,不能以外貌来衡量一个人;而宰予的事也给我敲了警钟,不能凭一个人的口才来衡量他。”

◎成语释义

只根据外貌来衡量人。貌:容貌。

◎故事出处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出处译文

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后说:“我通过言语来看人,看错了宰予;通过相貌来看人,又看错了子羽。

以强凌弱

孔子有个朋友,叫柳下季,是一位大贤。柳下季的弟弟跖是一个强盗,人们都管他叫做盗跖。一天,孔子去找盗跖,想劝他改邪归正,像他的哥哥那样,当个受别人尊敬的人。

盗跖一见孔子,就气不打一处来,对他说道:“你这个欺骗天下人的伪善之人!今天,你如果顺从我的心意,我还可以饶你一命,否则的话,我就一刀宰了你,摘了你的心当饭吃!”

孔子听了,毫不害怕,说道:“凭你的才华,足可以成为一路诸侯,享受荣华富贵。可是你却当起了强盗。难道‘强盗’二字就那么好听吗?我劝你呀,还是不要舞刀弄枪、侵犯百姓了。”

盗跖觉得孔子的话不合他的心意,就说道:“你不要用功名利禄引诱我,我可不是愚昧的人!当初尧、舜位居天子之位,可是如今他们的子孙连立锥之地都没有。所以我对荣华富贵是不稀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