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些人办事情,成败只好听天由命,毁誉也随别人的便,只有自己处事的方法,靠自己来决定,也就是说,不随众人的喜惧而发生变化。
时事愈艰,则挽回之道,自须先之以戒惧惕厉,傲兀郁积之气,足以肩任艰巨,然视事太易,亦是一弊。
时事越是艰难,那么挽回时局的方法,就必须首先注意小心谨慎,那种傲然沉郁的精神,足以担当艰巨的任务,但是却把事情看得太容易,这也是一个缺陷。
袁了凡所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练英雄,使予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颓然自馁也。
袁了凡所谓的从前种种譬如昨天已经死,以后种种譬如今天才生,新起炉灶,另行开张。谁知道这两次大败,不是上天磨炼英雄,使我大有长进呢?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我平生的进步,都是在受挫折、遭受屈辱的时候,要咬紧牙关,鼓舞自己的斗志,积蓄勇气,增长智慧,而决不能灰心气馁。
予当此百端拂逆之时,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诀,硬字诀而已。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一处迟则百处懈矣。
我在这种诸事不顺的时候,也只有采取逆来顺受的办法,仍然要坚持一个“悔”字和一个“硬”字。
各种弊病,都是因为懒惰而产生的。懒惰则什么事都放松了,一旦放松就对人的要求也不严格了。因而办事就会不迅速。只要一处迟缓,其余的地方也就处处懈怠了。
古之英雄,意量恢拓,规模宏远,而其训诫子弟,恒有恭谨厚藏,身体则如鼎之镇。以贵凌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厌。此易达事耳。声乐嬉游,不宜令过;博酒渔猎,一切勿为;供用奉身,皆有节度;奇服异器,不宜兴长。又宜数引见佐史。相见不数,则彼我不亲;不亲,无因得尽人情;人情不尽,复何由知众事也?数君者,皆雄才大略,有经营四海之志,而其教诫子弟,则约旨卑思,敛抑已甚。
古代的英雄,胸怀都很恢弘广大,事业规模宏大,而他们教训与告诫子孙,总是显得恭谨慎深,身体就像鼎一样稳固。依仗贵重欺凌别人,别人很难服气;以威望加于人,人们不讨厌。这是比较容易办到的事情。声色嬉游之类活动,不应该让他们太过度了;赌博酗酒钓鱼狩猎,这一切都不要做;供身体享用的物品,都有规定;奇异的服装玩物,不应有太大兴趣。应该适宜地多多引见佐吏。与他们相见次数不多,他们与我就不亲近;不亲近就无法了解他们的心情;不了解他们的心情,又如何知道各类事情呢?这几位先生,都具备雄才大略,都有经营天下的志向,而他们教育告诫子孙,都是意旨简约,从卑微处着想,收敛抑制自己得很厉害。
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粟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尤患横逆之来,当小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静下来细细思考,古往今来已经有亿万年,而且没有穷尽。人在其中生存,只不过是几十年的时间,恰恰与一刹那相似!大地广阔几万里,没有办法知道它的边缘,人在上面生活,睡觉休息,活动游走,白天只需要一间屋子,晚上只需要一张床!古人和近人写作的书籍,浩如烟海,人的目光所能涉及的地方,只不过是九牛一毛!世事千变万化,有各种途径的美名,而人一辈子的力量所能达到的,不过是太仓中的一粟!懂得了时间的无限而我所经历的时间极短,那么碰到了忧患逆境,就需稍作忍耐,等它安定;知道了大地的宽广而我所居住的地方是如此地小,那么碰到了名利争夺之事,就应退让隐忍;知道了书籍是如此地多而我所看过的书是如此地少,就不会因为稍有心得就沾沾自喜,而应当考虑选择其中好的去持守;知道发生的事情很多而我所处理的很少,就不敢夸耀自己的功名,而应当考虑推举贤人以共同去处理。如果这么做了,自私自满的偏见就会慢慢清除了。
……听其拂逆,而动心忍性,委曲求全,……圣贤之用心也。供人之拂逆,以磨砺我之德性,其庶几乎!
……听任其违拗自己,借此来砥砺自己的德性,培养自己的耐心,委曲求全,……这就是圣贤的用心。借助别人的违拗,来磨砺我的德性,这就差不多了吧!
译文
原文
生平简介
曾国藩一生当中颇为经典的语录,分别从修身、养心、励志、处事、教子、齐家、为学、为官、治兵、识人这十大方面进行分类,条理清晰,并对语录做出精解,以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此外,本书还有一部分重要内容就是曾国藩个人小传,在这部分内容当中,包含了对曾国藩生平事迹、流传故事、个人历史功绩以及后世评价等各方面的全面概括。
曾国藩一生当中颇为经典的语录,分别从修身、养心、励志、处事、教子、齐家、为学、为官、治兵、识人这十大方面进行分类,条理清晰,并对语录做出精解,以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此外,本书还有一部分重要内容就是曾国藩个人小传,在这部分内容当中,包含了对曾国藩生平事迹、流传故事、个人历史功绩以及后世评价等各方面的全面概括。
曾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人,祖籍为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曾国藩是晚清的一名重臣,也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除此之外,他还是清朝著名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更是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始人。曾国藩一生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并被封为一等毅勇侯。
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白杨坪,曾国藩家中世代务农。他的祖父曾玉屏以务农为业,是一个有田产的地主。曾国藩从小就养成了勤俭、刚毅、谨慎、睿智、威严的性格特点。曾国藩作为曾家的长子长孙,祖父曾玉屏亲眼看着孙子日益长大,对曾国藩的成长喜出望外。在曾国藩还在咿呀学语时,曾玉屏便教导曾国藩说:“男儿‘以懦弱无刚四字为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犟之气。’”因此曾国藩的一生深受其祖父一言一行影响。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也是一个读书人,但是却屡考屡败、屡败屡考。他曾经应试过17次,直到43岁才考取秀才。可以看出,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有着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曾国藩也完全继承了父亲的这个优点。曾国藩参加童子考试,曾经先后6次名落孙山,但像他父亲一样,曾国藩也是愈挫愈奋,终于在第七次考试中考取秀才。
曾国藩6岁时,他的祖父曾玉屏曾礼聘陈雁门先生担任其私塾先生。不久,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也设了一个私塾,于是曾国藩又辗转跟着父亲读书。由于曾国藩参加考试屡次落第,父亲曾麟书知晓自己才疏学浅,为了曾国藩的前程,曾麟书便将其送到衡阳汪觉庵处学习,后来又转到涟滨书院。在外求学的这一年多的时间当中,曾国藩不仅大大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更加强了他锐意进取的精神。后来在师长刘元堂先生的栽培下,曾国藩将原字“伯涵”改为“涤生”。曾国藩认为:“涤”就是“涤其旧污之染”,“生”就是“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也意味着告别旧我,走向新生。
曾国藩在自己23岁时才成为生员,即秀才,24岁中湖南乡试第36名举人。28岁那年到京城会试,考取了第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一般情况下,中了进士就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但是要想做到大官是很难的。但是如果被点了翰林,升迁的速度就会加快。当时的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的进士三名,也就我们所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他们一般在发榜之后就会被授职为翰林院的修撰、编修等官职。二甲三甲的进士则必须通过下面的“朝考”才能进入翰林院。一般来说,三甲进士入翰林院的机会不是很大。据史料记载说,曾国藩在知道自己名列三甲以后心情很沮丧,于是立即就想打道回府。出于朋友的苦苦相劝才勉强参加了朝考。考试结果为列一等第三名(试卷进呈御览后,又特别提为一等第二名),可以说这次的朝考成绩是出奇地好,于是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进行深造。两年以后,庶吉士散馆,授曾国藩翰林院检讨,秩从七品。从此之后,曾国藩就一直在京师为官。
到1849年,曾国藩已经升任礼部右侍郎,十年七迁,跃升十级,成为二品大员。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回思善化馆中同车出入,万顺店中徒步过从,疏野之性,肮脏之貌,不特仆不自意其速化至此,即知好三数人,亦不敢为此不近人情之称许。”由此可见,曾国藩对于自己的升迁也是出乎意料的。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的起义已经席卷半个中国,清政府尽管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但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也正是曾国藩创立湘军的一个最大契机。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曾国藩因此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来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此后,曾国藩被免职,并由李鸿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天津教案的交涉结果,令朝廷人士以及民众舆论均十分不满,曾国藩的声誉也由此受到很大的影响,引起了全国朝野的唾骂,就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元1872年3月20日)曾国藩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一生的著述很多,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以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但是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曾国藩死后的第7年,也就是光绪五年(1879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曾国藩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左宗棠、李鸿章等清朝著名大臣都与曾国藩有着密切的关系,李鸿章等还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也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成长故事
曾国藩巨蟒转世的神话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十月十一日,曾国藩这位对晚清历史影响很大的人物出生在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一个叫白杨坪的偏僻村庄。
曾国藩并不是出生在一个显赫的世家,直到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时,曾国藩家才成为当地一个拥有100多亩土地的小地主,而他的父亲曾麟书直到43岁时才考取一个秀才。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大人物身上都会被附会上一些灵异之事,当然曾国藩也不例外。
传说曾国藩在出生的前一天晚上,他的曾祖父曾竟希公曾做了一个梦:一条巨蟒,盘旋空中,并旋绕于住宅的左右,接着便进入室庭,蹲踞了很长一段时间。老人第二天早晨百思不得其解,随即便有人告诉他:“恭喜公公,今早添了一个曾孙了。”老人一听,才恍然大悟,于是他认为这位新出生的曾孙就是那条蟒蛇投的胎。他也由此联想起唐朝名将郭子仪出生时其祖父也梦见大蟒蛇进门,因此认为曾家将来必定会出一个大贵人。曾国藩是蟒蛇投胎的说法很快便在当地传开了。随着曾国藩的名气越来越大,这个说法自然也就越传越远。
更为巧合的是,曾国藩天生有疥癣,小时候还并没有多大痒痛。但是到了35岁以后,曾国藩的功名官运,一天一天地高升,他身上的疥癣也随着一天一天地扩大,经常奇痒难耐。曾国藩也多次在日记中记载,对此苦不堪言。
在曾国藩祖屋的后面,“旧有古树一株,为藤所绕,树已槁而藤且益大且茂,矫若虬龙,垂荫一亩,亦世所罕见者”。这条巨藤,就像一条巨蟒,乡人称之为蟒蛇藤。曾国藩在世时,藤叶藤枝,迎风摇曳,得意洋洋;然而等到曾国藩死后,该藤就叶落枝枯,不久就死了。对于这件事,人们也觉得十分奇怪。
这样,巨蟒入梦,癣如鳞,祖屋藤似蟒蛇,种种异事都发生在曾国藩身上。因此也就有人因缘附会,杜撰了曾国藩是巨蟒转世的神话。
“断鸡蛋案”
曾国藩在小时候就十分聪明伶俐,他的父亲曾麟书曾经想要试一试儿子到底聪明不聪明,就设想了一个审鸡蛋案。于是便叫人煮五个鸡蛋,拿了一个给女佣人吃了,然后说少了一个,命曾国藩出来审,看到底是谁偷吃了一个。
曾国藩那天从学校放学回来,放下书包之后,他的母亲就说:“我明明煮了五个鸡蛋,怎么只剩下四个了?”他的父亲曾麟书在旁边听到了,就把曾国藩叫来,对他说:“你母亲的鸡蛋,本来是要分给你们吃的,但是现在分不出来了,看是谁偷吃了一个,为你母亲查出来。”曾国藩稍微思考了一下,就端来一个木盆,并倒了几杯凉茶,把家里的人都叫拢来,命令每人喝一口茶之后,再吐到盆里,他站在旁边观看。结果,只有那个女佣人吐出来的茶水里挟有鸡蛋黄粉,于是他就断定鸡蛋是被这位女佣吃掉了。
见状,站在一旁的曾麟书十分高兴,连连夸奖:“果然不错,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曾国藩夜读书的故事
任何一个伟大人物的成功,都与勤奋有着不解之缘,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当然也概莫能外。
据说,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不知道重复读过多少遍了,但是却还在不停地朗读,原因是,这篇文章他还不能够熟练地背诵下来。这个时候他的家里来了一个贼,并潜伏在他的屋檐下。这个贼希望等到读书人睡觉之后进去捞点好处。可是无奈的是,这个贼等了很长时间,就是不见这位读书人进去睡觉,只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这个贼人便大怒,跳出来说,“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啊?”然后便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的确是很聪明,但是他却只能成为贼,而曾国藩日后却成为了连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曾国藩: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