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国第一任省委书记
29462200000064

第64章 (2)艰苦卓绝游击战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北上长征以后,蒋介石调集10多万大军,向闽西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清剿”。“左”倾机会主义者采取“保卫苏区等待主力回头”的方针,将红军24师和独立3团、7团、11团及大多数地方武装集中整编,与敌人展开死打硬拼,使闽西红军损失惨重。这时,敌人主力军进入中央苏区腹地实行疯狂的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闽西大地。

张鼎丞作为闽西根据地的创始人,刚刚被撤销福建省苏维埃主席职务,他面对现实,强压忧愤,向项英提出要回闽西打游击。

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在宁都养病的毛泽东已经预见到第5次反“围剿”将会遭到失败。毛泽东对张鼎丞说:“鼎丞同志,将来你还是回闽西去吧,到杭、永、岩地区,那里你熟悉,可以坚持,可以发展。”听了毛泽东的一席话,张鼎丞认识到,在如此残酷的形势下,如果回到闽西,可以化整为零,发动群众,扩大红军,壮大力量,巩固闽西根据地。虽然斗争可能比土地革命更艰难更残酷,但他相信在他熟悉的闽西这片土地上能够取得更大的胜利。

张鼎丞果真沿着毛泽东指引的路走去,在那特别艰难的岁月里擎起南方一角天。

1934年12月张鼎丞与刘永生、陈茂辉等少数同志奉命出发,由于当时省委未给武装部队,张鼎丞只在长汀难民中动员一些人带8支陈旧的枪支和一部分手榴弹便回到永定,深入敌占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5年4月在永定县溪南区赤寨乡,召开闽西南地区党政军第一次会议。在中央代表陈潭秋主持下,决定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当地红军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陈潭秋代表党中央任命张鼎丞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会议根据主力红军已经开始长征,中央苏区根据地已经沦陷,红军和游击队失去了后方依托,兵源无法补充,部队不断减员的实际情况。提出闽西红军、游击队不再是执行牵制敌人、掩护主力红军长征的任务,而是开展英勇灵活的群众性游击战争,打破敌人的“清剿”,保卫土地革命果实,保持和发展根据地游击区。张鼎丞组织部署了反“清剿”战略战术,要求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对敌。在张鼎丞的领导下,闽西南的游击战争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35年4月,敌人发动对闽西南第1次“清剿”,由于张鼎丞的主张和战略战术的正确,得到工农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群众的支持配合下,逐渐夺得了战争的主动权,粉碎了敌人第1次“清剿”图谋。红军力量不仅没有受到严重损失,而且打了很多胜仗,扩大了游击区根据地,树立起了胜利的信心。

1936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2次“清剿”,这也是3年游击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张鼎丞根据这次“清剿”的严峻形势,提出“分散行动,坚决依靠群众,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保卫群众利益”的行动口号,他带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员分别到永定、上杭、龙岩等地直接指导斗争。在最艰苦的岁月,上至主席下至警卫员,上下一致,同甘共苦,风餐露宿,野菜充饥,还要和毒蛇猛兽作斗争,但大家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旺盛的革命斗志。

1936年8月开始,蒋介石调动广东军阀两个师兵力入闽,配合中央军进行更大规模的“清剿”。广东军阀采取政治上欺骗和军事上更加凶残地对我游击区进攻,手段之残酷比中央军有过之而无不及。军事上采取轮番进剿、搜山、围困、夜间袭击等更加狡猾和残酷的战术,但是,由于张鼎丞领导全军上下坚持斗争,和军民坚持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使敌人第3次“清剿”也随之失败了,保持了我军大部有生力量和广大的游击区,并不断发展新的游击区。

西安事变后,根据党中央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广泛开展“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运动,张鼎丞领导的闽西南地区游击战争转入新的历史阶段。张鼎丞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同闽西南的国民党当局谈判,坚持我党独立自主的方针,建立了闽西南抗日义勇军第1支队,为推动国共两党联合抗日起了积极作用。

闽西南游击战争是极端艰苦的,在远离党中央和主力红军的情况下,张鼎丞率领闽西南红军游击队,坚持了艰苦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与万里长征南北交相辉映,取得了光辉的胜利。中共中央1937年10月指出,闽西南地区成为了以后“南方革命运动的战略支点”。毛泽东对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的功绩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