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以苏州为个案
29245400000041

第41章 苏州老城区社区建设(5)

近年来,政府教育部门,根据居民群众对学前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遵循有需求就布点的原则,不断调整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先后新建了沧浪新城、新康小学附属幼儿园,并扩展了红苹果、三香、葑门等骨干幼儿园的规模,逐步形成了科学合理、符合人民需求的学前教育资源布局。目前沧浪区依托27所幼儿园,已初步形成15分钟学前教育圈。而依托终身教育体系建设,15分钟市民教育圈也将逐步形成。

以“覆盖面广、实战性强、人技一体、专群合成”为总体要求,以提高发现、打击现行违法犯罪的实战能力为建设目标,协调各职能单位组织开展“社区3分钟、街面5分钟平安保障圈”建设。大力建设网络化、全覆盖、分层管理的视频监控“技防网”;整合公安巡防力量,壮大治安辅助、治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队伍,构建专群合成的“人防网”;通过信息化将技防网、人防网“两网合一”,统一指挥、快速出击,点线面连接贯通,打、防、控一气呵成,实现了“社区3分钟,街面5分钟平安保障圈”,震慑了违法犯罪活动,为人民群众营造稳定、平安的治安环境。[沧浪区政协:《沧浪区关于5·15为民服务圈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二、创立良好的就业环境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富民,是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前提条件。沧浪区以“人人有职业,人人有保障”为目标,把扩大就业、推动创业、健全救助体系、保障体系与实施富民优先相结合,全力实施富民工程,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通过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和推进“楼宇经济发展计划”,在建设“幸福社区”过程中努力弘扬“三创”精神,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区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等政策和措施,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创优创新体制,推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民众创业,激活各种类型的创业,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自主创业的队伍中来,促进经营性、投资性和财产性收入的增长。目前,沧浪区内的各类咨询公司已有200多家,设计类企业100多家,律师事务所也达到了20多家,城区的内涵也得到了提高。

沧浪创业园由沧浪区政府、市科技局、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投资,在组建苏州市沧浪科技创业园管理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而建立起来的新型科技创业园,于2001年8月19日开园。2003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被命名为省级高新技术服务中心,2007年被命名为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同年沧浪创业园完成入库税金千万元,2008年国家科技部认定沧浪创业园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根据城区特点,沧浪创业园采用“一园多点”的发展模式,经过五年的运作,现已建成本部、永霖、东区、联青、华亭及新吴城等6处孵化大楼,共计孵化面积43000平方米,现有入驻企业近400家,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通讯技术、生物医药和科技咨询服务,吸引了近2000多名各类人才入园创业,形成了一园多区的创业创新格局。沧浪创业园运用前瞻性的创园理念、优化的创业环境、全方位的贴心服务、优惠政策的大力扶持、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跟踪服务,使企业迅速进入成长期,成为孵化科技型、智力型企业的新型服务载体,对自主创新创业瓶颈起到了润滑作用。

沧浪创业园以其良好的创业环境、完备的功能服务和显著的孵化成绩,成为区域科技人员创业的服务平台、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沧浪区与苏州大学合作,制定了苏州大学科技园沧浪分园的总体方案。2007年2月,省科技厅、教育厅批准建立江苏苏州大学科技园,实行“一园二区”(沧浪孵化区、吴江产业化区)的总体模式。其中,沧浪区承担江苏苏州大学科技创业园职责。

苏州大学科技创业园由沧浪区资本运营公司、苏大投资公司、苏州科技创投公司三方投资建设。该园于2007年8月挂牌、2009年4月正式开园,2009年9月正式通过省科技厅和教育厅的省级大学科技园联合验收,2010年1月通过科技部、教育部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验收。目前,这里已吸引了48家企业入园孵化创业,入驻率超过90%,其中科技创新型企业占70%以上,这些企业主要从事计算机及其网络开发、应用软件研发、外包服务、创业孵化。正式入驻代表企业有具有国家规划和建筑双甲级设计资质证书的苏州市规划设计院,有承担国家863计划的苏州数字地图网络有限公司,有设有院士工作站、从事嵌入式软件开发应用的苏大万佳技术有限公司,有为在校大学生与企业搭建就业、创业、创新网络天桥的天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创业园吸引了近400名各类人才创业就业,包括有博士学位的10名、有硕士学位的20名。

目前全区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1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优秀人才培育对象1名,苏州市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名。沧浪科技创业园和苏州大学科技创业园已成为该区两大人才集聚区。与此同时,沧浪区还派人去深圳挂职,并送出各类人才去上海交大培训。在稳定优秀教师队伍上,更是不惜重金。从2010年起,沧浪区财政每年用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的专项资金,确保不低于全区可用财力的3%。据测算,这笔费用将超过2千万元。

为了保证居民能充分就业,沧浪区在政府工作中特别关注增加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率。完善了促进就业的政府责任体系,积极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建设区劳动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完善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的服务,开通“网上公共职介超市”,使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通过“网上职介超市”获取家政服务、商业饮食、邮政电信、金融储蓄、物野管理等行业的就业信息,从而为失业求职人员和用工单位搭起求职和用工的信息平台。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整合各方资源开展就业援助重视创业促就业工作,落实创业引导性资金,创办“第一起点”网上创业学院,吸纳了一大批下岗人员再就业。全区建成6个创业孵化基地,吸引下岗失业人员入驻自主创业。开展“营造环境,助你创业”的创业促就业活动,成立创业指导中心,组织创业培训。实施“沧浪创业新时空”项目,开通“短信通”,开办“创业小超市”,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孵化器和创业基地。创业园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沧浪区的科技竞争力。仅2009年辖区企业就承担国家863科研项目2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申报市科技计划项目26个,争取各类科技经费、产业引导资金1155万元。在建设创业园的同时,还在全市首推网上“公共职介超市”,全市首创“虚拟大学生创业工作室”,建成11个创业见习基地。沧浪区也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

2009年沧浪区在实施“就业援助送春风”行动中整合启动了“乐业沧浪”网站、“乐业沧浪直通车”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及“88591”服务热线“乐业沧浪”三合一就业信息发布平台,运用网络载体和社会资源,为辖区居民实施就业服务,提供就业援助。

“乐业沧浪百事通”是一个集“招聘信息、求职信息、就业创业政策、法律维权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它以“乐业沧浪”互联网站、118114呼叫中心、12355就业维权服务、社区联播网络等为载体,登载沧浪区最新的企业招聘信息和求职者简历,在第一时间为求职者、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提供网上职介信息交流。

信息发布平台整合区域资源,通过设置了电子信息屏、发送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向下岗失业人员及时送达就业信息。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了解各类岗位招聘信息,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及时了解就业信息。该平台的建设将营造有利于就业促进就业的社会环境,努力形成全区稳定就业的良好局面,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乐业沧浪网站(“帮我就业网”),设置了招聘公告、就业指南、政策法规、咨询答疑等与就业相关的栏目,可为每一位求职者提供“一条龙”求职服务,求职者登录乐业沧浪网站注册后,输入相关个人信息,网站会即时对职位数据库进行搜索,给出与求职者最为匹配的职位。随后工作人员会为求职者和查询找到的招聘单位联系,为双方确定面试时间,帮助实现就业。

“88591(帮帮我就业)”热线电话的开通标志着“乐业沧浪三合一”服务平台正式组建完成。热线电话涵盖了就业创业咨询服务、社会保险服务、劳动维权等劳动保障各项服务功能,安排了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接通。

“乐业沧浪三合一”服务平台的组建,有力地推动了沧浪区的就业保障工作。到2009年底,沧浪区9100人次登记失业中,累计出现62户“零就业”家庭,为此,沧浪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采取“出现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的原则,及时上门摸底,进行跟踪服务,一对一帮扶到位,依托服务平台,将公益性岗位优先留给“零”就业家庭成员,援助了2313位困难弱势群体,实现了稳定就业。针对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技能低的特点,沧浪区重点围绕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的免费就业培训,实现“一街道一特色”的技能培训工作思路,通过技能培训、岗位匹配、公益性岗位开发,仅2009年全区就新增就业岗位23020个,开发公益性岗位800个,援助2600名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充分就业社区创建达标率100%,净增社保扩面4000个。

通过实施“乐业沧浪11333”就业创业助推工程,在全区形成鼓励创业、支持创业、促进就业的良好氛围。按“群众需求,前后延伸,整体安排,上级要求和轻重缓急”的原则进行考虑,共分为八大工程二十三小项,计划投资23.44亿元,八大工程为就业创业扩容工程、扶贫助弱保障工程、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平安建设拓展工程、教育文化共享工程、人居环境优化工程、产业结构提升工程、社区服务便利工程。

三、积极倡导社会救助首创“虚拟养老”形式

为更好地探索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沧浪区创新的将邻里关系建设提高到品牌的战略高度。本着将每个社区建设成为社区居民的幸福家园的目标,在居民之间弘扬“亲帮亲,邻帮邻”的优良传统,2003年8月首先在吴门桥街道盘溪第二社区作为试点成立了面对社区低保家庭服务的“邻里情”互助超市。尽管这种帮困形式内容还比较单一,但还是深受困难居民的欢迎。在此基础上,2004年9月苏州市第一家街道层面的“邻里情”互助中心——胥江街道“邻里情”互助中心成立。与前者不同的是新的互助中心下设居民求助中心、慈善互助中心和困难老年人援助中心,面向社会募集慈善基金和物资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困难家庭、优抚对象及新苏州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免费发放救助物资,免费向居民发布单位及居民供求信息。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按照积极倡导社会救助,整合相关社会资源,建立具有“全覆盖、经常性、互动式”特点的“邻里情”互助中心、公民求助中心和老年人生活援助中心,为各类困难人群提供帮助和救助的指导思想,在沧浪全区各街道、社区推广建立了“邻里情”互助中心。这种由政府搭建平台,社会集资捐物,百姓互帮互助的扶贫救助模式,改变了原来突击性、运动性的捐助形式,由临时性、阶段性的送温暖变为长期性、经常性的365天送“恒温”,深受居民的欢迎。

近年来沧浪区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逐步建立健全临时救济、社会帮扶、慈善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慈善公益活动日趋活跃,社会各界主动参与慈善捐赠的人数和企业也不断增加,辖区内个人热心慈善事业的爱心之举层出不穷。通过“邻里情”品牌,沧浪区先后建立困难群众援助中心、再就业援助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援助体系,加强了对下岗职工、残疾军人、外来民工、特困家庭等困难人群的关怀。完善了低保救助制度,创新了社会慈善捐助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政府救助,推动慈善救助,实行按需援助。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2766万元,募集善款近千万元,共救助困难群众5.6万户次。有效地帮助了边缘困难人群,切实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权利。为将工作做得更加富有成效,沧浪区实施了“12345为民解忧工程”(即政府提供100万元启动资金,为辖区100名困难老人提供钟点家政服务;为200户大病、重病患者提供医疗救助;为300户伤残军人、军烈属提供困难救助;为400名贫困学生提供助学援助;为500户困难家庭提供生活援助),这项政府的实事工程的实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在实践过程中,沧浪区各街道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着“邻里情”社会救助品牌。胥江街道推出“感恩服务”鼓励受助居民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回报社会;葑门街道为方便居民就近领取物品在辖区内设立了三个救助中心分点;南门街道以“无私献爱心,互助聚真情”为主题开展爱心义卖活动,将居民捐赠的物品变为善款后再资助给贫困家庭;双塔街道在辖区内的双塔农贸市场内设立爱心摊位,提高贫困家庭的生活质量。所有的这些举措都让辖区内的困难家庭、弱势群体切实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人间的真情。“邻里情”救助中心的出现,兼具了社会慈善和政府救助的特点,标志着沧浪区的社会救助工作走向社会化、专业化和民间化,成为创建幸福社会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