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话说中国——历代兵书
29372000000013

第13章 武经总要

大家好,在这一节里我将为大家介绍我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武经总要》,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官修兵书,成书于1040年,由宋仁宗亲自下诏制定,翰林学士丁度和曾公亮带人联合编写。

《武经总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军事百科全书,也是一部由官方编修的军事著作。宋仁宗时,鉴于武备松懈,军事薄弱,将帅“鲜古今之学”,下令天章阁待制曾公亮和尚书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丁度组织人手编写了此书,历时5年而成,仁宗皇帝亲自为它写了序言。

《武经总要》全书40卷,分为上下两集。前集20卷,分制度15卷,边防5卷。制度15卷主要围绕选将料兵、教育训练、部队编成、行军宿营、古今阵法、通信侦察、军事地形、步骑应用、城邑攻防、水战火攻、武器装备等用兵作战的基本理论、制度和常识进行论述,其中配有不少插图。边防5卷分别介绍了边防各路州方位四至、地理沿革、山川河流、道路关隘、军事要点等。后集20卷,分故事15卷,阴阳占候5卷。故事15卷分类介绍了历代战例,对用兵得失进行分析,“使人彰往察来”。阴阳占候5卷由司天监杨惟德参考旧说撰成,其中包含一些迷信思想。

《武经总要》中的云梯

《武经总要》反映了宋仁宗时代对武备的重视及北宋时期军事思想方面的一些变化。北宋初为抑制地方割据、将帅专权,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皇帝亲自掌握统兵权和作战计划的制定权,造成将不知兵,兵不识将,对外战争节节失利。《武经总要》认识到军事上的弊端,重新强调《孙子兵法》等古代兵书中用兵“贵知变”,“不以冥冥决事”的思想,主张以适用原则指导军事上的因革。同时还肯定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提出知人善任的思想,主张“兵家用人,贵随其长短用之”。

《武经总要》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武经总要》是一部百科全书式兵书,书中保存了唐代的兵法、军事条令等,对研究唐代的军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中分别研究了契丹、党项、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对现代的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的资料参考价值。《武经总要》中收录了不少当时及古代的兵器,其中还记载了毒药烟球、火炮和蒺藜火球3种火药的配方,对研究我国古代火药的发明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另外,《武经总要》开创的兵书编纂体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诞生了一些类似体例的兵书,如明代范景文撰著的《正续武经总要》,赵本学、俞大猷撰录的《续武经总要》,唐顺之、茅元仪仿效《武经总要》分别著成的《武编》《武备志》等。

宋仁宗是何许人?

宋仁宗(1010—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宋真宗第六子,初名受益,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他在位期间,宋朝进入鼎盛,经济文化有一定发展,但是各种社会矛盾也进一步尖锐,土地兼并及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日益严重,对外战争接连失利,内部农民起义、兵变、少数民族反抗斗争风起云涌。为了解决统治危机,宋仁宗于庆历年间任用范仲淹等人进行改革,但却以失败告终。宋仁宗懦弱无能,在位时间虽长,却无所作为。死后葬在永昭陵,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大开眼界

《武经总要》记录了不少当时及前代冷兵器,可谓古代冷兵器的集大成。在书中记录的各种冷兵器中,步兵兵器占主要地位。主要包括远射兵器、格斗兵器和防护装具三类。

一、远射兵器,一般是弓和弩。弓有4种,分别是黄桦弓、黑漆弓、白桦弓和麻背弓。弩有六种,分别是黑漆弩、雌黄桦梢弩、白桦弩、黄桦弩、跳镫弩和木弩,前4种是较强的弩,由士兵自己踏张;后2种弩是较小的弩,由士兵用臂力开弩。弓和弩所用的箭,有点钢箭、铁骨丽锥箭、木扑头箭、三停箭、飞羽箭等。

另外,北宋时期,步兵的远射兵器除了一般的弓弩以外,还有一种重型远射的弩——床弩。床弩,又称床子弩,它是在唐代绞车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将两张或三张弓结合在一起,大大加强了弩的张力和强度。张弩时用粗壮的绳索把弩弦扣连在绞车上,战士们摇转绞车,张开弩弦,安好巨箭,放射时,要由士兵用大锤猛击扳机,机发弦弹,把箭射向远方。《武经总要》里记录的这种使用复合弓的床弩有8种,可以依弩的强弱和射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双弓床子弩,上面装有两张弓,分别置于粗大的弩臂前端和后部,两张弓相对安置,发射时,先用一条两端带钩的粗大绳索,一端钩住弩弦,另一端勾住绞车的轴,然后用五、七个或十余个战士合力绞动绞车,把弩弦张开,扣在机牙上,专管装箭的弩手安好弩箭,并瞄准目标。放射时,用人手的力量是扳不动扳机的,要由专管发射的弩手高举起一柄大锤,以全身力气锤击板机,于是巨大的弩箭便呼啸着飞向敌方。这些箭很粗大,箭镞是扁凿形的,所以叫“凿子箭”,射程约为120至135步。另一类是三弓床弩,较前一类更强大,射程也远一倍。弩臂上的三张弩弓,前端安两张,后面装一张,也是前后相对安装。由于这类床子弩力量更强,所以又叫“八牛弩”,表示用8头老牛的力量才能拉开它。用人力开弩,一般需20至100人,一般射程在200至300步,即370至560米左右。三弓床子弩使用的弩箭更为巨大,有粗壮的箭杆和铁制的箭羽,前端装有巨大的三棱刃铁镞,因为它的大小和一般士兵使用的长枪差不多,所以又叫“一枪三剑箭”。它还有另一个名称叫“踏橛箭”,那是因为它还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即在攻打敌方城堡时,将粗大的三弓弩箭射向敌方城墙,使弩箭的前端深深插入墙内,只留半截粗大的箭杆和尾羽露在墙外,攻城的士兵在己方的掩护下可攀着这些射插在墙上的巨大箭杆登上城墙,攻陷城池。于是,这种巨大的弩箭又成了攻城者攀登的踏橛,因此这些箭又有了“踏橛箭”的名称。

二、格斗兵器。分为传统格斗兵器和新型格斗兵器两种。传统格斗兵器主要是刀和枪,刀包括手刀、棹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和笔刀8种,其中只有手刀是短柄的,其余7种都是装有长柄的,而且手刀的形制与汉唐时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刃口弧曲,刀头较宽,厚脊薄刃,坚重有力,比汉代的环首直刃铁刀更适于劈砍,是部队中常用的兵器。

枪包括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鸦颈枪、锥枪、梭枪、槌枪和大宁笔枪9种。这些枪有些是供骑兵用的,有些是供步兵用的。骑兵用的枪常在枪首侧面加有双倒钩、单倒钩,或是在杆上装环,被称为“环子枪”。步兵使用的多是素木枪、鸦颈枪等。

新型格斗兵器主要是各种棒类以及骨朵(蒜头)、铁链夹棒等,其中棒类最常用。棒在北宋时又叫“棍”“杵”或“杆”,是用粗重坚硬的木料制成的,因宋军中多为步兵,在和主力是骑兵的辽军作战时,用棒比用刀枪更能杀伤敌人。

三、防护装具。主要是盾牌和铠甲。盾牌分为步兵盾牌和骑兵盾牌,步兵盾牌较长,平底尖首,可以让步兵藏身在盾牌的后面;骑兵盾牌呈正圆形,前面绘有兽面图案,面积不大,作战时可套在骑兵的左臂上使用。书中记录的铠甲主要有涂金脊铁甲、素甲、浑铜甲、墨漆皮甲、铁身皮副甲、金钱朱漆皮马具装、铁钢朱漆皮甲具装等。北宋步兵使用的铠甲叫“步人甲”,甲身是一整片,由12列小长方形甲片组成,上面是保护胸、背的部分,用带子从肩上系连,腰部又用带子向前束扎,下垂左右两片膝裙。身甲上缀披膊,左右两片披膊在颈背后联成一体,用带子结系在颈下。头部的兜鍪是圆形的覆钵状,后面垂缀着较长的颊项,顶上中央插着三朵漂亮的缨球。北宋初年宋军的马甲有皮质和铁质两种,到北宋中期则主要应用皮质的马甲。马甲结构合理而完整,包括面帘、鸡颈、荡胸(即当胸)、马身甲和搭后5部分,披裹在战马身上,可有效地护住战马的头、颈和躯干,只有眼睛、嘴、耳朵、四肢和尾巴露在外面。这种皮马甲外还涂漆,最初涂黑色,以后逐渐改成了朱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