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科技发明的历史长河
29181800000032

第32章 秦代兵工厂

公元1974年春天,一支按照真实军队编制制作的兵马俑群,出现在了离秦始皇陵不远的地下。世界各地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军事学家和艺术家们都闻风而至,他们带着迷惑和好奇希望能在这里找到答案或发现更多的东西。有一些专家开始关注从这些战士手中滑落的兵器。

最早的青铜器虽然没有出现在中国,但是中国无疑创造了世界上最为辉煌的青铜文化,早在商朝,中国就已经进入了青铜铸造的鼎盛时期,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诞生在这一时期。时至秦代,青铜铸造已经有大约2000年的历史了,《考工记》中也早已把千年的经验做了总结,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剑要比兵马俑坑出土的兵器更加精美,那么秦兵器哪一点值得人们如此关注?

过去考古所发现的青铜剑都是四五十公分长,最长的也不过六十公分。

在此次的兵马俑中发现有一柄青铜剑长92厘米,4.5厘米宽的剑身被三道笔直的棱线均匀地分成了4个面。秦人能把一件青铜兵器加工到如此精确的地步的确有些不可思议。

不仅如此,发现的箭镞棱线也很有意思,它的棱轮廓线跟今天的子弹弹头的轮廓线是完全一样的。

我们无法知道秦人是否已经认识到了空气动力学,但是他们似乎已经意识到了三棱形箭头比以前的双翼镞更有优势,可这酷似子弹的三棱镞在制造上显然更不容易。

三棱镞不是正三棱形,它是弧面三棱形,三个面又是互相影响的,三个面加工得完全一样。

随着发掘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兵器出现在考古人员面前,有两把秦戈,一个上面刻着“四年”,另一个刻着“五年”。两把不同时间铸造的秦戈竟然像一个模子做出来的。

五年是秦王嬴政继位的第五年,那是公元前242年,中国大地上仍然有7个国家,他们之间的战争连年不断。《史记》上说,秦国的军队超过了100万。如此庞大的军队,有谁知道和那两把戈一模一样的兵器还有多少?

在2000多年前,生产一件青铜器就像现在做一件工艺品,需要工匠耐着性子精雕细琢,越王勾践剑固然精美,但作为权力的象征,一共也没有几把。百万大军的兵器需求量动辄就是几万、几十万件,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在当时的年代,它们是怎样完成的?难道当时就有可以批量生产的流水线吗?

在兵马俑坑出土的众多兵器中有很多兵器上面都有类似的铭文,似乎在向今人昭示着什么,而在这些铭文中出现最多的是“吕不韦”。

吕不韦是秦国的相邦,当时年幼的秦王嬴政尊吕不韦为仲父,在秦国对东方六国发动战争的同时,吕不韦开始主持编写一本书,这本书被命名为《吕氏春秋》,在这部书中就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说法。

“物勒工名”,就是上面刻上制作者的名字,“以考其诚”,检验质量的好坏;如做得不好,“以兴其罪,以纠其情”,要处罚,还要追查为什么做得不好的原因。

通过兵器上的铭文,专家们发现在它们的铸造者中,始终有一个四级的管理体制在发挥着作用。

根据现在出土的铭文来看,在秦始皇时代,大约有四级,即相邦、工师、丞、工。相邦是督造者,他的下面是铸造者,即工师。

通过大量的考古论证,人们推测当时秦国的兵器生产现场是一个忙碌的手工工厂,院子中刚刚开采出的铜矿石正被放入冶炼炉里冶炼,而不远处的屋子里一些工匠正在夯范,也就是在为铸造兵器制造模具,造多少件兵器,就需要多少套模具。这就像是工厂里的两个车间,而工师就是这个工厂的厂长。

工师下边还有一个副手,叫丞,就是辅助工师来组织、管理、生产。

当模具生产好之后,人们就要把熔化好的铜、锡合金浇铸到模具中,对于青铜器铸造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技术上马虎不得,而这时丞就成为了指挥生产的关键人物。

真正实际操作,生产兵器的是众多的工人,正是通过他们的双手,才把矿石炼成金属,陶土制成模具,铸成了可以装备百万大军的各种兵器。

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工种都在忙着各自不同的工作,就像现在工厂里的流水线,而这个流水线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打磨。

如同精加工车间,铸成的兵器毛坯经过精心的打磨,逐渐变得锋利、寒光四射。

有一个叫的工人,这个人干了16年,因他的名字连续地出现在铭文上16年,当然可能还要长,他一直都是工人。

看来为了保证生产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秦在有意培养和使用熟练工种。

相邦、工师、丞、工,四个层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构成了原始的工业生产层级管理。虽然不能说这就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雏形,但在2000多年前的世界上,这无疑是一种相当先进的管理模式,而其巨大的生产能力也是当时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