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经典今读:
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也是对老子的赞誉。孔子说:“龙可以乘着风云上天,但我没亲眼见过,不知道它是怎么上天的。但今天见到了老子,我突然有种感觉,老子不就是龙吗?”
孔子称赞老子是龙,照他话里的逻辑:看见老子,就像看见龙上了天,也就是说老子不是凡人,而是天人。
孔子多大的学问!连他都这么崇拜老子,可见老子有多么超凡脱俗。老子究竟哪一点打动了孔子?简单地说,是老子的智慧打动了孔子。
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曾慕名拜访过老子,当时老子大概在圈内已经有些名气,他的身份虽然是一个“公务员”,但应属于专家学者类公务员。具体讲,他做的是“周守藏室之史”
的工作,也就是一名周朝国家藏书馆的史官。
占着“国家图书馆”这一要地,老子在许多人眼中,也算是一位学界权威了。
孔子前来拜访,老子热情接待。面对权威,孔子非常虚心,话题也涉及许多方面,重点请教了关于“礼”方面的问题。老子以一贯的作风,作了简洁而富有哲理性的回答。老子对孔子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大概老子也听出孔子当时有些不得志,劝导他顺势而为,不可过于执着。老子的观点,给了孔子极大的启发,这在后来的《论语》中多有体现。
老子还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娇气与多欲。”意思是会做生意的人都装得跟穷人似的,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从外表上看,根本看不出他道德有多高尚,反倒有时看起来像个傻子。这是老子在规劝孔子要低调做人。或许是当时的孔子,神色中还带着知识分子固有的清高,这在老子看来“是皆无益于子之身”的,有害无益。这也体现了老子一贯主张的“无为自化、清净自正”
的思想。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极深的修炼。
但孔子灵魂中的儒家思想,使得他很难像老子这么超脱。孔子一生坎坷不平,虽然也有过灰心失意,也有过看破红尘,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和孤高自傲的知识分子秉性始终未曾泯灭。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孔子也是“人中之龙”,“乘风云而欲上天”。慧眼看经典:
人的知识、修养可以从谈吐中表现,人的内心可以从眼神中体现。一个知识丰富、修养深厚的人,有理由对自己的外在保持自信,须知在“识货”的人眼中,说不定你也是一条“乘风云而欲上天”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