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科技发明的历史长河
29181800000007

第7章 马鞍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鞍”是在中国古代的边塞诗词中出现频率极高的物品,它总是与驰骋沙场的战马、身经百战的将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一个小小的物件,为何引起了那么多人的关注?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吗?

马鞍是一种供人们骑乘用的马具,与我国的骑马历史密不可分。在春秋战国之交,赵国为对付胡人,抛弃了传统的兵车战,变为胡服骑射,组建了骑兵部队,从而揭开了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单骑历史的序幕。

最初,古人将马系上辔头后,便直接骑光背马,但是这样骑马,很难控制马的动作,而且时间一长,人也会感到不舒服,于是人们便在马背上放置了一种类似于褥垫或坐垫的东西。

最早的马鞍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从出土文物来看,是在新疆的鑄善。当时马鞍的形状就像两片枕头,里面用羊毛填塞起来,外面都用皮革制成,那时与其说是马鞍,不如说是鞍垫。这个鞍垫可以折叠,不用的时候折叠起来,用的时候把它展开放在马背的两侧。当然这种马鞍有三条带子将其固定,一条叫肚带,是从腹部来固定鞍子,再用带扣把它勒紧。另外还有两条,一条是胸带,也就是攀胸,是从前边胸前穿过然后把鞍子的两侧固定,主要的作用就是防止鞍子向后滑动。一条叫带,是通过马的臀部,然后绕过马的臀部来把马的鞍子固定。这样,鞍子在马背上上下前后都比较固定,人坐在马背上更稳、更易于操作。

这种鞍具的使用一直持续到秦朝。它和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鞍马俑的马鞍极为相似。这种早期的鞍垫减轻了人对马的直接摩擦,有利于人对马匹的控制,但仍不能阻止马在剧烈运动时人在马背上的前后滑动,骑手只有夹紧双腿才能保持平衡,时间长了自然十分疲劳。如果作战时要使用兵器,就显得更加困难了,因此防止骑手在马背上前后滑动是当时要解决的问题。

当时鞍子的形状比较大,两侧就像两大片。后来,鞍子的前后略有拱起,也就是在鞍垫的前部和后部都填一些东西,这样就更有利于防止人在马背上的滑动。这种形状逐渐完善,到后来,人们发现它还有一定的缺陷,就是人在马背上剧烈运动的时候,还不能有效地控制人在马背上的滑动,尤其是马急停或急速前进,人容易从马前或马后摔落下来。所以到了汉朝的时候就有了木质马鞍。汉朝马鞍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前后都有鞍桥,前鞍桥防止人向前面滑动,后鞍桥防止人向后面滑动。这样,人在上面更稳定更便于操作。

隋唐以后,鞍桥的形制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表现为前鞍桥高而直立,后鞍桥向下倾斜。这种经过调整之后的鞍,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不但增加了骑手的舒适度,也方便了乘者上下。也直到这时,乘骑之风才逐渐普及开来。不但男子在隆重的场合骑马,就是贵族妇女出游时也热衷于乘骑。在唐代著名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就描绘了唐玄宗时显赫一时的王亲虢国夫人及其侍从骑着雄健的骅骝马出游踏青的情景。

马鞍发展到宋元时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甚至在那时期的陈国公主墓中,出土了一副金鞍,它由柏木做成,呈凹形,前桥直立,后桥向后倾斜,前后鞍桥和两侧座板都用铜条加固,而且在其前后鞍桥外侧都贴着云凤纹金银鞍饰,显得极为华贵。

在此后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元朝的上都设立了制造鞍子局,工匠达到成百上千人。匠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制作出各种十分精巧的马鞍,不但人骑上舒服,连马也感到精神。在成吉思汗征服欧亚大陆时,同时也将这种制作精良的马鞍传到了国外。

马鞍,由最初的鞍垫发展到后来科学合理的鞍具,让人们从此能安稳地坐于马上,现在依然保持着其原有的特色,有的为木制、有的为皮制。为了防止磨损马背,鞍下常垫以鞍褥。比较讲究的马鞍,前后鞍桥都喜欢做各种装饰,绘制图案或用骨雕、贝雕镶嵌。马鞍上还有许多配件,鞍鞠、鞍花、鞍软垫等等。古人在装饰自己心爱的马时,往往不惜倾其所有,用镀银、白银甚至黄金珠宝来镶嵌和装饰马鞍,将马装扮得流光溢彩。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可见马鞍不只是一件重要的马具,同时也能体现出其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曾经在战场上不可替代的马,作用逐渐消失了,但它却并没有走出我们的生活,而是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伴侣。无论漫步缓行,还是策马飞奔,古老的马鞍依旧在发挥着它的作用。

(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