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和谐社会论纲
29619500000027

第27章 和谐社会的文化生态(1)

党的十七大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健康的文化生态,对于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随着改革的深入,当前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要求我们积极研究和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各种矛盾,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发展环境,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增长。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一、健康的文化生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民族或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和精神动力,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1可见,我们党对文化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动和支撑作用,已经提升到全局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强调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驱作用,它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这确定了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新的定位。在党的十七大中则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文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2如何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1、关于“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是20世纪中期从西方兴起并影响到国内的“文化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文化生态学”借鉴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化,“是研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系统、资源、环境、状态及规律的科学”3,其产生开拓了文化研究的视野。“文化生态”一词对应于环境生态、自然生态,是指由构成文化系统的诸内在、外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关系。在生态学中,生态系统是指包括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物理化学因素的自然系统整体,其各部分因素(生物、非生物、生物群落和生境)都处在相互作用之中,整个生态系统通过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而达到平衡。4运用生态学透视文化的运动和发展,可以看到,正如任何一个生命体、生物的生存都依赖于其特定的生存环境,不断地与其它生命体、生物及生存环境发生相互影响和作用,人类所创造的每一种文化也是在与其它文化及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流互动中演化发展着,形成了各自的内在秩序和规律,因此,将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文化研究中,既将“文化生态”作为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有机、有序的亚系统来研究,也研究一定时期、一定社会文化大系统内部各种具体文化样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方式和状态,注重它们之间的融通和互动,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化演进、文化变迁规律,探求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在“生态学”的视角和方法研究下,文化具有如下主要的生态性质与特征:

(1)文化作为人类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的外在表现,是人类根据生活实践需要创造的,由于人类的生活实践因其不断的价值追求而表现为无止境的运动,因此,人类创造的文化也呈现出是一种动态的演变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某些文化因素会丧失功能,逐步衰落,而新的文化因素又不断创造出来以实现新陈代谢,从而使文化生成与发展具有生命性和价值性。

(2)人类创造的文化丰富多彩,价值各异,但它们在满足人需要上却表现为一个整体。一个完备的文化形态是由精神文化系统、制度文化系统和物质文化系统等诸要素所构成的复杂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结构上互相连结,从而产生系统整体的效应。

(3)文化作为一种自组织系统,会自然形成一种排斥影响其系统生态性的外来有害因素的能力,文化系统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机制,以维持其作为独立系统的存在。

(4)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它的保存、开发和利用遵循特有的规律。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的积累,是其所属民族共同智慧的结晶,文化的发展、创新不能完全割裂历史,否则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资源的生产与开发,与其民族现实的文化创新能力成正比。特定的技术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而文化遗产或资源的开发同样依赖于文化人、艺术家的创作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传播媒介,社会制度的保障,才能成为深入民众的文化产品。

(5)一定的文化生态对其所处的环境有着巨大的辐射作用。健康的文化生态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对于人性的形成、人的素质和品格的培养,以及不同民族性格与精神的造就,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相应,落后的文化因素则对社会变迁和人类自身发展形成阻碍力量。

2、健康文化生态的基本表现

一定时期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健康的文化生态不仅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文化自身发展演进的内在要求。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健康的文化生态应满足如下条件:

(1)多样性、包容性是文化生态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是指各种文化类型和文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冲突、相互融合而有序的文化生存发展环境,它是“文化生态”保持生机、和谐的内环境的内在要求和前提条件之一,这是由文化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对任何一个健康的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来说,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都是良好自然生态的其必不可少的重要特征。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品类越多,异质性就越强,生态系统网络的结构水平就越高,同化异化的代谢功能也就越健全,即使受到损坏,自我修复也较快,从而系统的稳定和有序性便可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生物的多样化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优化如此重要,同样,文化的多样性对于文化生态系统也是同样的必然和重要。在文化群落(或文化圈、文化区)内部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子文化或亚文化,“并不是每个社会都是以一种由其所有成员平等共享和接受的单一文化为特征的。所谓一个社会的文化通常仅仅是存在于构成这一文化的不同要素之间的一个共同的名称。”5在同一社会中,可以因为职业、地域、民族等因素的区别,而形成主文化下的若干亚文化,这些亚文化大多数一方面具备主文化的要求,但也保留了一些明显有别于主文化的规范、价值观和语言模式。一个健康的文化生态,必须包含丰富多样的文化样态和文化形式,它不仅可以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而且可以形成文化形态之间的融通互动,有利于文化的整合和更新,还能为先进文化建构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先进性、时代性是文化生态健康发展的价值导向

文化的多元化是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但在多元的文化生态中也难免有高低参差、良莠混杂的文化因子。因此,任何一个文化生态要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必须要有符合当时历史条件要求的先进文化作为主导文化的引领。作为主导文化的先进文化,应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能够顺应社会发展、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文化,负有引导、示范的责任。因此,主导文化虽然也是多元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一元,但却居于文化结构的支配和主导地位,因而才能有必要、亦有可能对其他文化形态施加适当的影响,使得社会的整体文化生态朝着更加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因此,先进文化在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中,一方面通过对各种文化形态的理性认识,积极吸收其合理的能够适应时代需要的成份,取其所长为我所用,从而使自己始终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给予它们必要的规范和引导主动推进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和信息整合。

(3)和谐性、平衡性是健康的文化生态的外在表现

在生态系统中,多样性不意味着杂乱无章,更不等于茫然无序,只有达到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即多样性的物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才能对生态系统产生正面影响,也才能为系统演进提供良好前提。文化生态亦如此,只有当多元的文化构成了相对的均衡,其各自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都能通过相应的渠道得到体现和发挥,文化生态系统的信息交流才能充分进行,也才能为以后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变迁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生态学的理论,一定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物种有优势种、关键种和从属种之分,它们相互需要,又相互排斥,构成了环环相扣的生物链。比照文化生态可以看出,文化圈内同样存在着优势种(即主导文化或主流文化)、关键种(通常是精英文化)以及从属种(即某些亚文化),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相生相克的复杂关系。主导文化在整个文化生态中占据支配地位,控制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影响最大;精英文化作为文化生态的重要支柱,缺之,会导致文化进步的动力与源泉的丧失;而各种亚文化或隐或显地存在,在力量的博弈之中,潜移默化地校正着文化航向。在一个健康的文化生态中,注重文化系统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的协调、配合,使文化发展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中,避免文化生态的失衡带来各种形式的文化极权和文化专制,应是文化建设需遵循的重要原则。

(4)开放性、系统性是健康文化生态的重要保证

自然生态是无限开放的系统,其中每一系统都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系统的封闭就出现增熵的情况,也就是趋向一种完全的有序,这个系统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个系统的活力减低,直至最后的枯竭和灭亡。文化生态也是如此,系统的开放性是其维持活力的重要保证。某一文化生态的开放使其多样性由系统内部扩展到系统外部,实现了更大范围的文化互动和文化交流。而且,来自系统外部的能量和信息,可以为本土文化生态注入更多的新鲜因素,加速本土文化生态的更新和重组。生态学的“中度干扰理论”也告诉我们,来自外部的中等程度的干扰,允许更多的物种侵入和建立种群,可以维持最高的物种多样性。因此,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系统内部的多样性,而且需要保持系统的开放性,需要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信息整合。从实践层面来看,我们要建设健康的文化生态,就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实行文化开放政策。对此,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6江泽民同志也指出:“阳光包含七种色彩,世界也是异彩纷呈。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7历史经验也反复证明,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封闭自守不仅无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无助于文化的发展更新。同样,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不是像对待古董一样把它与世隔绝,而是让它加入世界文化的大交流和大融合中,才会带来文化的真正进步。先进文化只有与时代相适应,与世界大潮相贯通,才能不断创新发展,也才能不失其先进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