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科技发明的历史长河
29181800000042

第42章 纸

人类在现代文明生活中离不开纸——读书、看报、写字、作画、货币、广告、包装。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纸,早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

纸,对于人类文明的积累和传播起着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在享受现代文明的今天,已经很难想象没有纸将是多么的艰难。

《周易·系辞》中记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表明古人早先是用结绳来记事的。

而在文字出现后,我们的祖先靠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之类记事。虽然达到了记载事件的目的,但还是有诸多不便。

相传战国思想家惠施,外出游学时,随身携带的书就足足装了五车,因此就有了“学富五车”的典故。

我国发现最早的“纸”字是以小篆书写的,从字形上看,这个“纟”旁的“纸”字,是否又与蚕丝的加工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在中国古代,真正的纸张出现以前,按照古代文献记载,有一种方絮纸,也叫絮纸。这种所谓的方絮纸或者絮纸,实际上是一种在缫丝过程中,好茧、优质的茧可以抽成丝,不太好的茧如病茧、恶茧、双茧是不能抽丝的,就用来做絮。但是絮纸或者方絮纸,并不是专门来造纸用的,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纸,它只是一种絮。这种做絮的整个制作过程,应当说给以后的造纸技术,整个工序的发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伴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祖先不断地在寻找新的书写材料,最终发明了“纸”。

说起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们都会想到一个名字——蔡伦。这是因为《后汉书·蔡伦传》中明确地记载着,由于竹简笨重、缣帛昂贵都不便于使用,蔡伦便利用树皮、破布头、旧鱼网制造了“纸”,并在元兴元年献给了汉和帝,汉和帝看到后非常高兴,便下诏命名这种纸为“蔡伦纸”。

从此人们常把蔡伦向汉和帝献纸的那一年——元兴元年,即公元105年,作为纸诞生的年份,蔡伦也因此被奉为造纸祖师。由于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蔡伦受到国内外人们的纪念和崇敬,蔡伦造纸似乎也成定论。

但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似乎又给中国的造纸术增添了新的色彩。

在随后出土的多种古纸中发现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初期,我国已经发明了造纸术,而当时造出的纸已经可以用于书写文字和绘图,这比蔡伦早了两三百年。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那时候制造出来的纸大多粗糙、不易书写,因此只能说是纸的前身。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缘故,再加上蔡伦造纸是我国古书上有记载的最早的造纸方法,所以一直以来还是把蔡伦誉为“纸王”。

虽然东汉的蔡伦不是纸的最早发明者,但他改进造纸技术,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降低了纸的成本,尤其是用树皮做原浆纸的创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要使造纸原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纸,通常要经过“切碎、浸湿、蒸煮、抄纸、压纸、烘烤”等复杂的工艺流程。蔡伦造纸工艺不同于以往的造纸工艺,主要差异在于对原料的加工。

不同的造纸原料有不同的工序,最早的就是用大麻或者苎麻来造纸就比较简单,把它切碎、捣烂,变成纸浆就比较容易,但是如果要用树皮,实际上就是现代木浆纸的一种先声。如果要用那种破鱼网、破布头,那它工艺过程就更加复杂一点了,可能就要用碱盐来进行蒸煮,使它的光洁度、破碎程度和洁净度更强。为了褪色,有时候需要太阳晒,有时候还需要日晒雨淋很长时间,或者还需要用漂白剂,比如说用石灰水来蒸煮等。

依照古代造纸工艺的程序,首先将润滑剂加入到已经打好的纸浆中,纸浆是由植物纤维构成的,因此当细竹帘荡过纸浆时,植物纤维便落在细密的竹帘上,形成了薄薄的纸张。由于润滑剂的作用使得纸张不会相互粘贴在一起。当纸累积到一定厚度时,就要进行压纸了。纸张压好后就可以烘干成为可以书写的纸了。

蔡伦造纸术在魏晋时首先传到朝鲜,公元610年又传到日本。公元751年唐朝与阿拉伯发生战争时,又把造纸术传给了阿拉伯,以后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埃及和摩洛哥也相继学会了我国的造纸术。公元1150年,西班牙有了造纸工场,16世纪后,造纸术逐渐传遍了全世界。

随着工艺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对纸张的美观性和实用性有了更多的要求,因此便有了瓷青纸、入潢纸、清代的对红纸、暗花纸、洒金纸等等。

当然这些琳琅满目的纸张都离不开古人创造的精湛技术。这些技术使得生产的纸张莹滑光润、繁花似锦,也充分反映了我们祖先杰出的工艺水平及聪明智慧。

纸的出现,成为无与伦比的最佳文字记载载体;中国古代造纸技术为人类文明发展史添上了更加灿烂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