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以苏州为个案
29245400000040

第40章 苏州老城区社区建设(4)

为了把社区建设引向深入,南门街道确定了坚持以人为本,把为民服务作为今后推进社区事业的基本出发点:每个社区以建设“一流社区”为目标。这一目标包括:打造综合性平台,形成鲜明的社区特色,确立一流社区发展格局,基本奠定新的事业发展的基本架构和模式。在社区建设中注意两个工作重心,一是努力拓展社区发展空间,积极探索社区发展新途径,新思路;一是不断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多办事。在此基础上实现三大跨越,即从单纯的居民工作到社会服务多功能型的跨越、从单一的功能到多个功能定位,再到扩展发展空间,内涵丰富的跨越、从传统的居委会工作到现代新型社区,再到综合性有特色社区的跨越。在此过程中坚持四条基础指导方针,一是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方针,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处理好社会效益与内涵提高的关系,一般性与综合性的关系,管理和服务的关系,硬件建设和软件优化的关系;二是运用社区的综合优势,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对社会的贡献率;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为民服务作为建设队伍,提高素质,推进社区事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四是坚持进一步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正是通过这样的不懈努力,使得南门街道在积极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文化立区、经济强区、和谐沧浪、幸福社区”的工作部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理念,较快发展区域经济,强势推进社会事业,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街道先后荣获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社区侨务工作先进集体、省廉洁文化进社区示范点、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省规范化司法所等多项荣誉称号。

(第三节)城区典型个案分析——沧浪区

苏州市沧浪区在苏州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的进程中,为让居住在这里的三十二万人民真正享受小康社会的幸福,在2004年底确定了“经济强区、文化立区、和谐沧浪、幸福社区”的工作思路,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幸福社区”的建设目标。

沧浪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南部。是古代吴国都城的心脏——子城的所在地,也是苏州古城的城中城,有着2500年的历史。因辖区内闻名遐迩的宋代名园沧浪亭而得名。东起东环路,与苏州工业园区交界;南沿朱泾桥河、吴中东路仙人大港至盘蠡路折至京杭大运河、石湖风景名胜区,与吴中区、苏州高新区·虎丘区为邻;西以京杭大运河与苏州高新区·虎丘区相望;北界西段自长船湾沿外城河、夏驾河南折,经三香路向西至寺泾桥南折,沿里双河至京杭大运河,与金阊区相连;北界东段以相门塘河、干将河与平江区分界。全区辖地面积为25.62平方公里。至2008年末,境内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6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有15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有27处。下辖双塔、南门、胥江、吴门桥、葑门、友新6个街道办事处,1个新城管委会,67个社区居委会。2009年末,沧浪区户籍总人口32.67万,115751户,全区登记外来暂住人口64654人。

近年来,沧浪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围绕“经济强区、文化立区、和谐沧浪、幸福社区”发展思路,抓住“重民生、谋幸福、建和谐”工作重点,以开阔的视野规划发展蓝图,以攻坚的锐志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的实践提升执政能力,营造出全区各项事业竞相发展、各条战线争相作为的生动局面,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建设幸福社区和当前全国开展的建设和谐社区在基本目标、实现途径和价值取向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它们都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形式。但它们又有所不同。和谐社会强调的是社区内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协调,而幸福社区的着眼点则更加关注社区居民的主观感受。社会发展目标从“以物为中心”即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转移到“以人为中心”,是发展观的一次重要转折,而进入“以人为中心”的阶段后,从以人的生活条件为中心进入到以人的生活感受为中心,则是发展观的又一次重要转折。

幸福的生存环境有四个方面,即社会、家庭、职业和素质。好的生活离不开好的社会。一个社会只有将“幸福”作为终极目标,才会鼓励社会成员去追求、创造、享受幸福,才会为社会成员获得幸福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同样,社区作为社会的“初级地方单位”,也是社区成员幸福的生存环境。只有把幸福社区作为社区建设的终极目标并致力于实现这种目标的社区,才是社区成员心目中的幸福社区。“幸福社区”的基本涵义不是所谓“幸福”和“社区”两个含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当社区满足了居民的各种合理需要,符合居民对生活舒适的评判标准,居民对社区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感得以提高,社区也就成了居民心目中的幸福社区。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社区的内涵可以概括成:聚居在一定地域的人们对所组成的社区满意度高、归属感强、富有幸福感的社会共同体。如果从构成幸福的主观心理体验的对象意义上来说,幸福社区就是局面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

幸福社区,由社区诸多要素和社区建设工作成果构成,是一种客观存在。

幸福社区的建设目标是分层级的。第一层级的目标是实现居民幸福。第二层级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居民自治、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这也是实现居民幸福的根本途径。第三层级的目标是第二层级目标的进一步分解。是对其更明晰的解读,主要是:居民自治,就是社区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社区的各项民主制度健全、规范,居民群众在基层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事务中切实能够当家作主,形成党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管理有序,就是社区各种组织健全,职责明确,体制合理,民主协商机制、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共建机制健全,各种家庭、不同人群和谐相处;服务完善,就是服务设施、服务项目、服务手段齐全,能够为社区居民高度个性化的需要提供满意的服务;治安良好,就是群防群治网络健全,社区安全防范体系完善,社区秩序井然,居民群众安居乐业;环境优美,就是社区内建筑、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能源利用等符合环保要求,居民普遍具有较强的公德意识、环保意识,人人养成节约、环保、卫生的良好习惯;文明祥和,就是居民群众崇尚学习,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普遍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院普遍建立,居民遵纪守法,邻里团结和睦,文明礼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得到倡导和推行。

追求幸福生活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愿,努力提升全体人民的幸福指数是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建设一个以人为本,高水平、全面的,均衡的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构建全民幸福社会的过程。苏州市在2005年底就已经在全国率先建成全面小康。沧浪区建设幸福社区,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得社区成员切实享受到殷实、安康、和谐、幸福的全面小康成果。作为社会基础单位的社区,提高居民小康生活、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需要着重关注的方面是:经济收入、就业、社会保障、生存环境质量及其享受发展成果和参与公共事务的需求。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社区也是提高居民小康生活质量的平台。

沧浪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了“幸福社区、文化沧浪”的建设。

一、打造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推动社区大服务格局的建设

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转型时期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各类矛盾凸显,运用各种手段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大问题。从基层政府来说,就是要尽到基层政府的力量,能够解决好这个层面上所产生的矛盾。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基础,搞好社区服务,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重要途径,也是社区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更是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课题。沧浪区67个社区全面推进了社区便民服务,整合辖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资源,为实现社区“你有所求、我有所应”提供保障,为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沧浪区提出了全面打造“5·15为民服务圈”,构建和完善更加现代化、便捷的社区服务体系的工作要求。打造5·15为民服务圈,就是要把民生放在突出的位置,以人为本,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就是进一步促进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为民谋利、造福于民,实现“和谐沧浪、幸福社区”。所以沧浪区在社区服务的实践中,围绕便民实施人性化管理,是以幸福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将现代科技手段、信息技术大量运用在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之中,以完善服务设施为重点,着力打造“5·15为民服务圈”。通过打造五个服务圈,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内容比较齐全的服务。

2006年,沧浪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沧浪区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在全市率先实施发展社区救助、社区养老、社区就业、社区卫生、社区家政、社区文化、社区物业、社区商业等八个重点社区服务业;建设六个街道社区发展载体;健全完善政府推动、市场调节、品牌带动三个发展机制的“863”社区服务业发展计划,推动了社区大服务格局建设。

2007年10月,沧浪区又在居家养老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创建了以中国电信、221养老服务系统为技术支撑;以居家养老对象会员制为基本形式的“邻里情”虚拟养老院。逐步将“邻里情”虚拟养老院服务内容扩展到家政便民、医疗保健、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娱乐学习、应急救助等六大类53项,基本涵盖了居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所有服务项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城市便利生活越来越依赖与看重,便利则意味着可以节约许多打理生活的时间,更多地享受一份清闲与快乐。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居民群众的生活品质。“5·15为民服务圈”,正是城市生活方式的极大创新,这也是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5·15为民服务圈”就是积极打造15分钟生活圈,即:把群众日常所需要的五大类服务,纳入了15分钟社区服务圈,15分钟公共文化圈、15分钟平安保障圈、15分钟卫生健康圈、15分钟市民教育圈。具体地说,(1)在沧浪辖区内只要有居民求助,一般情况下确保在市民步行15分钟之内,就可满足衣食住行等需求,得到便捷优质的服务;(2)保证辖区居民在15分钟之内的路程之内马上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站,享受健康服务;(3)辖区居民在15分钟的路程里可以到达一个文化活动点,从而享受到各种各样的社区文化和服务;(4)确保所有幼儿在距家15分钟路程的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5)确保居民出现紧急情况时,救援人员能在15分钟内赶到(从2009年起救援时间缩短为3—5分钟)。15分钟的路程,即按照一般正常的步行速度,大概在500米到800米之间。

“5·15为民服务圈”是沧浪区完善民生体系,保障民生幸福所搭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体系,把便捷的社区服务无微不至地送到百姓身边。文化沧浪构建了这五个城市功能圈。

经过多年的努力,并通过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改建、扩建、新建基础设施等方式,沧浪区已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网络健全、功能健全、群众较为满意的社区服务体系,为打造“5·15为民服务圈”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区级的“邻里情”社区服务中心和各街道、社区的社区服务中心(站)将社区的文化、法律、教育、就业服务等资源整合构成了社区服务系统,有效地提高了社区服务功能。“邻里情”旗下的虚拟养老院、互助中心、慈善超市、外来人口服务中心等机构为社区老人、贫困人群、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贴心的帮助。“邻里情”已成为沧浪区一张地标性的名片。“邻里情”社区服务网络的不断完善,为提升5·15社区服务圈服务功能打下了坚实基础。逐步建立起了覆盖社区居民群众、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

近年来,沧浪区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积极整合辖区文化资源,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服务功能和市民的文明程度。按照区有两馆、街道有一站、社区有一室、图书人均一册的要求,不断加大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完成了双塔街道市民会所、沧浪区第二文体活动中心,圆通寺美术馆等多个公益性社区活动中心的建设工程。到目前为止,全区公益性文化活动场所总面积达4.25万平方米,人均占有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达0.13平方米。已形成了以公益性文化设施为载体的多层次的15分钟的社区文化圈。

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把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解决居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建设“健康城市”,提升城区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民心工程。确定了一整套服务内容,以1~2个社区为一个网格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全区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布局基本合理、服务环境温馨、科室功能齐全。在胥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上,2010年内还将新建公立性质的友新街道沧浪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双桥社区卫生服务站,葑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双塔社区卫生服务站,同时还将创造条件对特殊区域进行补点。这些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服务网络框架的建立,使卫生资源的配置重心前移到基层居民群众身边,提高了卫生资源的利用率和可及性,满足了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得到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格局。实现每个街道均有一个公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区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信息平台,组建40支由3—4名全科医师、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组成的团队,推行家庭责任医师制。家庭服务合约签订率达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