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5年到2000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苏州社区建设的创建特色阶段。在这一时期,社区服务蓬勃发展,社区建设开始启动。1995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对社区工作提出了城区“发展定向、功能定位”的工作方针,1996年又以政府正式文件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增强城区在社区综合服务方面的功能,以养老扶幼为重点的社区服务迅速向文化、体育、卫生、家政、教育等领域拓展,为推进社区服务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奠定了基础。并相继开展了创建安全、卫生、文明小区活动,使之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依托与载体。社区建设由此走上有目标有计划的发展阶段。1997年市委和市政府又在全市确定了8个街道为试点单位。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向全市逐步推广创建文明社区。2000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城市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为了贯彻文件精神,苏州市推开了在原有居委会基础上组建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市区社区居委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重组。全市1252个老居委会经过大幅度调整、重组、撤并,依法组建成573个社区居委会。地处老城区的金阊、平江、沧浪三个老城区原有400多个老居委会,经过多次撤并重组,现有社区居委会147个。
2001年至今是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社区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也是城乡一体化推进的时期。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和《苏州市社区建设“十五”规划》,社区建设明确了“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的方向并开展了扎实的工作。[沈荣法:《苏州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2/7。]
2003年5月起,市区全面推开了“小巷总理”直接选举。各区社区普遍建立、健全了民情恳谈会、民事调解会、民意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的“四会”制度,发挥了社区居民自治功能。平江区还开展了社区居民评议居委会工作、社区居委会评议街道社区建设工作的“双评议”活动,走出了一条加强基层民主监督的新路子。以沧浪区率先开展社区居委会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为起点,所有社区都建立了一系列居民自治制度,全面推行社区事务公开。这些有益的实践探索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基层政治文明建设,满足了社区居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参与愿望,增强了居民自治组织的凝聚力和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金阊、沧浪两个区被命名为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金阊、沧浪、平江三个区被省列为社区建设实验区。2006年,苏州市开始先行在平江、沧浪、金阊三个城区试点建立“社区工作站”。目前,建立“社区工作站”的体制正在由点到面、由城区向其他市、区推进,2009年将进一步推广社区工作站模式,城市社区要力争在2011年内按照“一站一居”、“一站多居”的原则全部建立工作站。由此,社区居委会将从主要忙于行政事务中逐步解脱,能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掌握社情民意,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沧浪、平江、金阊等城区的社区居委会都普遍推出了定期走访、民情日记、首问负责、限时办事、错时工作等举措,畅通了联系居民的渠道。
苏州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将社区党建工作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尽管市区社区居委会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重组,但党组织的建设并没有因此放松。各区在调整、重组社区居委会同时,坚持同步建立社区党组织。目前,苏州市已经全面开展并基本完成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的体系建设。通过对根据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适时在社区设立党委、党总支和楼宇党支部,同时,还在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发展党的组织。通过对原有1252个老居委会、99个村委会的调整组合,依法组建成573个社区居委会。按照《党章》规定,123个社区成立了党委,164个社区成立了党总支,286个社区成立了党支部。党组织的建立,提高了党建工作的组织程度,扩大了对辖区内退休党员、在职党员和外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表率”,争当为民服务志愿者,为推进社区党的建设与文明和谐社区建设做出贡献。
为使该活动更加有序的开展,更加富有成效,中共苏州市委下发了市委《关于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的实施意见》。根据该《实施意见》,原则上全市所有在职党员都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同时考虑到不同领域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情况,将首批参加“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的对象确定为:苏州市市级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市直属企事业单位和各大专院校在职党员,党的组织关系隶属市委及市委市级机关工委的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活动要求在职党员利用业余时间以志愿者服务的形式,积极参与居住地社区各项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和率先垂范的作用,带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带头遵守法律法规,带头弘扬社会公德,带头帮扶困难群众,带头搞好邻里关系,带头维护社区稳定,以良好的自身形象和服务成效引领和推动社区党员群众积极投身文明和谐社区建设。“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在活动主体上更加突出发挥党员个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强调在职党员要以个体身份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积极践行党的宗旨,发挥好一名党员一面旗的作用。活动方式上更加突出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强调在职党员要积极参与居住地社区各项建设,主动为居住地社区居民群众服务,在居住地树立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在活动内容上更加突出与社区和居民群众的需求相呼应。《实施意见》要求,每个党员每年至少在居住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2次以上,重点围绕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选择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1、政策法规的宣讲员。主动为社区居民群众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上党课、政策解读等形式,提高社区群众对党委、政府决策的理解和把握,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
2、社区发展的参议员。积极为社区工作出点子、想办法,主动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加强调查研究,协助社区党组织理清发展思路,抓住工作重点,解决工作难题。
3、文明建设的示范员。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以一个人带动一家人,以一户带动一片,树立在职党员的良好形象,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4、公益事业的促进员。结合自己的特长,主动认领1个以上社区服务岗位,服从社区党组织的统一安排和管理,积极参加社区组织开展的各项公益活动。
5、困难群众的帮扶员。积极开展扶贫帮困、结对帮扶工作,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帮扶活动,为困难群体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6、科教文体的普及员。努力为社区开展科教文体活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发挥自身特长协助社区开展科教宣传、科普展览、文艺宣传、体育健身等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活动,积极倡导科学健康生活。
7、沟通联络的信息员。听民意、察民情,协调解决问题,收集、整理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主动向街道、社区党组织和有关职能部门反馈,成为社区与居民、社区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8、社区稳定的安全员。把维护社区稳定、建设平安家园作为在职党员进社区的重要职责,积极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活动,努力发挥专业优势,协调化解矛盾纠纷,帮助开展信访接待、答疑解难等工作,为创建平安社区作贡献。
围绕这八个方面的内容,细化设置了20多个服务岗位,便于党员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特长作出合理选择。
目前,苏州市区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中党员占了30%以上,成为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这些富有创造精神的举措,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血肉关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城市建设,关键是人才。在这方面,苏州市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经过数年的努力,目前苏州人才发展进入了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集聚的新阶段。截至2009年底,全市人才总量突破92万人,年增长率连续8年保持15%以上,每万人拥有人才数达1440余人。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全市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达到5.4万人,年增长率连续5年保持在20%左右。目前,全市有两院院士8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22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46名。2007年以来,市县两级共有238名领军人才项目先后获得3亿元政府资助。先后有86人入选省“双创引进计划”,连续三年位列全省首位,先后有19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位居全国地市级之首。人才的优势,保证了苏州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社区建设的目标是“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文明祥和社区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借助于社区服务的完善。2006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加快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并从社区组织、社区自治、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经费保障等“五大体系”入手,加快推进社区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按照“一居一站”、“多居一站”的模式,平江、沧浪、金阊三城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率先在原有体制外建立“社区工作站”,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工作站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社区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互联、互补、互动的社区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了“权随费走、费随事转、权责统一”的良性运行。苏州市在进行社区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大力拓展社区服务,架构了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各街道、各社区还普遍建立了“一站式”服务窗口,发展以党员、团员为骨干的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大力拓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和弱势人群的关爱服务,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和面向辖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现在,已能为广大居民提供10个大类80多个服务项目,基本满足了现阶段居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2009年8月,苏州市沧浪区物价局以提升价格服务水平、服务民生改善为出发点,在江苏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重要民生商品价格采集比对公布制度。该项制度以经营者报价、义务价格调查员采价和价格主管部门汇总复核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将不同商家出售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价格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上比对发布,这项工作现在已经推广到全市。
目前,苏州市物价局价格采集点由最初的20多个扩展到全市的61家网点,包括大型零售超市23家、农贸市场14家、批发市场2家、综合性商场6家、家电销售连锁店6家以及药店10家,涉及苏州城区的主要商品销售企业。列入采集目录的商品种类已经由最初的5大类、900多种商品扩大到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水、电、气、有线电视、公共交通等18类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以及实行市场调节价的粮油、主副食品、农副产品、日化家用品、家用电器、药品等1300多个品种。已公布重要民生商品价格44期,涉及1300多个种类,5万余条价格信息,并做到了公布数据百分之百的准确率。
2009年5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以《专报》形式高度肯定了苏州市实施重要民生商品价格采集公布工作的做法。认为这一举措,提高了价格透明度,减少了居民的在不同商场搜寻价格的时间和消耗;增强了企业自律,虚构价格、虚假降价等价格欺诈行为明显减少,价格行为日趋规范;挤压了价格“水分”,使价格差距得到缩小,真正使居民感受到了方便。
近年来,各区又把整合辖区服务资源,打造社区服务精品,放到了突出位置。依托社区服务中心,逐步形成以公共服务、公益性服务为基础,便民利民服务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社区服务格局,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各地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打造“一街一品”、“一社一特”社区服务品牌,逐步形成组织网络化、服务系列化、项目特色化、经营产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12345、968895等便民服务热线,沧浪区“邻里情”特色服务,平江区“一家人”慈善互助超市、金阊区“手拉手”爱心援助中心等社区新型服务业态和“居家乐”、“一家人”、“金阿姨”、“苏妈妈”、“老娘舅”等服务品牌脱颖而出,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社区服务领域的拓展,特别是社区志愿者服务和邻里间互助性服务的发展,真正体现了“一家人”、“手拉手”、“邻里情”的服务宗旨,不仅大大方便了居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还融洽了邻里之间的关系。
社区作为我国社会的基础组织,担负着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利益分配关系,体现社会公平的责任。苏州市的城区社区层面的扶贫帮困工作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体上,苏州社区的扶贫帮困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开展就业和再就业服务落实民生之本
苏州市区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网络已延伸到社区,做到了实时动态管理。各社区在挖掘岗位潜力、创造就业机会,加强技能培训、支持创业和再就业,加强教育引导、帮助更新择业观念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以2009年为例,年内以困难弱势群体为主要对象的就业援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有13.55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其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03万人,完成省市下达年度指标2.6万人的308.8%;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19万名,完成省市下达年度指标一万人的319%。全市新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10745个,完成省市下达年度指标8000个的134.31%。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4.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0%,控制在3%以下。年末全市纳入用工管理的农村劳动力总量为177.91万人,其中市区为40.21万人。至年末,社区公益岗位及其他灵活就业人数为24.59万人,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人数为12.84万人。全市就业再就业资金使用16090.1万元,其中:劳动力市场建设费139.3万元,职业培训补贴701.9万元,职业介绍补贴1456.7万元,社会保险补贴12054.7万元,公益性岗位补贴1022.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