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和谐社会论纲
29619500000028

第28章 和谐社会的文化生态(2)

(5)净化性、导向性是建设健康文化生态的重要手段

文化作为一种自组织系统,每个文化要素的作用是相互关联的,这种关联性不仅表现为功能发挥的互约性和整体性,也表现为对不利本系统的外来因素的排斥性,这种特征便形成了文化生态系统的自我保护机制。因此,净化以排除污染是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本能行为,但这种本能行为是需要主体人去实现的。有了净化,文化生态才不会遭到污染和毁坏,文化生态资源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也才可能实现可持续性。8当前,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之下,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虽然可能因此被激发出创新发展的活力,但也面临着在与强势文化的对弈中被其吞噬的危机;同时,在多元文化共生共融、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愚昧、颓废、庸俗等消极落后文化大行其道从而影响文化生态健康发展的可能。因此,为保证文化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系统进行强有力的人为干预,以使其朝着有利于民族社会繁荣稳定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文化生态的自我排污功能,通过不断创造新文化,增强健康文化竞争力,用充满生命力的健康的文化制服颓废的消极的文化。同时,建构并推行正确的指导性价值观,通过有意识地建立文化指导性价值与文化事实性价值相结合的生态机制,使积极、健康的指导性价值观成为文化建设中的一种生态需要,从而阻止各种错误价值观导向的文化侵入,实现对文化污染的抑制和排除。

3、健康的文化生态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文化构成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内涵,是民族和国家的灵魂,体现其个性与魅力。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鲜明而富有特色的区域形象,扩大地区影响力,增强区域竞争力,提高招商引资吸引力,从而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素质,优化人文环境。因此,构建积极向上、协同进步的和谐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必须把文化建设置于牵动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建设健康和谐的文化生态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健康的文化生态能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和丰富的智力支持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历史告诉我们,在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安定祥和,都离不开相应的文化底蕴为支撑。文化如火,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斗的号角,它照亮了民族解放的道路,鼓舞了人民斗争的士气;文化如水,滋润万物而又悄然无声,它浸润着人的心田,滋养着人的精神,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升华了思想,提高了境界,陶冶了情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渗入其间,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没有健康和谐的文化生态,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健康和谐的文化生态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但是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各个要素的共同作用,文化在受生产力决定的同时,又能够给生产力发展以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包括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消极的阻滞作用。健康和谐的文化生态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孕育积极的推动力,反之,恶劣、无序的文化生态则产生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负面力量。正面的文化推动力主要体现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对社会建构的指导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化,从而生产新的生产力。而消极的文化力量则禁锢人的思想,泯灭人的灵魂,引发思想混乱,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我们面临着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竞争的压力;改革开放处于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社会结构变动,分层加剧,矛盾增多,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引发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加重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对立关系。在这样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重道远。这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需要我们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良好社会氛围和新型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需要我们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生态,才能孕育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的文化力量,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

(2)健康的文化生态是人民实现文化权利的基础保障

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一样,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要走向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美好前景,实现公民的经济权利是基础,政治权利是保障,文化权利是升华。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公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是同等重要和相互联系的。如果公民的文化权利缺失了,就会成为愚昧、灾难、疾病、经济落后和社会动荡的根源之一。世界银行《知识与发展》的报告指出:在45个发展中国家,当母亲们缺乏任何教育时,婴儿死亡率为14%,当她们掌握中学程度的知识和文化时,婴儿死亡率降为6.8%,其他流行性疾病也相应减少。所以,重视和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呼声。可以说,公民的文化权利能否得到充分保障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文化权利的内容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发展的范畴。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要求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实现。当前,我国保障生存所必需的食品消费指数——恩格尔系数平均已降到0.5以下,城市已降到0.4左右,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以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对文化生活丰富性、文化产品多样化、高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公民对文化权利的实现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社会,文化权利主要包括四个基本方面:第一是公民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第二是公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第三是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第四是公民的文化成果受到保护的权利。9要保障公民如上文化权利的实现,必须积极建设健康的文化生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等公益性文化事业才能为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繁荣文化产业,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从而满足人们普遍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通过开展各种各样、各种层次的社会文化活动以满足人们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通过孕育出宽容、和谐的文化环境,为焕发人们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创造条件;通过形成有效的文化保障机制,实现公民的文化成果受到保护的权利。

(3)健康的文化生态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调节机制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和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其中,文化就可以发挥出化解、调节社会矛盾的促进作用,而这种文化调节和整合的过程,本身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随着改革开发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健康的文化生态,能够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为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提供基本的导向,也为他们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点,从而促进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达到凝聚、整合人心的作用;健康的文化生态还能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激励作用,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通过有说服力的、贴近民众的方式,将真诚、正义、公正等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植入民众的心田,培养人们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健康的文化生态还能产生大量丰富、健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帮助人们排解和释放人自身内心矛盾的排解与释放,排解高节奏工作、繁杂社会给现代人的心理、生理造成的压力,以达到通过沟通和交流实现自身的和谐。只有这样,一个社会才能有健康、有序、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生态视域中的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团结互助、健康发展的社会。这种社会除了具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条件外,在文化上也有其鲜明的特征。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健康文化生态的建设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作为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生存方式、创造能力以及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在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有特殊的要求与表现。我们应该把文化自身的合理性追求与和谐社会建设结合起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文化贡献。文化生态的建设包括内部生态和外部生态两个范畴的建设,在和谐社会构建目标的统领之下,健康的文化生态首先要在文化自身范畴明确文化建设发展的价值导向,以及当下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同时在文化外部环境方面,要以“和谐”为发展核心理念,处理好文化与政治、经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文化生态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和谐社会的文化维度

健康的文化生态应该要坚持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方向;以发展和谐文化为主要内容,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思想基础。这既是和谐社会文化生态的建设原则,也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文化维度。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对和谐社会导向作用

良好的文化生态必须要形成以先进文化为主导的精神内核,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健康有序的文化生态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代表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它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人们形成思想认同和共识。人们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就有了超越具体利益关系的精神纽带,就能够宽容谅解、求同存异,团结协作地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因此,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确保我国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目标模式的科学性;它维系着民族团结,形成民族亲和力、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理论创新。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设先进文化,确保文化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当代最科学、最先进、最革命的理论,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最高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伟大集成和宝贵结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最新发展,是统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髓和灵魂。因此,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理念统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