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科技发明的历史长河
29181800000033

第33章 水运仪象台

在中国历史上,修造观测天象,定立时节的观象台,是皇帝的专有特权,任何人擅自修建,便是图谋造反之罪。

中国古代是一个皇权社会,特别重视天文,不允许民间私习天文,因为皇帝认为自己是真龙天子,是上天派他来统治人民的,所以对于一些天文现象,他要首先知道。

公元1085年,宋哲宗继位,为显示一代新皇登基的新气象,他下诏由博学多才的官员苏颂主持修造新的观象台。于是66岁的苏颂,召集了精通数理、天文的韩公廉等一批人才,花了6年时间,建成了一座扬名后世的水运仪象台。

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的水运仪象台早已踪迹难寻。所幸的是,苏颂晚年辞官后,将修造水运仪象台的经验编著成《新仪象法要》,收载了水运仪象台的整体结构图、部件图、零件图60多幅,使后人得以依书、依图复制模型,也让我们今天能够领略前辈先贤们的创造与智慧。

水运仪象台原楼是一座由三部分组成,长宽7米、高12米的建筑。具有天文测量、宇宙模型和报时三种功能。在水运仪象台最上层平台上,安装的是一台浑仪,上面覆盖着一个简单的活动屋顶,解决了浑仪装置于室内不利于观测、在室外又易受风雨侵蚀的难题。这与现代天文馆的活动圆顶、设计思路如出一辙,比欧洲最早天文台的活动屋顶要早400多年。

作为中国古代观测天象的工具,浑仪被用来跟踪观测天空中星辰的位置与运动,它由三组相交的圆环和一个没有镜头的望筒构成,望筒也称窥管,作用如同今天天文台里的望远镜。苏颂和他的同事们,首创了一种叫四游仪的环形装置,利用它可以使望筒自动跟着被观测的目标转动,十分巧妙。

浑仪记录下来的观测资料,一方面被帝王用来推测天运,另一方面也为修订历法、确定节气提供了重要依据。

水运仪象台中间的一层,是一间没有窗户的暗室,里面装置了一个可以转动的大球,被称为“浑象”。浑仪主要是用于观测,浑象则是用于演示。古人认为天为球形,便将通过浑仪所观测到日月星辰的位置,标绘在圆形的天球上,就像一张立体的星辰分布图。天球转一周,正好是一昼夜。为了能让浑象与上层的浑仪联动,苏颂和他的同事也做了巧妙的设计。

比如测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通过浑仪可测量出它准确的位置,与此同时,浑象把太阳的位置演示出来。

水运仪象台的下屋为阁,阁中住着许多小木人,每天不分昼夜,随着机械的运转,敲敲打打,钟鼓齐鸣,好不热闹。它们的工作是为当时的人们报时,责任如同今天紫金山天文台确定北京时间一样。

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白天7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又分为时初、时正和八刻。黑夜分为五更,每更又分为四筹。

小木人居住的阁楼共有5层,最上层住着三位各执响器,身穿不同颜色服饰的木人。它们只在白天工作,红衣人摇铃报时初,半个时辰后,换由紫衣人敲钟报时正,如此更替换班,而绿衣人专管击鼓报刻,这样每15分钟,当时的人就可以得到一次报时。

阁楼的第二层住着24个木人,各自抱着每个时辰的时初、时正名牌,当听到第一层的铃声与钟响时,其中相对的一个,便会准确地站立于阁楼的门前,长年累月,决不会迟到、早退、缺席。

阁楼的第三层是96位报刻木人的值班处,它们自然是听命于第一层那位绿衣报刻木人鼓声的召唤。

这位面色深沉的木人,一个人住在阁的第四层,它专管击钲报更,值夜班。而昼夜的长短,冬夏有别,怎么办呢?苏颂他们又设计了一种可调节的键筹,来延长或缩短更次之间的时间,以适应四季交替昼夜长短的变化。

这种可调节的键筹,同样控制着第五层里木人的行动,第五层的38个木人,不仅要报出更筹,还报告着每天的日出、日落与昏晓。有了这种设计,即使是浓云密雾的日子里,小木人依然会报示出拂晓的到来。

浑仪与浑象的协调运动,158个木人各负其责,忙而不乱,精妙有趣,含容了古人睿智的思考。

这些精彩准确的表演,都是由后面机械传动装置控制的,机轮就是整个水运仪象台的动力机关,借助漏壳的水力转动机轮,使得浑仪、浑象、报时装置同时运转。

再看看,水运仪象台上平衡系统中的这一抵一拒,与现代机械钟表里控制精确走时的擒纵器的运动,是何其相似。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水运仪象台综合了天文、历法、流体力学、机械制造等20多种学科的成就,是集宇宙模型、天体测量和报时三种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系统工程。难怪李约瑟认为它是装有另一种擒纵器的水力时钟,水运仪象台可谓天文钟之鼻祖。

(陈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