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话说中国——历代兵书
29372000000024

第24章 兵经

大家好,在这一节里我将向大家介绍一部分条论述治军与作战指导原则的兵书——《兵经》。《兵经》又称《兵经百篇》《兵经百字》《兵法百言》《兵法圆机》等,作者是明末清初人揭暄。

《兵经》将军事上各方面的问题概括归纳为100个字,分为智篇、法篇、术篇3篇。清道光六年(1826年)成书的《皇朝经世文编·兵政门》将其收录入内,但所收内容不全,《智篇》删去了“言”字;《智篇》之“左”字,《法篇》之“较”字,《术篇》之“蹙、*、半、静”等字均佚。具体来说,智篇主要讲计谋方略,共收28字,即:先、机、势、识、测、争、读、言、造、巧、谋、计、生、变、累、转、活、疑、误、左、拙、预、叠、周、谨、知、间、秘。法篇主要讲练兵用兵之法,共收44字,即:兴、任、将、辑、材、能、锋、结、驭、练、励、勒、恤、较、锐、粮、行、移、住、趋、地、利、阵、肃、野、张、敛、顺、发、拒、撼、战、傅、分、更、延、速、牵、勾、委、镇、胜、全、隐。术篇主要讲天文、术数、侦察通信等用兵的辅助条件,共收28字,即:天、数、辟(一作闭)、妄、女、文、借、传、对、蹙、眼(一作目)、声、捱(一作持)、混、回、半、一、影、空、无、阴、静、闲、忘、威、繇、自、如(一作藏)。

全书主要围绕军事问题进行论述,其主要观点是:一、主张放权给将领,让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强调“将制其将”,反对“以上制将”。二、要求将领文武兼备,具有多种才能,“兼无不神,备无不利”;善于听取各种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言有进而无拒,虽不善不加罚”;善于发现人才,选贤任能,因材施用,“使其能而去其凶,收其益而杜其损”;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胜天下者用天下,未闻己力之独恃”。三、在军队中强调法治,“勒兵者必以法令”,“胜天下者不弛法”,主张加强法制教育,使士卒人人懂法,不使其“陷于法”,反对“以濡忍为恩”,而使士卒“轻其法,致贻丧败”。四、主张将领、士卒上下一心,强调治军“尤贵睦”,认为这是“治国行军不易之善道”。五、基于用兵应“益国家、济苍生、重威能”的认识,崇尚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主张“不倚薄击决利,而预布其胜谋”,以达到“于无争止争,以不战弭战,当未然而寝消之”的目的。六、主张在战略上先发制人,但又强调在某些情况下,又应“以后为先”,即用后发制人的办法,“固己”“窘敌”,最终夺取胜利。七、主张随机应变,因敌、因己、因时、因天、因地灵活用兵,要求创造和发展兵法,“神明其法”而不“泥法”,强调知变,以转化敌对双方主客、多寡、劳逸、利害、顺逆等形势。八、重视后勤保障,认为“因粮于敌”只是权宜之计,“非可长恃者”,“必谋之者不竭,运之者必继,护之者惟周,用之者常节”,才能保证供应。

《兵经》在军事哲学方面有哪些进步的思想?

《兵经》思想内容比较丰富,具有进步的军事哲学思想。

首先,它将风雨云雾看成一种自然现象,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解释古代的天文术数,提出“星浮四游,原无实应”的观点,认为人们可以掌握自然现象,并使其为社会服务。

其次,它明确提出军事事物相互对立且相互依存,指出:“义必有两,每相对而出,有正即有奇,可取亦可舍。”用辩证法的观点看待军事上的一些问题,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再次

最后,它提出“动而能静,睁而能动,乃得兵法之善”的观点,充分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变化,主张随机应变,以变制变,灵活用兵。

揭暄是何许人?

揭暄,生卒年不详,字子宣,广昌(今属江西)人。揭暄出生在明朝末期,满清入关后曾举兵抗清,失败后隐居山林。揭暄对军事颇有研究,据载,他“少负奇气,喜论兵,慷慨自任。独闭门户精思,得其要妙,著为《兵经》《战书》,皆古所未有”。同时,他对西方算学还有一定研究,著有《璇玑遗述》。康熙年间,揭暄因复国无望,郁郁而终。

大开眼界

《兵经》成书后长期以抄本流传,后在清道光年间被贺长龄、魏源收入《皇朝经世文编》。此后,对《兵经》的刊刻越来越多,因为所采用的底本不同,文字上出现很大差异。现存比较重要的版本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抄本、咸丰九年(1859年)濠塘本、光绪宝善堂本和《兵书七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