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话说中国——历代兵书
29372000000017

第17章 百战奇法

大家好,在这一节里我将为大家介绍《百战奇法》。《百战奇法》是我国古代分条论述战法的兵书。大约成书于北宋末,原作者已不可考。据明崇祯本《韬略世法》记载,该书为南宋末谢枋得编辑。

《百战奇法》现有明刻本存世,10卷,3万余字。它在《武经七书》等古代兵法的基础上,结合五代前的战例,着重论述了古代战争的原则和方法。它指出:“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在制定用兵方略之前,应该充分了解和分析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只有在“计料已审”之后,出兵才有把握,才能够做到无往不胜。它认为:“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在作战中要运用灵活的原则,因变制敌,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作战方法。在有胜利把握时,要主动进攻,无胜利把握时,则应积极防御;在我强敌弱时,要分兵进攻敌人,敌强我弱时,“当合军以击之”;在敌人阵势还没有巩固时,要“先以兵急击之”,对于严阵以待的敌人,则应“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对人多粮少、孤立无援的守城敌人,要缓慢攻击,对于人少粮多、等待强援的敌人,则应速战速决,等等。谢枋得强调采用各种巧妙手段迷惑敌人,让敌人“有破灭之势”,进而将其消灭。如“我强则示敌以弱,我弱则示敌以强”,“我欲远渡,示敌以近济,我欲近攻,则示敌以远击”,敌强则“卑辞厚礼,以骄其志”,敌众“则设虚形以分其势”,敌贪则“以利诱之”,敌人君臣和睦则“遣谍者以间之”,对于敌人的邻国则交之“以为己援”;在交战中,或“惊前掩后”,或“声东而击西”,“使敌人不知其所备”,以出奇制胜,等等。还强调有利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于战争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对于实现“以寡敌众,以弱胜强”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出“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山战“须居高阜”,谷战“必依附山谷”,水战“须居上风、上流”,泽战则应占据“环龟”(即四周低中间高的地方)。并且,针对不同的地形、气候条件,还应采取不同的作战方法:在丘陵山地对敌人骑兵作战,要使用步兵;在平原旷野对敌人步兵作战,要使用骑兵和战车;在干旱天气对占据草莽山林的敌人,要采用火攻;在风雪天气作战,则要乘敌不备,进行偷袭,等等。

《百战奇法》有哪些先进的军事思想?

《百战奇法》博大精深,蕴涵了先进的军事思想,大致可概括如下:

一、在对待战争的问题上,它认为战争的性质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应提倡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提倡加强军备,常备不懈,反对穷兵黩武。另外它还十分注重人在战争中的作用,指出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二、在关于治军的问题上,它认为应该通过平时的训练强化军队的素质,严格军纪,赏罚分明,同时注重对士卒的思想教育。

三、在关于具体战法的问题上,它认为应该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双方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兵种对敌作战。此外还要善于迷惑敌人出奇不备制敌。

谢枋得是何许人?

谢枋得(1226—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江西信州(今上饶)弋阳人。南宋文学家,抗元将领。1256年,与文天祥同榜中进士,任抚州(今属江西)司户参军。1275年,被任命为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率兵抗元。宋亡后,流亡建阳,以卖卜教书维持生计。后被元朝当局发现,强迫他出来做官,被他拒绝。福建参政魏天祐便将他强制送往大都(今北京),谢枋得仍不从,绝食20多天,在悯忠寺(今法源寺)逝世。死后被葬在故乡弋阳玉亭龚之原。明景泰七年九月,谢枋得与文天祥同赐谥,文天祥赐“忠烈”,谢枋得赐“文节”。

谢枋得著有《诗传注疏》《易说》《十三卦取象》《批点陆宣公奏议》《文章轨范》等书,评点了《文章轨范》《檀弓解》《唐诗解》等书,编辑了兵法《百战奇法》。

大开眼界

《百战奇法》在我国兵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自其成书以来,受到世人的一致好评。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陕西布政使司左参政李赞,称赞该书是“极用兵之妙,在兵家视之,若无余策”;他认为:只要“握兵者平时能熟于心,若将有事而精神筹度之,及夫临敌,又能相机而应之以变通之术”,就可以“成凯奏之功”。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骠骑将军王鸣鹤认为:该书“殊足以启发后人,而战道略备矣”。崇祯年间邹复认为:“以此书教战于昔人,用兵之妙思过半矣”,倘若“神明而善用之,虽以百战而百胜可也”。清咸丰年间满人麟桂认为是书“启发神智,或不无所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