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科技发明的历史长河
29181800000008

第8章 马蹬

现代人在闲暇之余,喜欢骑马来放松身心。当人们正享受着马背上的快乐时,是否曾想过,自己骑马飞奔时,为何依然能安稳地坐于马上?或信马由缰,或策马奔驰,并不仅仅是因为骑术一流,而是缘于有一套完善的马具。

在人类骑马史早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要想顺利地骑于马上,可并不是件容易事。那时,剽悍的骑手为自己能左手紧抓马鬃飞身上马而自豪;骑兵们则用手中的矛点着地面支撑身体跳上马。当马奔驰或跳跃时,骑手们必须紧紧抓住坐骑的鬃毛,来避免颠下马背。如果他们不能紧紧地夹住马肚,两条腿便只好摇来晃去地悬着。没有马镫时,骑手的座位是不牢靠的。虽然马鞍可以固定骑兵在马上的位置,但是他的作战方法还是受到很大限制。也许在马下他是一个运动迅速的士兵,但在马上拼杀时,却很可能因为重心不稳,而翻身落地。

马镫,是辅助骑士上下马和驾驭马的工具。除了由鞍鞯和驰驱所提供的前后两方的支撑之外,马镫又增加了侧面的支撑,从而加强了骑手在马背上的稳定性,于是更有效地将马和骑手融合成一体。

马镫解放了骑士的双手,使人们长距离跋涉减少了疲劳,骑马飞奔时又有了借力之处。在古代的战争中,它还更有效地发挥出骑兵机动性好、冲击力强的优点。不需要什么准备步骤,马镫立即使马上白刃战成为可能,而这正是当时一种革命性的新战斗方式。蒙古人将马镫的这种作用演绎到极致,成吉思汗就是靠他的无数铁骑把整个欧亚大陆纳入自己的版图的。那么,这种让骑兵所向无敌的马镫是由谁发明的呢?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普遍公认马镫的发明起源于中国。

最早时有骑士用一个绳结套在马背上作一个支点,再用绳结把脚的大拇指圈到里面去支撑,甚至有时候就用藤索或者是用其他的牛筋等等。这是为了解除脚的疲劳。但是这样好像觉得这个大拇指悬挂着,大拇指的负重比较大。因此,这时候的马镫传入南方,就由原有的绳结的一个小洞转变为了竹筒。竹筒套在绳结上,怎样放置脚呢?就是把三节竹筒圈起来,这就变成了三角形。

这种形状的马镫在长沙出土的西晋永宁二年墓中的一尊陶骑俑上得以见到。这尊陶俑坐骑上的镫,呈三角形,只在人上马的左侧前鞍桥处系挂了一只,而右侧没有。而且俑的脚并未踩在扣里,可见,这种马镫只是供乘者上下马时蹬踏之用。所以,它只被视为马镫的雏形。

最早出土的马镫实物是在北燕时期的冯素弗的墓中。当时的马镫形状是三角形,用铜片包围着木质的内芯,看起来非常简朴。

隋唐以后,马镫的形制改进得更为实用,这从唐太宗陵墓中的一组浮雕上可以看到。这组浮雕叫“昭陵六骏”,描绘的是唐太宗最喜爱的六匹骏马的故事。浮雕上这六匹骏马的身上所配的马镫,其镫柄较短,镫体上部呈圆弧形,踏脚处还有略有弧度的宽平沿,这样的设计,既避免了人在骑马途中因套脚而发生危险,又方便了乘者蹬踏。也恰恰是因为有了这种更为合理化的马镫,才使得马球、马术等运动开始盛行。

从单马镫到双马镫,是我国古代马镫产生、发展和成熟的几个阶段。其结构形状由最初的三角形演变成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的弧形;材质也由木质发展到金属等多种材料。这时,人们在马镫上还装饰了多种图案,使其变得更加美观。在日常生活中,它使得许多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人也能很方便地上下马和驾驭马。它的完善和使用,标志着骑乘用马具的完备,因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从两晋以后发明了马镫以后,不久就迅速地向国外传播。首先传播到朝鲜,朝鲜在5世纪的出土文物当中就有了马镫。后来又传到土耳其,传到伊朗,最后传到古罗马帝国,大约在8世纪左右马镫在欧洲就非常流行了。

中世纪的欧洲,因为有了马镫才出现了身穿盔甲、手持沉重长矛骑在马背上的骑士,并赐予了人们一个骑士制度的时代。

美国西部的马镫其形状粗犷,有的还以牛皮制作,这与其地域文化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在现代生活中,马镫还使许多马上竞技运动成为了可能,盛装舞步、速度赛马、马术等人们喜爱的运动都离不开马镫。

马镫虽然很小,但它却使人类在马上解放了双手,可以说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我们可以这样说,就像中国的火药在封建主义的最后阶段帮助摧毁了欧洲封建制度一样,中国的脚镫在最初却帮助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

(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