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日下午3点40分,当喜庆的鼓乐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奏响,激越的音符伴着缤纷的礼花在空中怒放,此时千万个声音传递同一份自信的荣耀: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通车啦!
这是一项奇迹,它圆了杭州湾两岸人民天堑变通途的梦想。在变幻莫测,世界上公认的最大、最急的三个涌潮口之一的杭州湾海面上,从宁波慈溪到嘉兴海盐,透过36公里路程的背后,是十年论剑的锋芒,五年建成的速度,118亿元投资的大手笔,250多项技术的创新成果,多项世界第一的智慧结晶。
如今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已经时隔四年整,但作为大桥建设的见证者之一,每当回想起通车当天的激动情景,以及伴随着大桥建设从论证、立项、建设到建成的前后十年时间,至今历历在目。虽然,我不是大桥直接的建设者,但我和东南商报的同事们把对大桥的热爱和期待,用生动的文字、精彩的图片记录下来,不但记录了中国工程建设史上一个奇迹,更是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成长足迹。抚今追昔,在对杭州湾跨海大桥这一世界第一的重大工程报道中,东南商报至少有两个闪光点,其他媒体无法比拟,这也与我的努力分不开。
一张照片的故事
“这一天对我来说意义重大,这辈子我都不会忘记。我会把证书和绶带好好保存,好好珍藏这段经历。”说这段话的是一个名叫缪臻的高中男孩。2008年5月1日晚上,在宁波南苑饭店举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仪式的招待酒会上,男孩被时任宁波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勇授予“大桥建设见证者”的称号。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把时光退回到2003年6月8日。那天下午,我早早就带领东南商报大桥报道小组的记者们来到杭州湾南岸慈溪庵东汽垫船码头的大桥奠基现场。当天下午骄阳似火,一望无际的滩涂上数以万计的群众和工程建设者汇聚在一起,我的视线所及之处,到处都是人,真正的人山人海,大家恨不得都变成长颈鹿,目睹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我叮嘱同行的摄影记者戚颢多拍一些照片,既要有大场面又要有现场人们的特写镜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一句新闻界前辈经常讲的名句当时在我的口中不经意就溜了出来。戚颢心领神会,在我旁边选择好一个制高点,相机快门不停按响。突然,我的眼前一亮,看到在拥挤的人群里,有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坐在他父亲的肩膀上,咧着小嘴,开心地笑着。这是一个难得的场景啊!
只听见戚颢的相机“喀嚓”“喀嚓”几声,一张主次分明、画面丰富,反映老百姓对建设跨海大桥,那发自内心喜悦之情的照片被牢牢定格。当晚我把这张摄影佳作放到报纸头版强化处理。第二天,2003年6月9日的《东南商报》第一版,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是一幅占了整整半个版的大照片,画面中央就是一位男孩坐在父亲肩头眺望,背景是密密麻麻,看不到尽头的人群。一行长长的标题,“看啊,世界最长跨海大桥奠基了!”语气里有抑制不住的荣耀和自信。这篇报道很明白地告诉每一位读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东海岸将架起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世界第一桥”,那将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人的骄傲。
很多读者都记住了男孩那张可爱的笑脸。时任宁波市市长黄兴国在刊登照片的报纸上批示称有史料价值,于是这张照片被珍藏到宁波市档案馆,作为见证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资料保存起来。
一晃五年过去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并定下了5月1日举行通车仪式的日期。当时就大桥通车报道如何做出特色成为我们考虑的主要方向。我在策划会议上冥思苦想,突然灵感似一道闪电从脑海里划过,“如果我们把当年开工仪式照片上的那个小男孩找来参加大桥的通车仪式,是不是特别有意思?”主意一出,举座叫好。
这事还必须得到大桥总指挥部的同意才行。时间紧迫,我马上去找时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大桥总指挥王勇。想不到一进他的办公室我就见到墙上挂着这张戚颢拍的开工现场的大照片,原来王勇副市长在众多的开工照片中最满意的也是这张照片。于是听我一说明来意,王勇副市长承诺如果找到这个男孩,就请他作为特邀嘉宾参加通车盛典。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在东南商报上连续刊登寻找照片中男孩的消息。很快,照片上的小男孩在慈溪龙山镇找到了。他叫缪臻,目前已是一名品学皆优的高中生。
当缪臻接到参加杭州湾大桥通车盛典的通知,全家人都激动万分。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商报人这么有心,五年前的一张照片,五年后又续上跟大桥的缘。
时光无情,因为它总是在我们的脸上刻下风霜的痕迹。
时光有情,因为它让我们从幼稚一步步走向成熟。
当那遥不可及的天堑变成通途,当年那个天真的小男孩长大了,在招待酒会上,缪臻向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大桥总指挥王勇递交了我们策划的保护大桥生态环境的倡议书。
“为了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让世界变得美丽,让地球朝气蓬勃,充满生机!”
重点工程直通车的由来
2008年5月1日下午3点40分,随着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宣布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通车,在礼炮与鼓乐声中,东南商报独家向社会征集到的80辆私家车和仪仗车队一起分南北双向朝对岸驶去。
这是东南商报首创的重点工程直通车活动第四次邀请读者来到大桥。
时光又拉回到2004年4月3日中午,位于慈溪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工地上,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只见他们男女老少一大群,个个脖子上挂着相机,笑逐颜开地观望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嘴里发出啧啧称奇的惊叹声。
这是东南商报专门针对大桥组织的一次重点工程市民体验活动,我们在几百名报名的市民中,选择了30名市民代表,为他们创造了一个与在建中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亲近”的机会,让他们对大桥的认识从电视、报纸上的平面感受变成现实的直观。
事后,这些市民代表心情非常激动,纷纷感谢商报给大家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鄞州中学一位退休的姜老师说,等大桥通车了,自己一定要成为第一批跨海去上海的宁波人。另一位从事外贸工作的侯先生自参观完杭州湾跨海大桥后,心情久久难以平静,第二天一大早,就冲到报摊一口气买了10份报道参观大桥的报纸收藏。
看到首次活动取得这么强烈的反响,我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其实这也在我的预料之中。自从大桥开建以来,如何把大桥建设与让市民参与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经过多次上门洽谈,我利用与大桥指挥部良好的人脉关系,双方商定不定期开展“重点工程直通车活动”。这个商报独家推出的活动,果然不出所料,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据统计,重点工程直通车活动在大桥贯通、建成通车前夕等重要工程节点中先后三次组织宁波市民上大桥零距离“亲密接触”,累计参与市民多达上千人次,不仅增强了市民对大桥的直观感受,强化了重点工程对于民生的重大意义,而且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
2008年4月,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进入倒计时。记得那一个月里我带着记者隔三差五,坐一个半小时的车去慈溪庵东的大桥建设指挥部商量报道事宜。一次偶然机会得知指挥部需要征集社会车辆参与大桥通车仪式,我当时就决定争取这一好机会,由东南商报来独家承担征集及相关组织工作,经过多方游说,大桥指挥部认可了这一提议,由此我们策划的“向社会征集80辆私家车参与通车盛典”的重点工程直通车活动,日后也成为商报通车报道的最大亮点。
当时推出这一活动后我深感责任重大,通车仪式当天主办方邀请了上千人的领导、嘉宾、建设者和宁波及嘉兴两地的各界代表,5月1日那天恰好温家宝总理在宁波视察,原定要参加通车典礼,因此,主办方明确要求我们征集的社会车辆上大桥一定要确保安全通行,绝对不能出一丝一毫的差错。
责任重于泰山。我们对每一个细节均反复推敲。为了确保车辆安全,在多达800多人的报名人员中我们初选了100辆私家车,然后按指挥部要求,安排入选车辆到检测站测试车辆性能,最后选定了70辆私家车参加通车典礼。为确保万无一失我们还请求市公安局大力支持,对入选随车上大桥的300多位市民进行了身份信息核对。
2008年5月1日下午,当我跟随80辆私家车主和市民兴高采烈地驱车安全、顺利通过大桥,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后,我的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落地。
以上两个故事就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留给我的终生记忆。
(原载《新闻背后的故事》(2012年)光明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