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话说中国——历代兵书
29372000000014

第14章 守城录

众所周知,战争中总是有攻有守,在我国古代,有时侯为了掠夺土地和资源,会把攻取对方城池作为战争的目的,于是相应的,守城也就重要起来。在这一节里,我将向大家介绍一部专门论述守城的军事著作——《守城录》。

《守城录》是我国宋代城邑防御的重要兵书。全书由3个部分组成,即宋朝陈规的《〈靖康朝野佥言〉后序》《守城机要》,汤君宝的《德安守御录》。《〈靖康朝野佥言〉后序》作于陈规防守顺昌期间,目的是为了探讨汴京沦陷的原因及提出相应对策;《守城机要》专门论述如何守城,其中详细总结了陈规在防守德安时的实战经验与方法;汤君宝著的《德安守御录》分为上、下两篇,是汤君宝以陈规的守城事迹为基础编写的战况实录。《守城录》一书主要围绕陈规的实战经验及其守城之法进行论述的。

综观全书,《守城录》3部分都反映了陈规的军事思想。在城防制度方面,积极主张改革。他认为在大炮被广泛应用于攻防战后,旧的城防体系已经无法抵挡大炮的破坏,应该破旧出新,创立新的城防体系。他提出将城门外的瓮城拆除改造成一道横墙,收缩易攻不易守的4个城角,改一城一壕为三城两壕,力主建立多层防御体系。古代守城图在战略战术方面,他反对闭门死守待援的战法,主张“守中有攻”。具体做法是在战争中,多开通几个城门,扫除城外障碍,随时准备出城奇袭敌人。他还列举了自己的例子。在和刘守顺昌时,他们就是运用这一战法,通过偷袭敌营,截杀敌人,昼夜扰敌,刘用不满两万人,每次出战仅五千人,将数十万金兵打得落荒而逃。他还提出“唯在乎守城之人于敌未至之前,精加思索应变之术,预为之备耳”的战争策略,即根据敌人的攻城特点,制定相应的守城之策。在如何处理人与武器的关系上,他不主张盲目迷信武器的作用,提出在重视新武器的同时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他指出,强弱是可以被人改变的,武器虽利,终究是掌握在人的手里,关键看人怎样发挥它的作用,即“强者复弱,弱者复强,强弱之势,自古无定,唯在用兵之人何如耳”。除此之外,陈规还积极研制新式武器,制成长竹竿火枪,这是我国最早的管型火器,在守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守城录》影响深远,都被收录在哪些丛书里面?

《守城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内容被引用到明清的许多兵书里面。清代纪昀在编纂《四库全书》时就将其归在“子部兵家类”中,乾隆皇帝还特意为它题了一首诗。此外,《守山阁》《墨海金壶》《瓶华书屋》《长恩书室》《半亩园》《明辨斋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都有收录。

陈规是何许人?

陈规(1072—1141年),字元则,密州安丘(今山东)人。他对军事颇为重视,早年曾研习过兵书,本为文臣,却文武双全,在军事上成就突出。在担任安陆县令时,德安府被围,他毅然担当起守护德安的重任,率军防御,乱兵九犯德安,陈规“九攻九拒,应敌无穷,十万百万,靡不退却”,终于保存了德安城。事后,陈规因功被任命为德安知府及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史。后任顺昌知府,期间曾与刘共同守卫顺昌,以少胜多,成功击退金兀术数十万军队的围攻,因军功又升任枢密院直学士。1140年,宋金议和,陈规移任庐州知府兼淮西安抚使,第二年病逝。著有《守城录》一书,陈规死后颁行天下,供后世将领参考和借鉴。

大开眼界

在我国古代,城的重要往往与国相提并论,如在《孙子兵法·谋攻》《孙子兵法·九地》里就将城与国并论。因此,我国古代产生了许多论述守城的书籍,阐述了守城之道,如《孙子兵法》《墨子》《商君书》《尉缭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城守筹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