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
《韩诗外传》:……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经典今读:
这是一个关于古代圣人周公为国事操心的故事,也是一个尊重人才、争取人心的故事。
周公本是周代的爵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获此爵位,就有资格辅佐周王治理天下了。历史上首任周公姬旦,又叫周公旦,是一位圣人,也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贤之一。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为周公。
周武王死后,儿子成王即位,成王当时还是个小孩,便由周公摄政。周公摄政七年,十分重视挖掘民间“布衣之士”,也就是有才干的人,他的周围簇拥了一大批这样的人。周公认了十个这样的人做老师,还与十几位这样的人做了朋友;他还专门接见了几十位“穷巷白屋之士”,也就是穷得叮当响的贤能之士。在周公的领导下,有识之士获得了极大的尊重。
周公的儿子伯禽要到封地鲁国去了。周公和他作了一次父子对话。周公说:儿子呀,你终于成才了,但一定要保持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不要以为自己是鲁国的国君了,尾巴就翘上天了。我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当朝天子周成王的叔父,身份够高贵,地位够崇高了,但我从来都不敢骄傲,尤其对待贤能之士,更是小心翼翼。
周公是怎么对待有才之士的呢?拿周公自己的话说就是:“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洗一回头发,可是有才干的人几番来访,怎么办呢?只好暂停,握住尚未梳理的头发和他们交谈。吃一顿饭吧,也要数次吐出口中食物,来回答贤士提出的问题。
我这么操劳图个啥呀,还不是为了不让贤能之士失望,不让他们背后的老百姓失望吗?
周公也是曹操的偶像,曹操曾在长江上横戟赋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慧眼看经典:
民心,是用金钱买不来的,而是靠将心比心换来的。有人说人才往往清高傲慢,其实这是个假象,尤其中国知识分子,“士为知己者死”,往往一句知心的话,就会让他们感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