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管思集
29475000000043

第43章 “公民态度”:说百姓事,讲百姓话——析东南商报时评版

面对信息碎片化的现状以及多元多变的社会舆论场,媒体更需要发出主流声音,亮出鲜明态度。近来国内诸多都市类报纸纷纷开设言论、时评版面,以彰显媒体态度,主动引导社会舆论。东南商报以时评版“公民态度”为阵地,以立足民生彰显主流为宗旨,贴近实际、贴进生活、贴近读者,努力打造一份“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纸”。

就事说理,反应迅速

随着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手段的普及,带来了信息超载、信息失序等诸多弊端,也让舆论发酵酝酿的时间大大缩短,这也更需要以报纸为主的传统媒体,以专业精神和权威性为导向,积极迅速地抢占舆论的话语权和制高点。从统计看,东南商报“公民态度”的评论时效性突出,隔日或当日同期评论占到总数的80%以上,以日常热点新闻事件、微博微信热议为由头的评论占到70%左右。

2012年年底,宁波市区一辆公交车在行驶中不慎将一位七旬老汉撞倒、乘在公交车上和一旁路过的四位年轻姑娘见状连忙上前进行抢救并帮忙联系急救,事后又悄然离去。有关部门获知情况后,在市中心大型LED广告上打出了找寻“最美四姑娘”的公益广告,一时间网络微博热议不断,有网友认为这样的高调寻找是否太过?四位姑娘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有没有必要这样兴师动众地寻找。商报在看到这些热议后,结合当天的报道,配发了评论《寻找最美姑娘只为爱的弘扬》,认为四位姑娘不计个人得失、见义勇为之举值得社会大力弘扬,而宁波全城启动“爱的搜索”,其意义如果说是注重结果,倒不如说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新媒体为手段的个人化传播,更侧重于对社会碎片化的表象反映与理解,表达个人感性的好恶,那么依托新闻事实为基础的媒体评论,则更多地代表着媒体专业理性的观察与冷静思考。这种和新闻几乎同步的评论,使新闻与评论相互深化、延伸,加重了新闻的厚度与分量。2013年以来,东南商报的“公民态度”版还先后就宁波江厦街道经济服务中心官方微博的开通,撰写了时评《面子接地气,更要里子接地气》,强调办实事不要走形式;针对海曙区三位社区干部在辖区上门随访中救助中风独居老人,提出《大家都来做和美邻居》,倡导对独居老人关爱。这些“公民态度”都及时与新闻同步“捆绑发送”,实现了事实与观点的零距离对接,消除了流言孕育发生的时间差,取得了很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观点交锋凸显主流

商报时评版从一开始就提出要办成“好看的评论”。这样的好看不仅是在舆论导向正确的基础上,同时也要切忌空洞的说教和不切实际的自说自话。要做到凡事都因以事说理,也要在版面风格上不求一律,兼容并蓄,允许多样的声音,容纳不同的意见。正如“公民态度”版所揭示的那样,要让公众主动发声,让观点自由地交锋,编辑在提供全面、真实的事实和观点的基础上引导读者独立思考,进而让主流思想成为大众的共识。

商报在时评版中主要采取了两种做法:

一是广泛地建立评论员队伍,实现评论人员的多样化、多元化。“公民态度”从打造公民意见交流平台的目的出发,目前已汇集了一批国内以及宁波本地的草根评论员400多位,包括媒体从业者、公务员、医生、教师、律师,也有个私企业的老板。多元化多层次的评论员队伍,集聚了来自社会不同层面的观察和思考,也带有各个阶层自身利益的强烈表达意愿。编辑再对他们的评论加以把关引导,将从百姓生活实际出发,以善意批评为出发点,为推动实际问题解决的真知灼见,在报纸版面上落地,从而在保证版面思想多元化的同时,也让时评变得更可读、更“接地气”。

二是在版面的设置上,有意识地引导观点交锋。这点从“公民态度”上的栏目名称上就可见一斑。比如对于新闻事件,编辑编排了主导性的评论,同时也要保留不同意见和看法,相关的时评列到“同题异见”的小栏目中。又如该版面设有“众说纷纭”专栏,主要就是把有关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的多方观点一起在版面上呈现,以期让观点之间形成补充与碰撞,使版面活泼丰富,也让各方意见在相对公平的表达中为读者所吸取采纳。前不久,宁波市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求,积极推进落实“三改一拆”(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拆除违法建筑),行动力度大,群众关注度高,各方热议也有不少。商报在相关言论组织中发现普遍的看法认为,这是一项为民、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与此同时,不少群众也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行动力度大、见效快本身是好事,但为何诸多违法建筑会留到今天才拆除,当初有关部门的把关审批为何空置?新一轮的“三改一拆”会不会变成一阵风?各方说法都有其合理性,“公民态度”就一次性地把相关言论列到一起,在“众说纷纭”专栏里推出《“三改一拆”大家谈》,强化观点互动,深化舆论引导的效果,使得这项民心工程能更多地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平民视角民生情怀

商报的“公民态度”版在选取和刊登评论中,不追求宏篇大论,注重的是有感而发,它的关注点更多地触及社会生活,触及普通市民的衣食住行。

第一,在评论题材上倡导民生化。“公民态度”的评论领域和线索大多来自市民热线、商报网论坛以及商报微博、微信。其中舆论监督类的时评占到80%左右,主要集中在交通、城市建设、劳资纠纷、医疗纠纷、房地产纠纷、环境、教育等几大领域。对于这些读者关注的题材,“公民态度”结合事例、发表意见,有助于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发挥好媒体社会“调节器”、“稳压器”的作用,提出建议,解决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在评论形式上不求一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形成自由亲民的版面风格。比如,“公民态度”版专门开设了一个评说本地新闻为主的小版块——“杨哥有话讲”,以评论版主编为主,对部分宁波市内的新闻事件以百十字的短文加以评论,语言上类似于拉家常,或风趣幽默,或朴实平易,或尖锐泼辣,点到即止,不强塞硬灌,不仅读者阅读上觉得轻松,也丰富了版面的内容和形式。

第三,在对评论角度的选取上也讲求平民的视角。商报在发掘报道身边的道德模范过程中,相关时评的配合上也提出要让道德人物来讲实话,说真情。奉化城东小学独臂校长龚金川不顾寒冷跳河救人的事迹被广泛报道后,类似凡人不凡的评议有很多。记者深入到他所在的学校与他相处两天,发现他身上作为寻常百姓的所思所想,写出评论《龚金川为何会感动我们?》,把龚校长说的一句大白话“身有残缺没什么,心不能有残缺”作为主题,展示一位道德模范对自身对工作对家庭最朴素的愿望,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说百姓事,讲百姓话,这是东南商报“公民态度”评论版长期以来能抓住读者的核心所在。

多元互动构建品牌

评论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为报媒的专长,而新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对媒体舆论引导的覆盖面提出了新要求,仅在报纸上发声已远远不够,还需依托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把报纸的声音传递到网络上,以扩大影响,打通不同的舆论场。为此,商报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向电视媒体输出评论板块的内容,另一方面也积极在微博、微信上打造商报的评论平台,从而形成多元互动,多方位地打造商报“公民态度”评论品牌。

2012年下半年起,商报与宁波电视台合作,在本地电视新闻节目“看看看”栏目上让商报的媒体评论员出镜,以一周一次的形式,点评每周宁波发生的各种新闻事件。商报“公民态度”版的主编走上电视荧屏针砭时弊,这在宁波同城媒体中还是首次。该电视专栏依然主打商报“杨哥有话说”栏名,点评的文字大多出自每周商报“公民态度”版面中对本城新闻的相关评论。节目开播以来,反响热烈,读者反映,以往只见版面文字不见其声、其人,而今能在电视上看到“杨哥有话说”,更有亲切感,也提高了商报评论栏目的关注度。商报的评论主编也因此在本地更有人气,成为报纸电视两栖主持人。

商报还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加大对时评栏目的包装,增强评论版在网络上的互动性与影响力。2013年以来,在每天的商报微博上开设“杨哥有话说”栏目,还开通以“杨哥有话说”为网名的评论版微博,这两个微博不仅同步转发每日针对宁波新闻事件的短评,还开展互动,鼓励发现网友中针对新闻事件的精彩评论,放到报纸上落地,这样网友对于商报微博与评论微博的关注度大大提高,特别是评论版微博开出后,三个月内粉丝数已达到万余,成为本地网络的一个“意见领袖”。

(原载《新闻实践》201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