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科技发明的历史长河
29181800000034

第34章 唐三彩

唐三彩,如今享誉世界,被许多人所喜爱,宋三彩,却很少有人提及,唐三彩究竟有何种独到之处呢?

在1899年,当陇海铁路修建到河南洛阳时,挖掘出了一批有2000多年寿命的精美器物。

最初,对这些地下来客的称呼让专家们颇费心思,因为它在色彩形成上,与其他朝代的低温釉陶都不相同,就依据它们出自唐代古墓,身上都有黄、绿、棕三种色彩,把它们称为“唐三彩”。后来,又不断有三彩器物被挖掘出土,人们才发现唐三彩并不是只有三彩,它们准确的名字应该是多彩低温釉陶,但唐三彩的称呼,已先入为主地被人们广泛地接受了。

唐三彩的出土在当时曾引起轰动,这种轰动不只是因为它们有着2000年的地下生活,更是因为它们的制作者对低温釉的这种运用,唐三彩的三色组合优美流畅,安详而美丽,它不愧是唐代色彩的传播者,正是唐三彩在色彩形成上的独到之处,使它成为人人都喜爱的工艺品。

低温釉陶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但大多色彩单调。随着制陶业和制瓷业的发展,到了唐代,人们掌握了更多的金属呈色物质,低温釉的运用也达到了顶峰,生产出了绚丽多彩的唐三彩。

宋三彩虽在制作技法上继承了唐三彩,但在施釉观念上与唐三彩不同,另一方面,也许是受到制瓷业的影响,到宋代陶制品已不被人们重视,所以宋三彩后来大都是瓷胎,已不是陶制品。

低温釉的特性是在烧制过程中,自然流动,唐三彩真正的风采就是靠它形成的,釉是指陶器或瓷器表面上坚硬的透明体,陶釉和瓷釉表面上看没有太大的区别,其实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釉料,低温釉烧成温度在摄氏800度左右。

瓷器表面的釉层,它的烧成温度在摄氏1200度以上,被称作高温釉,高低之分源于这两种釉所用配料的性质不同,所以,再精美的瓷器表面上,也见不到唐三彩表面上的这种自然流动、相互浸润的色彩饰纹。

唐三彩所用的低温釉料,是以黏土为原料配制而成,涂在经过一次高温烧制后的素胎上,黏土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是釉料中的显色剂。铜使烧成后的釉色呈翠绿色,铁使釉色呈黄褐或棕红色,钴使釉色显蓝。

由于三彩釉料属于低温釉,而陶器和瓷器都是温度越高烧制出的器物越结实,所以唐代的陶工们采用了二次烧制工艺,第一次高温烧制成素胎,再在素胎上施釉后,做二次低温釉色的烧制,这样既能保证器物的结实耐用,又使低温釉有了施展的天地,所以至今人们还沿用着这种古老的工艺。

从表面上看,釉料很像五色土中的红土泥,让人难以想象唐三彩的风采就在这不显眼的泥浆中,更难分出哪一笔是黄,哪一笔显绿。

但是经过烧制就会形成很好看的条纹,这就是唐三彩的特色。通过工人在这不同的部位上用不同的釉色,经过窑炉的高温烧成以后,经过窑变,就形成各式各样颜色很好看的产品。素胎上的暗红色经过高温窑变烧出来以后,就变成漂亮的绿色。橘红色的釉经过烧成就变成雪白的。经高温窑变以后,各种釉色互相融合、流动,形成很好看的条纹。

低温釉的特点就是在受热过程中向四处扩散流动,呈现出从浓到淡的色彩层次。

唐三彩属于一种特殊的低温陶釉,它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光泽特别强,因为它的用料折射率高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光亮。第二个特点是发色效果特别好,所以跟其他釉不一样,它的色彩特别鲜艳。第三个特点是流动性好,经过高温窑变烧成以后,它互相融合、渗透、遮盖形成各式各样的颜色。

一般所见到的三彩人物陶俑,头部都是用彩绘方法制出,这就是因为低温釉的流动特性,使它不适宜描绘人的五官。

唐三彩胎体的制作也非常有意思,很像现在的组合家具,它的成型工艺几乎融会了唐代当时的多种手工艺制作技巧,先根据所做胎体的形状,分别用捏塑、模制和雕塑的方法,做出陶胎的各个部分,再把它们黏结在一起组成成品,制作胎体的坯泥与烧制瓷器的黏土相近,只是坯泥的加工不如制作瓷器那么精细。

陶土的化学成分使陶器具有耐火、不易腐蚀、不溶于水的特点,在自然环境中陶器大多可以长久保存。又因为唐代三彩器物的制作形式和规模几乎是不可再现的,所以唐三彩留给我们的就不只是色彩,更是了解一段历史的重要实物。

(费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