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古今女性发展纵横谈
29700300000001

第1章 鸿蒙篇

1女娲造人

在中国众多的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是有关中华民族起源的传说之一,在这传说之中,女娲成了创造人类的伟大母亲。

宋代李昉的《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汉代应劭的《风俗通》记载: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者(gēng大绳)也。

天地之初遍地草莽,渺无人迹。女娲感到荒凉孤寂,于是便用黄土捏成一个个小泥人,小泥人经女娲捏成后变成了在地上行走的人类。但要这样一个个缔造生命,女娲觉得太麻烦了,索性用绳子蘸满泥浆任由抛撒,于是这溅落的泥点也都成了新的血肉之躯。世界上从此有了男女,有了生命,更有了一片生机。而先前经女娲之手捏成的生命是人类中的上等人,而由绳子带落的泥点形成的生命是人类中的下等人。

东汉许慎撰有一本书叫《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这本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字典,这本书上解释"娲"字说:"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意思是女娲是古代的神女,是创造万物的神灵。

历史上女娲的传说很多,最著名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

汉代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记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传说很久以前的长江流域,有一个名叫女娲的著名部落首领,她智慧、神武、坚定、勤劳。有一天,天的四根支柱突然倒塌,大地崩裂,烈火熊熊,水流四溢,凶猛的鸟兽也趁机抓人吃人。是女娲炼成了五色石,把天补好;斩断巨鳌的四足,把天的四个支柱撑起来;平定水土,除掉凶猛的鸟兽,使世界重新恢复秩序,使人们又安居乐业。

女娲的传说反映了人类社会进程中女性曾经有过的辉煌时代。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在原始社会里,人们使用的劳动工具主要是由天然的石头造成的,使用石头工具的时代叫做"石器时代"。在生产劳动中,人们逐渐积累了制作石头工具的经验,对石头进行了一定的加工,用打制的方法制成的石头工具,称为旧石器;再进一步,人们可以用磨制的方法做成的石头工具,称为新石器。

在旧石器时期,人们基本上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人类社会生产以获得现成的自然物为主,人类所制造的主要是获取自然物的工具。到新石器时期,人们学会了驯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出现了原始畜牧业和农业。人类社会生产从主要是获得现成的自然物,发展到主要是由人们来生产自然物。

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只有依靠联合的力量,才能战胜野兽,战胜自然,获得生存。也就是说,在原始社会里,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要参加共同劳动;只有共同劳动,才能获得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勉强维持生活。

原始人在共同劳动中,逐渐出现了自然分工。身强力壮的男子负责打猎、捕鱼,他们成群地拿着棍棒、渔叉、石刀、石斧,在森林里追猎野兽,在湖河捕捞鱼类,当和其他部族发生冲突时,他们还担负着保卫集体的财产和安全的任务。妇女的主要任务是,采集野生的果实,掘取植物的根茎,还要管理集体事务,缝制衣服、抚育孩子和照料老弱病残者。

从当时生产力的情况来看,妇女所从事的采集经济比男子的渔猎经济收入稳定,有着比较可靠的生活来源,是维持氏族生存的基本保证。而男子的劳动,不但从时间上说常常连续几天一无所获,从空间上说,他们在生产过程中流动性很大,因此氏族的主要经营由妇女担任。她们的服务具有公共的社会性质。同时,由于实行群婚,谁是某一个孩子的父亲是不能确定的,但谁是孩子的母亲是知道的。于是,子女的血统按照母亲方面计算;个人所有的少量财产,也只能按照女系的系统来继承,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氏族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共产制家户经济意味着妇女在家内的统治,正如在不能确认生身父亲的条件下只承认生身母亲意味着对妇女即母亲的高度尊敬一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48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这是母权制氏族阶段。

从已发现的原始社会遗址和文物,可以证明大约在五万年前,我国进入了母权制氏族社会。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直到内蒙古、黑龙江、新疆、西藏等地,都发现有大大小小的母权制氏族留下的遗迹。

2"姓"与母系社会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根据内容和体裁,《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写商汤的始祖契是有娀氏之女简狄吞食了大鸟的蛋而生下的;《诗经·大雅·生民》,则是一篇歌颂周始祖后稷的诗篇,后稷的母亲是姜嫄,姜嫄"履帝武敏歆",姜嫄在郊野之时,踏了神人的脚印,于是心有所感,身有所动,怀上了后稷。这些有关殷周先人出生的传说实际上就是古人"知母不知父"的最好证明。而"知母不知父"正表明历史上曾经经历过的母系氏族社会。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刘师培先生曾在他的《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1904)一文中,从汉字构造的角度来探寻上古期社会的原始风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一直存在有上古民人"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说法,如《吕氏春秋·恃君览》记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在远古时代,没有君王统治,人们过着群居的生活,只知道谁是自己的母亲,不知道父亲是谁。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姓氏""姓名"的"姓"来进行探究。

《说文》对"姓"的解释是:"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明确表明最初的"姓"与生育直接有关,与母亲相关,且都托称女性与神灵有感故而怀上身孕。在先民的观念中,生命因母而得,与父无关,故"姓"也仅与母亲相关,而与父亲无涉。在甲骨文中,有不少表示姓氏的字,如"姜、姬、姚、姒、妘"等,都从女部,黄帝姓姬,炎帝姓姜,舜姓姚,等等,即使是五帝,从他们的姓氏上也可发现其部落起初都是由女系发展而来。

随着生产的发展,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保障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劳动,基本上都由男子担当起来了。从打猎发展到饲养牲畜,这主要是男子的事情。犁耕农业发展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沟渠等特别繁重的劳动,也落到男子的肩上。妇女则转而主要从事家务劳动。这种家务劳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起来,很自然就处于辅助地位了。这种情况促使氏族从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恩格斯说:""粗野的"战士和猎人,以在家中次于妇女而占第二位为满足,但"比较温和的牧人",却依恃自己的财富挤上了首位,把妇女挤到了第二位。"(《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168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由于男子在生产中作用的加强和家庭中地位的变化,氏族便由母权制逐渐向父权制过渡。恩格斯指出,这是"人类所经历过的最深刻的革命之一"。(同上书第56页)后来,母权制被完全废除,而由父权制所代替。在父权制下,同一父亲所生的几代男子和他们的妻子儿女组成了父系大家庭。

从现有的资料看,大约在五千年前,我国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母权制氏族,先后转变为父权制氏族。从墓葬的制度来看,和母权制的时候不一样,出现了男女合葬的现象。例如,我国临夏秦魏家有十余座成年男女合葬墓,右边是男性,仰卧直肢;左边是女性,下肢弯曲侧身向着男子。这种墓葬的情况,表明男子已居于主要地位,妇女则处于依附的境地。

刘师培《攘书·溯姓篇》论述说:"殷周以来,知同姓婚姻之失礼,于是创为履敏感生之说(如《生民》《玄鸟》诸诗)以托之神奇,名为尊祖实则讳其恶也。"儒家文化是在宗法制度下产生的思想文化,而宗法制度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制度,强调的是男权的绝对统治,《史记》三皇五帝的帝王世系记载当中,这些远古的人间统治者都是男性。同时,儒家文化还是一种"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文化,提倡复古崇古,遵守祖制,看重传统。显然,"知母不知父"的传说在儒家看来是无法接受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无法认知的,于是只有将这样的传说神秘化、神圣化,一则掩饰这段他们认为并不太光彩的历史,二则强调显示帝王权由神授,权由天授,其统治理所当然,不可撼动。

3从神到人

应该说,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并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具有"绝对主宰"的人为特权。所谓女性具有的权力,其实是自然赋予她们的诸如:生育抚养子女,组织氏族生活和生产等种种权力。女性是在履行自然赋予的权利义务,以及在生活生产中付出艰苦劳动之后,而获得全社会人们的普遍尊崇的。包括母系社会前期的女娲,以及新石器时代晚期"母系继嗣制"社会的著名女性螺祖、简狄等,她们都是作为生儿育女、织布制丝,以及从事各种生产生活事务的"女祖"而流传下来的。据现代最新考古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上古不存在具"绝对主宰"的女性,也更不存在男性甘受奴役的"女尊男卑"现象。那时,男女两性之间是天然平等的,人与人之间也是相对自由的。没有私有制,也没有由此而产生的支配欲和奴役狂。无所羁绊的人身自由,是天然平等的两性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特征。

人类的母系氏族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传说中我国历史上四个最早的帝王:炎帝、黄帝、尧、舜也都是处于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而到了夏、商、周三朝,则已经是父系社会的天下了。不过,从现在发掘的甲骨、金文来看,女性的生存环境和政治社会地位也还与后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大有不同。

夏朝的开国君主是著名的大禹,而亡国的同样是著名的夏桀。代夏而起的是殷商一朝,殷商一朝有一位君主名叫武丁,从他的名字可以得知,这是一位能征善战、卓有功业的君主。根据社会学家的研究,人类社会经历了由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的阶段,而中国远古社会从大禹的夏朝开始,就已经历原始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蜕变过程,父权逐渐得到巩固,女性则由历史前台逐渐走向后台,这是历史发展的大势。

不过,在武丁时代(前1250-前1192),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还起着重要作用。在甲骨材料中,人们注意到一个叫"妇好"的名字多次出现。1976年,"妇好"墓出土,更引起了许多学者专家的瞩目。这位名叫妇好的不仅是一位深得君王武丁宠爱的女子,还是一位可以领兵出征、参与祭祀、整治甲骨、负责农事等的活跃在社会各个方面的杰出女性。

《史记·殷本纪》记载:"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说的是武丁治理国家,老百姓安居乐业,国运昌盛。武丁的妻子不少,其中地位最高的、最受宠爱的就是妇好。"国之大事,在祭与戎",祭祀与战争是当时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在这两件事情上,妇好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殷商时期,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还很低下,他们把世间万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统统归于鬼神在暗中操纵支配,所以,他们要经常祭祀山川和祖先的神灵,以祈求神鬼给予庇护与赐福。特别是商王室及整个统治阶级,几乎是每做一事都要反复占卜,祈问鬼神。

而这些祭祀活动,通常由地位较高的人来主持,甲骨记载,妇好就经常受商王之命主持这样的活动,妇好墓中,有不少青铜礼器就是用于祭祀的。武丁时代,商朝战争不断,保卫边境、开拓疆域、掠夺奴隶都要通过战争来完成。在使用冷兵器作战的时代,投入战争的人数越多,胜算也越大。甲骨记载,妇好不仅在后方从事征兵准备,且从小就操练武艺、钻研兵法,多次陪同武丁巡视疆域,并曾为统帅击败北方的土方国。在妇好墓中,随葬品有铜钺、铜刀、铜戈、铜镞等兵器,不但充分显示了墓主妇好生前习武善战的风姿,也显示了妇好死后享受的极高殊荣。虽然殷商时期男权已经确立,王权也"兄终弟及""父死子继",但妇好这位女子因其在商王朝所建立的卓著功绩,使她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让人永远铭记的女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