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从关键词读经典·幽默版
29674100000140

第140章 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典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经典今读:

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某一天对大臣李斯说:我如果能和某某某见一面乃至能和他交朋友,就是死了也值啊。令秦王如此神往的人是何方神圣呢?原来他就是《孤愤》《五蠹》

等书的作者、战国法家人物韩非子。秦王对此人之所以怦然心动,是因为他看了韩非的大作《说难》。《说难》的意思就是“说话真难”,这里的说话,是指向君王陈述主张,进言。这种进言,君王一般不大听得进去,而且常被一些偏见遮蔽双眼。所以韩非子觉得要劝说君王接受自己的理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难》是韩非子的经典文章,行文雄辩滔滔。这篇文章一般人未必读过,但里面有一个故事恐怕很多人都知道:有一个宋国的有钱人,因为大雨滂沱,自家院墙眼看就要倒塌了,此人的儿子说:

“爹,赶紧把墙修一修吧,要不墙塌了,小偷就要半夜上门了。”这人没理会儿子。邻居也说:“老兄,赶紧把墙加固一下吧,要不墙倒了,小心小偷光顾。”这人也没理睬。不久,墙塌了,小偷果然夜里摸进来偷了东西。此人想起儿子和邻居的话,非常后悔。儿子和邻居说的是同样的话,但这人却对二者抱有不同的看法。他觉得儿子真聪明,有远见;而那邻居则是别有用心,没准他就是半夜进屋的梁上君子。韩非子讲述这个故事,是要说明一个道理:对待他人的劝告,要做到客观公正是不容易的,进言的人弄不好会落得个好心没好报的下场。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喜刑名法学之术”,他的文章以逻辑严密着称。今人想象中的韩非子,大概会是一副意气风发、口舌如簧的样子。而真实情况恰恰相反,韩非子虽然很有思想,但不善表达,史书上描述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着书”。一个有些口吃却满脑子装着想法急于向人表达的人,那着急的样子可想而知,怪不得韩非子会觉得“说话很难”。

韩非子本是韩国的贵族,在韩国不被重用。他的思想观点却很合秦王的口味。秦王为了把他弄到手,竟不惜向韩国发动战争,真是下了血本。韩王心想:为了一个口吃的人,至于大动干戈吗?于是很快就把韩非子送到秦王跟前了。秦王大悦,如获至宝,他采用韩非子的思想治国,秦国日渐强大。

但秦王是个多疑的人,他对韩非子的忠诚度始终存疑。道理很简单,因为韩非子是“外国人”,而且是韩王的“诸公子”之一。韩非子的一个学长李斯(两人都曾在荀子门下学习)或许出于忌妒,趁机向秦王进谗言,说韩非子“非终为韩不为秦”,“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一时糊涂,竟然采纳了李斯的意见,下令将韩非子杀了,可等到韩非子人头落地,秦王又后悔了。可惜一代英才,从此在历史舞台上谢幕。法家治国理念,也因此受到很大程度淡化。有历史学者甚至认为:韩非子的早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两千年走势。

慧眼看经典:

秦王识才用才的心是真诚而可贵的,可惜的是,他不能坚持始终。今天,像秦王那样重才的领导大有人在,但在使用人才上,应吸取秦王的教训,对人才的使用应做到“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