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话说中国——历代兵书
29372000000004

第4章 司马法

大家好,在这一节里,我将带领大家走进另一部军事著作《司马法》。《司马法》是我国古代著名兵书,在北宋时被纳入《武经七书》,成为当时的军事教科书。《司马法》旧题为司马穰苴所撰。

《司马法》又称《司马穰苴兵法》《军礼司马法》《古司马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司马法》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一般认为是由司马穰苴撰写的,对此,《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中曾有记载:“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现存《司马法》分为上、中、下3卷,共5篇,约5100字。《仁本第一》主要围绕战争的性质、目的、起因和对战争的态度进行论述,同时也涉及古代的一些作战方法;《天子之义第二》主要围绕君臣的礼节进行阐述,对治国、教民和治军的方法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详细阐述古代的一些作战形式、兵器配置、战车编组、旗语徽章、赏罚制度等;《定爵第三》《司马法》书影是对各种军政事务的论述,包括战争准备、战场指挥、布阵原则、侦察敌情、战时法规等;《严位第四》重视作战时的指挥和战术,对战斗队形中士卒的位置提出严格的要求,并做了相应的规整,明确提出了士卒在战斗队形中应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保持什么样的姿势,如何行动等;《用众第五》集中论述战场上的指挥问题,提倡使用大量兵力作战,对大兵力作战和小兵力作战的不同原则进行详细论述,主张在战斗中灵活机变、避实击虚,注意巩固军心。

《司马法》里有哪些进步的军事思想?

《司马法》总结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战争经验,提出一系列进步的军事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相为轻重”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司马法》提出“凡战,以轻行轻则危,以重行重则无功;以轻行重则败,以重行轻则战。故战,相为轻重”,“上烦轻,上暇重”,“马车坚,甲兵利,轻乃重”,即主张在战争中要轻重相辅,不可偏废,并认为轻、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以战止战”的战争观。《司马法》提出“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其作者认识到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因此提出“以战止战”的思想,反映了作者的爱民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三、以“仁义”为本的治军思想。《司马法》提出“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的观点,在战争频仍的乱世将“仁义”思想作为战争的最高目标,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除此之外,《司马法》还具有“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难进易退”,“三军一人胜”,“赏不逾时”,“罚不迁列”等具有进步意义的军事思想,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司马法》自成书以来,人们对它有哪些评价?

《司马法》自成书以来,一直受到历代人们的重视,人们对它作出很高的评价。汉武帝时曾“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士”。司马迁评价《司马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唐代李靖曾说:“今所传兵家者流……皆出《司马法》也。”北宋神宗年间,北宋朝廷把《司马法》列为《武经七书》之一,颁行武学,定为军事教科书。到明清两代,出现了许多注释《司马法》的书籍,《司马法》流传更加广泛,并传播到国外。1600年,日本出现了专门研究《司马法》的著作;1772年,《司马法》传播到法国,被翻译成法文在巴黎出版。

大开眼界

《司马法》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刻的《武经七书》本,除此之外,还有《武学经传三种》本、《平津馆丛书》本、《四库全书》本、《述记》本、《四部备要》本等丛书本。清代钱熙祚、张澍辑有《司马法佚文》一卷,分别收录在《指海》《二酉堂丛书》中。清代黄以周辑有《军礼司马法考证》二卷附《司马法逸文》,清代王仁俊辑有《司马法逸文》一卷,收录在稿本《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和《经籍佚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