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话说中国——历代兵书
29372000000016

第16章 美芹十论

大家好,在这一节里,我将向大家介绍一部成书于南宋时期的兵书——《美芹十论》,它的作者并不是一位多么出名的军事家,相反,却是一位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爱国词人,他就是辛弃疾。

南宋时期,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北方金朝接连南侵,烧杀掳掠,给人民造成极大灾难,百姓流连失所,生活困苦,苦不堪言。辛弃疾有感于现实,结合自己两赴燕京,深入河朔一带所了解的情况,编写《美芹十论》一书进献给宋孝宗。

《美芹十论》共分10论,分别是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前3篇详细分析了金朝统治者对被占领区的奴役,阐述了北方人民对金朝统治者的怨恨,时刻盼望着从苦难中解脱出来。书中还对金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进行了分析,指出可以利用对方的矛盾趁机收复失地。后7篇主要是对南宋王朝的分析,指出应积极充实国力,时刻准备北伐,并提出了具体的规划。总的来说,全书从爱国的立场出发,用事实阐述辛弃疾了“女真虚弱不可畏”的理由,批判了投降派所谓“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谬论,对南宋王朝如何摆脱不利局面,变被动为主动,如何利用有利时机收复北方失地等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

虽然《美芹十论》论述精辟,且处处为朝廷着想,为百姓着想,但由于当时宋金议和刚刚确定,投降派害怕得罪金朝,因此对其极力反对,最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来辛弃疾又上《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也同样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美芹十论》创作的目的是什么?

南宋统治者懦弱无能,投降派当权,对金用兵,屡屡以失败告终,致使金朝军队多次南下,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兵锋所指,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辛弃疾结合自己的抗金经验,分析宋金优劣,呕心沥血编写出《美芹十论》,希望南宋朝廷能够排除南北勇怯的成见,进而自治图强,收复失地。

辛弃疾是何许人?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辛弃疾组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不久归附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募流亡百姓,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恶霸,为百姓所称道。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北伐,收复失地,曾向朝廷进献《美芹十论》和《九议》,但却因投降派阻挠没有得到重视。后来又遭到投降派忌恨,受到革职处分。虽然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施展,但是辛弃疾光复故国的雄心却始终不减,他将一腔忠愤转移到词上,由此成就了我国词坛一代大家。其词以豪放为主,慷慨悲壮,热情洋溢,长久以来受到世人的喜爱,辛弃疾因此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曾有人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有《稼轩长短句》传世。

大开眼界

《美芹十论》虽然没有得到南宋朝廷的重视,但是却以精辟的军事理论博得世人的喝彩,获得人们的高度评价。“至于其在《察情》一篇所论:‘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情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此说可谓得兵家虚实理论之精华。古之空城计、空营计之所以得行险而稳成,其妙处亦不过在此而已。然直陈此妙、直捣关键枢要之处者,辛弃疾可谓第一人。”“《美芹十论》一书虽因以切合当时之世用为著书之本旨,而局限住其论兵之广度,然其质量甚高。以宋朝通朝视之,此书惟陈规之《守城录》可与之媲美。无怪乎其于《守淮》篇中叹曰:‘呜呼!安得斯人而与之论天下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