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科技发明的历史长河
29181800000043

第43章 针灸术

在一块现存的汉代画像石上,已经可以看到其中一个人首鹊身的神鸟正用一根石针刺向人体,替人治病,据说这鸟就是古代名医扁鹊的化身,说明早在汉代以前,针刺法治病已经相当普遍了。

中国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其中以针灸术的历史最为悠远,可以算得上是整个中医的发端。

针灸是针术和灸术的统称,因为它们都是通过刺激穴位,畅通经络来治疗疾病的。

早在旧石器时期,我们的先祖在生活中就使用经过简单砍砸加工而成的锋利石器切开痈疮,排除脓肿。到了新石器时期,人们开始打磨更为光滑的石器,其中专门用来治病的叫做“砭石”。《说文解字》里说:“砭,以石刺病也。”

砭石之后,人们也尝试了不同的材料进行针刺治病,如青铜、骨和竹。上古时代的巫师在占卜时,经常用各种材料点燃烧灼龟甲,看其中纹理的变化来预测吉凶。最早是以桑木、枣木、柏木等八种材料取火,古称“八木取火”。后来就选用芳香、可燃性好的艾叶作为燃烧的材料。

《诗经》里说“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可见采艾为药的历史十分悠久。孟子也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说明至少在公元前4世纪艾灸疗法已经广泛应用了。

在进行这些活动时人们发现,偶然烧灼针刺到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达到减轻病痛的目的,于是最早的针灸疗法诞生了。

甲骨文中的“伊”字就像是持针的手刺向一个人的背部;而金文“灸”字则像在人腿周围用火灸灼的形象。

在用针刺和艾灸治疗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奇妙的经络现象。那么经络到底是什么呢?

经络看不见,摸不到,甚至在解剖上也找不到实物,但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经络的存在。经络,按照中医理论的说法,就是人体血气运行的通道。而穴位是其上不同的点,类似于不同的车站。通过针刺或者艾灸位于经络上的穴位就可以治疗相关的疾病。

战国时成书的《黄帝内经》中“灵枢”一段详细地介绍了一些针灸的手法,把经络总结为12条,奠定了针灸学的理论基础。

马王堆出土的汉代《足臂十一脉灸经》已经对经络有了详细记叙。

周代以后,我国开始出现金属的针灸用针。

西汉刘胜墓出土的4枚纯金的针,是早期的针灸专用针,其形制和《黄帝内经》描述的九针极为相似。现代经过复原仿制的金针用于治疗依然可以发挥神奇的效用。

用来针灸的九针的形制不同,其功效也有所不同,比如针头粗大、针尖锋利,用于体表的浅刺;圆针针身呈圆柱形,用于体表的按摩,可以治疗肌肉和皮肤间的气滞……还有钭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

民间对针灸术通常都有着许多颇为神奇的传说。一次,扁鹊路过赵国,听说赵太子刚刚故去,他仔细地询问了太子的症状,认为太子并没真正死去,不过是患了尸厥症,类似于现代的休克。于是他吩咐弟子子阳研磨石针,针刺太子的三阳五会穴,过了一会儿太子果真苏醒过来了。后来人们都传扬扁鹊的神针可以起死回生。

晋代皇甫谧著有《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其中记载了654个穴位,成为古代的针灸教材。

孙思邈擅长针灸,一次,他为一个腿痛的病人针灸,按以往医书记载的穴位扎了几针,病人仍然疼痛不止。他想,难道除了书上讲的穴位外没有别的新穴位吗?于是他尝试着在病人的腿上轻轻地掐,掐着掐着,病人忽然叫了起来:“呵!是,是这儿!”孙思邈就在这个部位扎了一针,病人的腿痛果然止住了。孙思邈给这个穴位取名“阿是”穴。他创立的以痛点取位的“阿是”穴,是对发展针灸学的一大贡献。

宋代敕造的针灸铜人更是精妙,不仅经络、穴位标识明确,还可以用于针灸科学生的示教和考试。

其后中医针灸学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丰富而全面的学科体系。

中医的经络议论和针灸疗法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互补”、“天人合一”思想相契合。不同于其他文明中的纯经验性的诊疗特点,中医针灸术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医疗体系后经过数代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才到达了如今的境界和水准。针灸符合中医的整体治疗观念,即摈弃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诊疗观。

针灸,在现代社会被许多人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我国的针灸疗法在继承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很多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针法。针灸疗法,古老而常青。

(施东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