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位贼人的记忆力特别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这位贼人很是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在教训曾国藩之后,还要背书,并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这位贼人却名不见经传。曾先生非常重视人才,后来也曾经启用了一大批人才,如果这位贼人的天赋再加上勤奋,那么这位曾经与曾国藩有着一面之缘的贼人,说不定真的可以施展一二自己的天赋。
老桥妙对
永丰镇老桥,又叫做定胜桥,修建于宋祥符年间。起初这座桥是该镇肖、龚、彭、李、贺、谢、唐七姓集资修建的。这桥并不是怎么出名,相传这座桥倒是由于一副对联而出名的。据说当年曾国藩特别善于对对联,一次他在同行面前夸下海口,讲他家乡(即现今的荷叶乡)三岁孩童都善对对联。同行不信,也就下去“考察”,来到永丰镇定胜桥上。那时候正是冬天,可以看见桥上晒着许多荞麦,于是考察官即兴吟出上联:“定胜桥,桥上荞,风吹荞动桥不动。”考察官很是得意,望着陪同的曾国藩微微一笑,但是这位考察官没有想到的是,曾国藩看到定胜桥河边不远处有一棵桑树,马上触景生情,吟出下联:“河边桑,桑上霜,日晒霜溶桑不溶。”听后,这位考察官大吃一惊。
打翻神王菩萨
相传在曾国藩12岁的时候,曾国藩的家屋场对面有一条小河,河边有一个神王庙。每到凉爽天气,曾国藩就会带着弟弟到小河里摸鱼捞虾。有时还会与邻居小伙伴到河边打水仗,如果累了就进神王庙憩息。有一次,曾国藩与伙伴搭神梯,他率先爬到神龛上,一不小心,竟然把神王菩萨撞翻在地,吓得伙伴们一溜烟各自回家去了。曾国藩的父亲曾鳞书得知以后,就狠狠训斥了曾国藩一顿,并让曾国藩打扫庙宇,出资给神王菩萨重装金身。同时,为了让子城安静求学,将他送至距家六里的九峰山古锣坪定慧庵读书,早出晚归。曾国藩对此不服气,于是每天早上路过神王庙时,就将驱赶马的棍子,用绳子系着放在神王爷肩上,并说:“搭帮你,我被送至九峰山去读书,可是今日你要给我看好马,如果我的马儿走了,一定饶不了你。”以此来发泄怒气。曾国藩的父亲被弄得没办法,又只好将其带在身边读书。
“讽考官”
大概是道光七年间,曾国藩参加一次省城考试,考试后自己感觉良好,一定会名列前茅的。等到揭晓后,他的确是考上了,但是排次却不高,只取得了第7名。这令他大失所望,感到颇不光彩,很是生气。
那次考试有一个叫张启庚的主考官,国藩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认识他,并且略知这位主考官的为人既贪且懒。但是却没有去巴结他,只管一心一意作自个的文章。不料判卷后竟如此。
对于考试的这个结果,曾国藩非常怀疑,不知道他的考卷是被这张启庚贪财牟利,张冠李戴,弄虚作假了,还是这“懒鬼”未忠职守,没有认真细阅呢?反正自己觉得他的卷阅得不公平,牢骚满腹!
在当时,考中的学生,不管或高或低,都得要给当时的主考官送礼物,以此表示谢恩!这次曾国藩离省回家时,也想着要给这位主考官送点礼的,但是不知道送何种礼物。经过再三衡量,曾国藩就从市面上挑选了一副老而又老的老花眼镜,白纸包来红纸封,郑重地送到张启庚家中。
张启庚笑嘻嘻接下后,当场一看,一非金,二非银,竟然是一副眼镜儿。刚开始还以为这镜子不是水晶的,也会是黑晶的,乃至鼻上一架,才知道这幅眼镜根本没有用,便问曾国藩:“你没长眼睛,咋不知我啥也不用戴呢。”
“啊,你还不晓得么,再想想吧!”曾国藩说着,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张启庚当时还没想出来,只好把眼镜搁下,对着曾国藩的背影思索了好一阵,才最后明白过来,曾国藩原来是在讽刺他:这场考试主考有眼不识泰山,“两目无光”,张启庚很是生气却无可奈何。
曾国藩和慈禧的对话
同治七年,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在上任之前,曾国藩要接受朝廷召见,举朝上下,面对这位重臣,都极力表示推重。慈禧太后一连三日在紫禁城养心殿召见,由此可见对这位重臣的关心程度,于是便向曾国藩发问:“汝夫人在家做何事?”
曾国藩随口回答道:“不瞒太后,臣之夫人在家做些七七八八。”慈禧太后在听了曾国藩的湘乡土语之后,似懂非懂,于是又反问道:“七七八八是什么?”曾国藩意识到说话太土,又是湘乡方言,使太后难懂,顺便解释道:“七”指的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八”指的就是孝梯、忠信、礼义、廉耻。
慈禧太后听了,称赞地点头道:“好个‘臣之夫人’,大事管那么多,小事管那么细。”在旁的诸臣也无不被曾国藩的机智和灵敏所折服。
曾国藩教子的故事
咸丰六年十一月五日,曾国藩给纪泽儿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与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子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又给纪鸿儿写信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同治三年七月,曾国藩受封侯爵,纪鸿正好赶赴长沙考试,曾国藩特别写信告诫:“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属。……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送条子,进身自始,务知自重。”
他对女儿的教育也同样很严格。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致女儿的信中说道:“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他还告诉儿女、家眷:“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此外,他还要求:“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对联故事五则
1.曾左对句
曾国藩与左宗棠都是晚清的重臣,两人又是湖南老乡,但是二人的性格却差别很大,面和心不和,见了面难免要讥讽相对。
有一次,左宗棠去曾国藩家中议事,左宗棠像往常一样没有经人通报,直接就闯入曾府内堂,碰巧曾国藩正在帮小妾陈氏洗脚。左宗棠一见,便立即出口嘲弄曾国藩道:
曾大帅替如夫人洗脚;
曾国藩也不甘示弱,随口对答:
左中堂赐同进士出身。
这对看似平常的联对,却包含很浓的挖苦与讽刺意味。原来,曾国藩的正室夫人欧阳氏,脸有麻子不漂亮,后纳了娇美的陈氏为妾,才对其喜爱有加,左宗棠的话正击中他的痒处;而左宗棠乡试中举人,会试落榜,尽管很有才却总被人瞧不起,后来因为咸丰皇帝急于用人带兵,左宗棠才得以免试,赐“同进士”出身,曾国藩的答对,也恰好揭穿了他的老底。
两人还有一次针锋相对。在对待朝廷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的问题上,左宗棠与曾国藩的看法存有分歧,谈着谈着,曾国藩就露出了不耐烦的神态,并且还出言相戏:
季子自称才高,每与议论常相左;
左宗棠微微一笑,立刻反击道:
国防外让为藩,试问经济有何曾?
这两个人真的是棋逢对手,针锋相对,各不相让。但是,曾国藩死后,左宗棠再想到对手时,想到的却是曾国藩的大度。在左宗棠处于危难时刻,曾国藩曾经对其伸出援助之手,举荐左宗棠以四品京堂襄赞军务,并掌握军队实权,位至督抚。左宗棠由此自称“晚生”,敬挽了曾国藩一联: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左宗棠这一幅半挽人半责己、半颂德半抒情的挽联,也被后人誉为名联,广为传诵。
2.祖孙联对
在曾国藩很小的时候。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对这个长男长孙十分喜爱,并时时关注其成长。有一次,星冈公正踏着板梯上楼,见国藩放学回来在屋里玩,抱着一个柱子转圈子,于是就随口念了一句:
手抱伞柱团团转;
在私塾曾国藩就已经听先生讲过一些简单的对句,一听祖父此言,心想,这不是一句“出比”吗?祖父是想考我呢!于是他看着在板梯上的公公,不慌不忙地念出“对比”:
脚踏板梯步步高。
其祖父星冈公听了,连声说,对得好,对得好!星冈公觉得这个长孙不但聪明伶俐,而且志向不凡,从此以后对国藩就更加看重了。
3.哑对
清朝道光二十六年,湖南京官奏事,刚开始是以曾国藩为领衔的。在当时汉族官员是不被满族官员所重视的,因此一些满族官员在言语间总夹杂着一些冷言冷语。
有一天,曾国藩进朝房准备奏事,一个满族官员在一旁不冷不热地说:“曾国藩还算个才子,你们湖南,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吧?”
作为曾国藩的恩师,穆彰阿先生反驳道:“郭昆焘不算个才子吗?”
那位满族官员也不示弱:“那恐怕再难找出第三个了。”
那时候的曾国藩还只是个翰林院侍讲学士,在这群达官显贵面前,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然而他却不卑不亢、彬彬有礼地说:“不瞒大人,这绝非曾某夸言,像我等这样无才之辈,湖南比比皆是,连村夫俗子,都可与曾某比试。”
“那老夫倒要去拜访拜访!”那位满族官员自知说不过,便丢了句冠冕堂皇的话,溜了。
过了一段时间,那个满族官员借到南方出差,真的来曾国藩老家私访走到白杨坪,碰到一个看牛的老头,问:“老丈,曾国藩可是此地人?”
老头见这个北方人还算客气,便也客气地指着对面山坡答道:“客官,正是。那高嵋山下的屋场,就是他的家。”
这位满族官员心想,既然到了曾国藩的家门口,正好可以试一下此地人的文才,如果闹出笑话,回去曾国藩可就颜面扫地了。于是这位满族官员就不管老者读没读过书,便指着远处一座小石塔说:“远观宝塔尖尖,四面八方七层。请对下联!”
老头很迷惑地盯了这个人一眼,便笑着摇了摇手,牵着牛走开了。
满族官员尽管有一些不高兴,但是终于有了曾国藩的把柄在手,回到北京,这位官员见到曾国藩便说:“曾国藩,你说你们湖南尽是才子,我看未免太夸海口了吧!”接着便把见到老头的前前后后,说了一通。
曾国藩听了,反而哈哈大笑起来。那位满族官员不明白曾国藩为什么要笑,便提出疑问。这时候曾国藩才止住笑,说:“他已经给你对了,不过是一个哑对。难道大人连这也不懂?”
那位满族官员很是疑惑地问道:“什么是哑对?”
曾国藩不慌不忙地答道:“老者对你摇手,那意思就是说:近看手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
这位满族官员听后,立刻感到面红耳赤,再也无话可说了。
4.秦淮遇少如
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坐镇南京。为了复苏地方经济,听从部下建议,决定把秦淮河的旅游业恢复起来。这十里秦淮,原本是所谓“六朝金粉气”的销金锅,楼台画舫间,桨声灯影里,文人雅士,歌女名妓,把酒言欢,何乐而不为?曾国藩手下的一些官员其实早已按耐不住,只是惧怕总督大人的威严,才不敢贸然行事,于是便耸恿曾国藩前去“视察”,以便于自己去也好有所交待。
曾国藩心里很是明白他们的这种想法,于是顺水推舟地去了。第一次,他碰到了一个艺名“少如”的艺妓。这位女子色艺俱佳,并且特别聪慧,一来二去,此女子便得知眼前这位客官就是大名鼎鼎的总督曾国藩曾大人,于是便求曾赐副对联,借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于是曾国藩便拟用她的艺名“少如”作了一嵌名联,免扫其兴。先书上联:
得少住时且少住;
这位歌伎看了之后,所写的内容并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只不过是忙里偷闲的意思而已,而她所想的可是常来常往。因此没有等曾国藩写下联,她就抢先进言,说妾愿替大人续下联,不知大人意下如何?曾国藩没想到一个艺妓竟然还有文才,便点头称好。
而这个少如续写的下联就是:
要如何处就如何。
曾国藩见了,不觉为此女的良苦用心而叹服。
5.怀春燕
曾国藩平时公务繁杂,自从对秦淮艺妓留下良好印象以后,只要一有空闲,就邀几个幕僚好友去秦淮河畔,吃吃花酒,听听歌曲,以此来缓解一下紧张的情绪。
有一次,曾国藩为了一个来自南京的友人在秦淮一酒楼设宴接风,席间请了一个名“春燕”的歌妓唱曲助兴。这位叫做春燕的女子不但姿容姣好,歌喉更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功力,曾国藩等一干人无不为之倾倒。
但是后来,这位唤作春燕的女子被一位富商纳为小妾,并离开了秦淮。曾国藩再次去酒楼时,已是人去楼空。于是曾国藩在怅然若失间,写出了下面这样一副《怀春燕》的对联:
未免有情,忆酒绿灯红,一别竟伤春去了;
似曾相识,怅梁空泥落,几时重见燕归来?
对联有意将“春燕”这两个字分别嵌入上下联,伤别,怅惘,情真意切。从这幅对联,我们还可以看出曾国藩作为普通人的另一面。
曾国藩用人故事三则
第一,鉴人之术
众所周知,曾国藩很善于识人,特别善于识别知识分子。关于曾国藩识人这个方面,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李鸿章有一次向自己的恩师曾国藩推荐了3个年轻人。那天黄昏的时候,曾国藩刚刚回到自己的家中,家人就立刻迎了上来,并低声告诉曾国藩,李鸿章李大人推荐的人已经在庭院里等待多时了。曾国藩就挥挥手,示意家人退下,自己悄悄地走了过去。
曾国藩从暗地里观察这几个人。发现其中一个人不停地用眼睛观察着房屋内的摆设,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而另外一个年轻人则低着头规规矩矩地站在庭院里;剩下的那个年轻人相貌平庸,但是却气宇轩昂,背负双手,仰头看着天上的浮云。曾国藩又仔细观察了一会儿,看云的这位年轻人仍旧气定神闲地在院子里独自欣赏美景,然而另外两个人已经颇有些不耐烦。
过了一会儿,曾国藩就亲自召见了这3个年轻人。在同这3位年轻人的交谈中,曾国藩发现,不停打量自己客厅摆设的那个年轻人和自己谈话最是投机,自己的喜好习惯他似乎都早已熟悉,两人相谈甚欢。相比之下,另外两个人的口才就不是那么出众了。不过,那个抬头看云的年轻人虽然口才一般,却常常有惊人之谈,不论是对事还是对人,他都很有自己很独到的看法。
谈话完了之后,这3个年轻人起身告辞。而出人意料的是,曾国藩并没有对最投机的年轻人委以重任,而是让他做了个有名无权的虚职;很少说话的那个年轻人则被派去管理钱粮马草;而那个仰头看云,偶尔顶撞曾国藩的年轻人被派去军前效力,除此之外,他还再三叮嘱下属,这个年轻人要加以重点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