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普通外科诊治与护理
2979100000018

第18章 阑尾炎(2)

胸腹透视列为常规,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时,为除外溃疡穿孔、急性绞窄性肠梗阻,立位腹部X线片是必要的,如出现膈下游离气体,阑尾炎基本上可以排除。急性阑尾炎在腹部X线片上有时也可出现阳性结果:约5%-6%的患者右下腹阑尾部位可见一块或数块结石阴影,1.4%患者阑尾腔内有积气。

3.腹部B超检查

病程较长者应急取行右下腹B超检查,了解是否有炎性包块存在。在决定对阑尾脓肿切开引流时,B超可提供脓肿的具体部位、深度及大小,便于选择切口。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转移性右下腹痛:转移性腹痛是急性阑尾炎的重要特点,因内脏转位盲肠和阑尾位于左下腹时,出现转移性左下腹痛,也应考虑到左侧阑尾炎的可能。关于初发疼痛的部位和转移过程所需时间,因人而异。但要注意约1/3的患者开始就是右下腹痛,特别是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时,因此无转移性右下腹痛,不能完全除外急性阑尾炎的存在,必须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判断。

2.右下腹有固定的压痛区和不同程度的腹膜刺激征:特别是急性阑尾炎早期,自觉腹痛尚未固定时,右下腹就有压痛存在。而阑尾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时,尽管腹部压痛范围广泛,但仍以右下腹最为明显。有时为了掌握压痛的确实部位,应该仔细的多次和有对比的对全腹部进行检查。急性阑尾炎的压痛始终在右下腹部,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肌紧张和反跳痛。

3.必要的辅助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白细胞数可轻度或中度增加,大便和尿常规可基本正常。胸部透视可排除右侧胸腔疾病减少对阑尾炎的误诊,立位腹部X线片观察膈下有无游离气体等其他外科急腹症的存在。右下腹B超检查,了解有无炎性包块,对判断病程和决定手术有一定帮助。

4.青年女性和有停经史的已婚妇女,对急性阑尾炎诊断有怀疑时,应请妇科会诊以便排除宫外孕和卵巢滤泡破裂等疾病。

(二)鉴别诊断

急性阑尾炎临床误诊率仍然相当高,国内统计为4%-5%,国外报导高达30%。需要与阑尾炎鉴别的疾病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下列十几种疾病。

1.需要与内科急腹症鉴别的疾病

(1)右下肺炎和胸膜炎:右下肺和胸腔的炎性病变,可反射性引起右下腹痛,有时可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但肺炎及胸膜炎常常有咳嗽、咳痰及胸痛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而且胸部体征如呼吸音改变及湿啰音等也常存在。腹部体征不明显,右下腹压痛多不存在。胸部X线,可明确诊断。

(2)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儿童,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由于小肠系膜淋巴结广泛肿大,回肠末端尤为明显,临床上可表现为右下腹痛及压痛,类似急性阑尾炎。但本病伴有高烧,腹部压痛较为广泛,有时尚可触到肿大的淋巴结。

(3)局限性回肠炎:

病变主要发生在回肠末端,为一种非特异性炎症,20-30岁的青年人较多见。本病急性期时,病变处的肠管充血,水肿并有渗出,刺激右下腹壁腹膜,出现腹痛及压痛,类似急性阑尾炎。位置局限于回肠,无转移性腹痛的特点,腹部体征也较广泛,有时可触到肿大之肠管。另外,患者可伴有腹泻,大便检查有明显的异常成分。

2.需要与妇产科急腹症鉴别的疾病

(1)右侧输卵管妊娠:

右侧宫外孕破裂后,腹腔内出血刺激右下腹壁腹膜,可出现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但宫外孕常有停经及早孕史,而且发病前可有阴道出血。患者继腹痛后有会阴和肛门部肿胀感,同时有内出血及出血性休克现象。妇科检查可见阴道内有血液,子宫稍大伴触痛,右侧附件肿大和后穹窿穿刺有血等阳性体征。

(2)卵巢囊肿扭转:

右侧卵巢囊肿蒂扭转后,囊肿循环障碍、坏死、血性渗出,引起右腹部的炎症,与阑尾炎临床相似。但本病常有盆腔包块史,且发病突然,为阵发性绞痛,可伴轻度休克症状。妇科检查时能触到囊性包块,并有触痛,腹部B超证实右下腹有囊性包块存在。

(3)卵巢滤泡破裂:

多发生于未婚女青年,常在月经后两周发病,因腹腔内出血,引起右下腹痛。本病右下腹局部体征较轻,诊断性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渗出。

(4)急性附件炎:

右侧输卵管急性炎症可引起与急性阑尾炎相似的症状和体征。但输卵管炎多发生于已婚妇女,有白带过多史,发病多在月经来潮之前。虽有右下腹痛,但无典型的转移性,而且腹部压痛部位较低,几乎靠近耻骨处。妇科检查可见阴道有脓性分泌物,子宫两侧触痛明显,右侧附件有触痛性肿物。

3.需要与外科急腹症鉴别的疾病

(1)溃疡病急性穿孔:溃疡病发生穿孔后,部分胃内容物沿右结肠旁沟流入右髂窝,引起右下腹急性炎症,可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但本病多有慢性溃疡病史,发病前多有暴饮暴食的诱因,发病突然且腹痛剧烈。查体时见腹壁呈木板状,腹膜刺激征以剑突下最明显。腹部透视膈下可见游离气体,诊断性腹腔穿刺可抽出上消化道液体。

(2)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胆囊炎有时需和高位阑尾炎鉴别,前者常有胆绞痛发作史,伴右肩和背部放散痛;而后者为转移性腹痛的特点。检查时急性胆囊炎可出现莫菲氏征阳性,甚至可触到肿大的胆囊,急诊腹部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肿大和结石声影。

(3)急性梅克尔憩室炎:梅克尔憩室为一先天性畸形,主要位于回肠的末端,其部位与阑尾很接近。憩室发生急性炎症时,临床症状极似急性阑尾炎,术前很难鉴别。因此,当临床诊断阑尾炎而手术中的阑尾外观基本正常时,应仔细检查末段回肠至1m,以免遗漏发炎的憩室。

(4)右侧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结石向下移动时可引起右下腹部痛,有时可与阑尾炎混淆。但输尿管结石发作时呈剧烈的绞痛,难以忍受,疼痛沿输尿管向外阴部、大腿内侧放散。腹部检查,右下腹压痛和肌紧张均不太明显,腹部X线片有时可发现泌尿系有阳性结石,而尿常规有大量红细胞。

六、治疗

(一)治疗原则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条件允许时可先行中西医相结合的非手术治疗,但必须仔细观察,如病情有发展应及时转为手术。经保守治疗后,可能遗留有阑尾腔的狭窄,且再次急性发作的机会很大。

2.化脓性、穿孔性阑尾炎

原则上应立即实施急诊手术,切除病理性阑尾,术后应积极抗感染,预防并发症。

3.发病已数日且合并炎性包块的阑尾炎

暂行保守治疗,促进炎症的尽快吸收,待3~6个月后如仍有症状者,再考虑切除阑尾。保守期间如脓肿有扩大并可能破溃时,应急诊引流。

4.高龄患者、小儿及妊娠期急性阑尾炎

原则上应和成年人阑尾炎一样,急诊手术。

(二)非手术治疗

主要适应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阑尾脓肿、妊娠早期和后期急性阑尾炎、高龄合并有主要脏器病变的阑尾炎。

1.基础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控制饮食,适当补液和对症处理等。

2.抗菌治疗:选用广谱抗生素(如氨苄西林)和抗厌氧菌的药物(如甲硝唑)。

3.针刺治疗:可取足三里、阑尾穴,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2次,连续3天。

4.中药治疗:可分外敷和内服两种。

(1)外敷:适用于阑尾脓肿。如四黄散:大黄、黄连、黄芩和黄柏各等份,冰片适量,共研呈细末后用温水调成糊状,供外敷用。

(2)内服: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及通里攻下。根据中医辩论证治的原则,将急性阑尾炎分成三期,并各选其主要方剂。

①瘀滞期:阑尾化瘀汤--主要成分有川栋子、延胡索、丹皮、桃仁、木香、金银花和大黄等。

②蕴热期:阑尾清化汤--主要成分有金银花、蒲公英、丹皮、大黄、川栋子、赤芍、桃红和生甘草等。

③毒热期:阑尾解毒汤--主要成分有金银花、蒲公英、大黄、冬瓜仁、丹皮、木香、川栋子和生甘草等。

(三)手术治疗

主要适应于各类急性阑尾炎,反复发作的慢性阑尾炎,阑尾脓肿保守3-6个月后仍有症状者及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1.术前准备

术前4-6小时应禁饮食,确定手术时间后可给适量的镇痛剂,已化脓和穿孔者应给予广谱抗生素。有弥漫性腹膜炎者,需行胃肠减压,静脉输液,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心和肺等主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应与有关科室协同进行适当处理。

2.手术方法

以局麻下经右下腹斜切口完成手术最为适宜,少数患者也可选择硬膜外麻醉和全麻经右下腹探查切口完成。主要方式为阑尾切除术(有常规法和逆行法)。粘连严重者也可行浆膜下切除阑尾。少数阑尾脓肿保守无效时可行切开引流,腹腔渗出多时,放置引流物。

3.术后处理

继续支持治疗,包括静脉输液、止痛镇静及抗感染等。引流物要及时拔除,切口按时折线,注意防治各种并发症。

4.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术后并发症与阑尾的病理类型和手术时间的迟早有密切关系,未穿孔阑尾炎切除后,并发症发生率仅5%,而穿孔后手术者增加到30%以上,发病后24小时和48小时后手术者,阑尾穿孔率分别为20%和70%,所以发病24小时内,应即时切除阑尾,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1)内出血:

术后24小时的出血为原发性出血,多因阑尾系膜止血不完善或血管结扎线松脱所致。主要表现为腹腔内出血的症状如腹痛、腹胀、休克和贫血等,应立即输血并再次手术止血。有时出血可能自行停止,但又继发感染形成脓肿,也需手术引流。

(2)盆腔脓肿:

穿孔性阑尾炎术后,腹腔脓液吸收不完全,可在腹腔的不同部位形成残余脓肿。盆腔脓肿最常见,大多发生在术后7-10天左右,表现为体温再度升高,大便次数增多,伴里急后重,肛指可见括约肌松弛,直肠前壁隆起。应及时抗炎,理疗,无效时切开引流。

(3)粘连性肠梗阻:

阑尾术后肠粘连的机会较多,与手术损伤、异物刺激和引流物拔出过晚有关。临床统计,阑尾切除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约为2%,为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总数的首位(占32%)。一般先行综合的保守治疗,无效时应手术。

(4)粪瘘:

可发生在处理不当的阑尾残端,也可因手术粗暴误伤盲肠和回肠而引起。主要表现为伤口感染久治不愈,并有粪便和气体溢出,由于粪瘘形成时感染已局限于回盲部周围,体液和营养丢失较轻。可先行保守治疗,多数患者粪瘘可自行愈合,如病程超过了3个月仍未愈合,应按排手术。

(5)切口的并发症:

包括切口感染、慢性窦道和切口疝,三者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切口感染多发生在术后4-7天,也有在两周后才出现。主要表现为切口处跳痛,局部红肿伴压痛,体温再度上升。应立即拆除缝线,引流伤口,清除坏死组织,经敷料交换促使其愈合,或待伤口内肉芽新鲜时二期缝合至愈。如伤口内异物(如线头)清除不干净,引流不畅,可长期不愈,遗留有一处或几处深而弯曲的肉芽创道,即为慢性窦道。病程可持续数月,有的甚至一年以上,伤口时好时坏。如经保守治疗3个月仍不愈合者,可再次手术切除窦道,重新缝合。感染的伤口虽已愈合,但腹膜和肌层已裂开,小肠袢和网膜可由切口处突出于皮下瘢痕组织处,称为切口疝。如有明显症状,影响劳动,应行手术修补。

(刘艳萍王福春朱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