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
《左传·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经典今读: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是指春秋时期,鲁国野心勃勃的权贵——庆父为争夺权位,不惜连杀两个国君,搅得鲁国鸡犬不宁,直到庆父死去,鲁国才安宁下来的一段史实。
鲁国的国君鲁庄公有三个弟弟,大弟庆父,二弟叔牙,三弟季友。鲁庄公临死之前,交代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公子般,而且他把这事委托给季友去办。不过,庆父也有接班的想法,而且通过收买得到了叔牙的支持。
鲁庄公死后,王位之争进入倒计时,季友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哥哥庆父当王,因为这个人不是个良善之辈,要是庆父称王,鲁国非乱不可。季友一狠心,设法毒死了叔牙,除去了庆父的后援,然后宣读遗诏:公子般继位。
虽然弟弟叔牙被对手整死了,但庆父还有一个管用的帮手:死去的鲁庄公的大老婆哀姜。哀姜负责提供情报,庆父派人在公子般出行的路上杀死了他。鲁国需要一个新的君主,于是庆父有了机会。庆父非常老练,他前思后想,觉得时机不成熟,想称王还得等一等,就假惺惺地让鲁庄公年仅八岁的儿子启继位,这就是鲁闵公。这八岁的孩子牙齿还没换好呢,自然成了庆父的傀儡。庆父实权在握,开始铲除异己,吓得季友带着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申逃到邾国避难去了。
鲁闵公继位不到两年庆父就下手了,他杀了鲁闵公,自己做了鲁国的一把手。鲁闵公的亲生母亲是齐桓公的女儿。齐桓公听说外孙不明不白被人杀了,作为中原霸主,他对邻国动乱不得不过问,于是放风说:要杀了庆父给外孙报仇。
仅仅两年的时间,鲁国先后有两位皇帝被害死,无数朝中大臣被清洗,齐国随时可能派兵杀上门来,鲁国上下人心惶惶,加上那几年风不调雨不顺,人们把这一切归因于庆父,认为他是鲁国的灾星,很多人密谋要干掉庆父。
庆父知道了,感到事态严重,现在天怒人怨,这样强撑下去也是凶多吉少,权衡利弊,他只好仓皇逃到莒国当政治难民去了。
庆父前脚走,季友就结束了在邾国的流亡生涯,带着公子申回到鲁国,随即将公子申立为新君,这就是鲁僖公。鲁僖公岁数虽然不大,但忧患意识很强——哥哥公子般用生命换来的血的教训让他时时感觉如芒在背,他知道不清除制造内乱的根源,国家就永不安宁。最后僖公发出通缉令,买通了莒国,将庆父遣返。在被遣送回国的路上,庆父走投无路拔剑自杀了。
慧眼看经典:
封建皇权社会是人治社会,因为一个人的恶行,把国家搅得鸡犬不宁是常有的事。
现代社会是民主法制社会,若当政者个人的权力受到有效监督制约,就算庆父再生,也不会造成大的社会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