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古今女性发展纵横谈
29700300000009

第9章 人物篇(3)

天文算学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但由于难于钻研,常被人视为畏途,称为"绝学"。王贞仪知难而进,广泛地涉猎了古代著名天算家张衡、虞喜、祖冲之、何承天、僧一行等人的著作,对某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阐发和解释。她研究了勾股、测量、方程各方面的学术,精心地研读了清初卓越的天算学家梅文鼎的著述,并加以宣传和讲述,她写下了许多天算方面的著作。她的大量著作虽然没有得到流传,但从她留存下来的一些有关序文中完全可以看到这是一位热爱学术,治学谨严而又有独立见解的卓越的女科学家。

王贞仪除精通天文数学之外,还承受了父亲的影响,不仅明晓医理,还能切脉治方。她痛斥庸医误人,提出了察脉、视人、因时、论方、相地的医道五诀,并提出了"升者降焉、陷者升焉,虚热者凉补焉,大热者寒化焉,风者散焉,燥者润焉,蓄者破焉,滑者涩焉"等辨证疗法。

由于有科学的头脑,王贞仪对社会上的种种迷信活动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她嘲笑朝山进香的人们都是一些"乡民庸人无知者流",她抨击葬师和看风水的人,大都是用狡猾欺诈的手段来蛊惑人心,以牟取暴利。她认为一般迷信风水、墓穴的人,无非是一些求富、求贵、求子嗣的庸人。她曾写信提醒父亲:"大抵堪舆之流多不读书,故只论名势,不理正理,专将富贵贫贱祸福休咎语言来扰惑人心,以营己利。"她痛斥有些人勾结葬师和风水先生对别人的山地进行巧取豪夺的恶劣行径。

王贞仪对佛教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一般"愚夫愚妇"只不过是想避祸邀福,而所谓学人士大夫们则是由于自己有不端不法的行为,"恐死后竟受诸地狱苦",才信佛求免的。王贞仪的女友方夫人曾打算刊印一部装潢精美的《心经》,还想请她作序,她不仅坦率地拒绝说:"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并且还批评方夫人肯花七八千两银子去修庙布施,却不肯参加当地饥馑凶年的救灾活动,也不愿救济穷苦亲友的伪善行为,认为这无异于"人之失足堕井"。其识见和勇气是非常令人钦佩的。

王贞仪在仅仅29年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发挥了天赋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向学的功力,在科学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她撰写了许多科学专著和诗文集,有《星象图释》二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重订筹算正讹》《西洋筹算增删》《女蒙拾诵》《沈疴呓语》各一卷,《象数窥余》四卷,另还有《文选(诗赋)参评》十卷,《德风亭初集》十三卷,等等,内容之宏富、涉及面之广博,世所罕见。

虽然这些著作直到王贞仪去世之前大部分皆未刊行。但王贞仪在天文、历算等方面的成就已为人所瞩目。当时著名学者钱仪吉为《术算简存》所作的序中称"贞仪有实学,不可没,班惠姬后一人而已。"光绪年间诸可宝编《畴人传》(畴人即指历算学者)三编时收录了王贞仪,评论她的学术成就在一般士大夫学人之上。晚清的学者萧穆、吴昌绶等为她写传,赞颂她"兼资文武、六艺旁通""博而能精"等。即使在今天,这样一位思想进步、知识广博,学有建树的女性仍然是值得我们钦敬和怀念的。

5风华绝代之女作家

古代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相对于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方面来讲,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是最为突出的。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就有女性作者的诗篇,许穆夫人是春秋时期卫宣公的女儿、许穆公的夫人,当她得知卫国被灭之后,写下了诗篇《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为自己对祖国覆亡的无能为力感到深深哀伤。

而西汉临邛卓文君本为富商之女,早寡,与文学家司马相如私奔,相如家贫,文君当垆卖酒。后相如欲聘茂陵人女为妾,文君气愤难当,作《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絶。"表达了夫妻感情不容玷污的坚决立场。

而东汉蔡文姬的《悲愤诗》:

儿前抱我颈,问我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读罢更令人无限辛酸,文姬本为东汉名人蔡邕之女,后遭乱离,被掳为匈奴左贤王妻。曹操当政之后,念及文姬为故人之女,故派人将之接回中原,而此时的文姬已在匈奴生活12年,生有二子,此诗描写了文姬不得不与骨肉生离死别的满腔悲情。

而东晋谢道韫的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则绝倒了天下后世多少文人。

在历代的文学大家当中,南宋的李清照更是一位独领风骚者。

李清照(1084-1151),自号易安居士,宋朝历城县(今山东济南市)人,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浓厚的官宦家庭。父亲李格非,与当时的廖正一、李禧、董荣等号称"后四学士",有《洛阳名园记》传于世。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清照资质聪颖,自幼即有才名。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公公则是时任吏部侍郎的赵挺之。

婚后的李清照、赵明诚心心相印,幸福美满。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为了搜集文物书籍,两人节衣缩食,乐此不疲。每逢初一和十五,他们都上大相国寺游览,刻意搜求文字碑帖,钱花光了,就典当自己的衣物,务必把所发现的宝贝买回家中。在李清照的理解和支持下,赵明诚完成了他的考证精凿的专著《金石录》,该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早在少女时期,李清照就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GFDA2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写一个少女荡完秋千正在休息,忽见生人来此,匆忙回避,来不及整理衣装,结果没穿鞋子,仅仅穿了袜子走路,金钗也滑落地上。害羞疾走,却又想看看那人,于是一边依门回头嗅着青梅,一边窥视究竟,十分生动传神。李清照结婚以后到南渡之前的词作,虽多写离情别绪,但风格清新隽永,曲折缠绵,婉约动人。如她的传世之作《如梦令》:

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借女主人与卷帘丫环的对话,闺中少妇的伤春惜别与丫环的无愁无忧跃然纸上,那惜花惜时的心绪也深深地渲溢出来。

北宋末年,党争激烈,先是李格非因入元祐党籍而被罢官免职,后是赵挺之也从相位上被赶了下来,赵明诚兄弟还被蔡京抓去蹲了监牢。出狱之后,他们从京城搬到青州。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人长驱直入,靖康二年十二月,青州陷入金人之手,他们在青州宅中的满满十几间屋子的古籍文物,全部化为灰烬。

故乡沦陷,徽、钦二帝又被金人掳去,宋朝的天地一天天缩小,新即位的高宗赵构也只知道逃跑求和,这一切,不能不使李清照义愤填膺。她挥笔疾书:"南来应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初年赵构有一个时期驻在扬州,也曾在平江(今苏州)驻过,诗里吴江就是指这一带。北狩不是别人,正是赵构的父兄徽、钦二帝。南来还怕吴江寒冷,那么徽、钦二帝"北狩"的艰难困苦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遥想晋王朝南渡以后还有王导那样的人物复兴晋室,还有刘琨那样的人在北方坚决抗击匈奴,而宋朝南渡后呢?李纲、宗泽等主战派被免官放逐,甚至被逼死。黄潜善、汪伯彦等人迎合赵构的心意,一味作妥协逃跑的打算,怎不令李清照痛心疾首、愤怒满腔呢?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题作《乌江》,又题作《夏日绝句》,项羽在垓下之围中,被刘邦的军队击溃,感到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刎。这首诗对慷慨赴死的英雄项羽表示了极大的钦敬和推崇。项羽的节烈与只知逃跑的南宋统治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建炎三年(1129)五月,赵明诚奉旨作湖州太守。六月十三日,赵明诚只身前往建康,路上天热不幸染病,最终一病不起,撒手西去,时年才49岁。

仿佛有什么不祥的预感,赵明诚在这次离家赴任之时,清照曾问丈夫如果他们所在的城池有个好歹怎么办?当时赵明诚正匆忙准备上路,他不假思索地对清照说:"你要跟着众人一起走。如果不得已,先扔下辎重,其次扔下衣被用品,再次是那些书册画卷,然后是一般古器。至于那几件最珍贵的东西,你要随身携带,人在物在,千万不要忘记!"丈夫的叮嘱,清照时刻也没有忘记。但在那兵荒马乱、辗转流徙的岁月里,要保存好一件东西,哪里是一件容易的事。战火的焚烧,贼人的掠夺,使他们曾拥有过的珍贵古物所剩无几。翻检着丈夫一笔一画写下的《金石录》,睹物怀人,情思如缕,物之得失聚散,人之生离死别,"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多少往事涌上心头。李清照挥笔写下了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金石录后序》。

此时此刻李清照的心境,正如她后来在《武陵春》中写的那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短短几年间,国破、家亡、夫丧、离乱,种种苦难凄凉都降临到她的身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种种伤痛至极的打击只好借助诗词表达出来。这一时期的诗词充满了悲凉苦痛,催人泪下,让人产生深深的共鸣。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绍兴四年(1134),李清照避乱到了金华。八咏楼是金华名胜,南朝以来,即为登临胜地,很多诗人都有题咏之作。李清照也写下了一首《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仅仅四句,气势何等开朗雄峻。而"江山留与后有愁"寄情于景,真实道出了诗人登八咏楼的心情和感受。八咏楼雄阔依旧,风流依旧,可它和自己同样处在敌寇入侵、山河破损的大背景下,登高临远的襟怀顿时化作了无限的感慨和伤痛。

李清照晚年住在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生活非常凄苦,她没有儿女,客居异乡,对中原的思念,对亲人的追忆,对无望收复的故土,对那失去的美好岁月,都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她写下了大量的词作,感人至深,流传甚广,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

《永遇乐》元宵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她选择元宵节为题材来抒写南渡之思,寓意非常深刻。因为元宵节在北宋是一个万民同庆的节日。北宋旧俗,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京师通宵灯火,万民观灯,热闹非凡,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然而今非昔比,读读李清照的词,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李清照的词写道: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南宋偏安之局稍定,统治阶级又恢复元宵夜狂欢,以图享乐。词的上阕描绘元宵景色,开始写日暮时的景色,紧接着就是"人在何处"引起人们深思,下面的"烟浓""笛怨",色彩是暗淡的,声音是幽怨的,这是什么节日景象?山河破碎、身世飘零,诗人哪儿还有游赏的心情?下阕写今昔元宵节的对比,鲜明显示了诗人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感受,深深寄托着国家民族兴亡之感,表现出诗人至老不衰的爱国思想。难怪百年之后,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每闻此词,辄不自堪。""为之涕下"。

李清照不但具有渊博的学识和才华,而且敢爱敢恨、敢说话。由于她深深的爱国热情,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千百年来,她的作品散发着感人至深的不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