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普通外科诊治与护理
2979100000019

第19章 阑尾炎(3)

特殊类型的阑尾炎

一、小儿急性阑尾炎

1.小儿急性阑尾炎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发病率低于成年人。据综合医院统计,12岁以下的小儿急性阑尾炎约占急性阑尾炎总数的4%-5%左右。

2.与成年人比较,小儿急性阑尾炎发展快,病情重,穿孔率高,并发症多。1岁内婴儿的急性阑尾炎几乎100%发生穿孔,2岁以内为70%-80%,5岁时为50%。小儿急性阑尾炎死亡率为2%-3%,较成年人平均高10倍。

3.小儿的大网膜发育不健全,对炎症的局限能力差,就诊时将近80%的病儿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化脓性腹膜炎。

4.临床症状不典型,胃肠道反应比较突出,有时以频繁的呕吐为最初的首要症状。个别病儿起病时就伴有39-40℃高烧,也有以持续性腹泻为主要表现。

5.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急性肠炎等可能是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诱发因素,致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较多,容易误诊。

6.小儿查体常不合作,腹部是否有压痛和压痛的范围、程度都不易确定。必须争取病儿和家属的合作,反复检查,仔细比较,以求获得较准确的结果。

7.确诊后应立即手术切除阑尾,加强术前准备和术后的综合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二、老年急性阑尾炎

1.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6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的发病数有所增加,约占急性阑尾炎总数的10%,占40岁以上成年人的10%。

2.老年人常患有各种主要脏器疾病如冠心病等,急性阑尾炎的死亡率较高,而且随年龄的渐增而增高。据统计急性阑尾炎年龄60-69岁组死亡率为17%,70岁以上组为40%,如发病在12小时内立即手术者死亡率为13.3%。

3.老年人抵抗力低,阑尾壁薄,血管硬化,约30%患者就诊时阑尾已穿孔。另外,老年人大网膜已萎缩,穿孔后炎症不易局限,合并化脓性腹膜炎的机会较多。

4.临床表现不典型,老年人反应能力低,腹痛不明显,常无转移性特点。由于腹肌已萎缩,即使阑尾已穿孔,腹膜刺激征也不明显。有时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后,右下腹已出现包块,但不伴有急性炎症表现,临床上很似回盲部恶性肿瘤。

5.老年人常并存有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疾病、胃肠道疾病及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这些疾病的症状可能与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相混淆,增加了诊断上的难度。

6.高龄不是手术的禁忌证,除单纯性阑尾炎在严密的观察下,可保守治疗外,其他类型的阑尾炎必须手术治疗。但要加强术前的准备和术后的处理,保证手术的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三、妊娠期急性阑尾炎

1.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发病情况:国内产科医院统计妊娠期阑尾炎约占孕妇的0.1%,一般医院发病情况占阑尾炎发病总数的2%。大多发病于25-35岁之间,约80%是在妊娠的中、晚期。

2.由于孕妇生理方面的变化,一旦发生阑尾炎其危险性较一般成人大。据统计妊娠期急性阑尾炎中妊娠妇的死亡率为2%,比一般患者高10倍,胎儿的死亡率约为20%。

3.随子宫的增大,盲肠和阑尾的位置也随之改变,阑尾在向上移位的同时,其尖端还呈反时钟方向旋转。有时盲肠和阑尾向外和向后移位,部分为胀大的子宫所覆盖。

4.妊娠期由于盆腔器官充血,炎症发展较快,阑尾发炎后穿孔的机会多。由于大网膜被推向一侧,不易限制炎症的发展,合并弥漫性腹膜炎的机会也增多。

5.妊娠早期阶段的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与一般阑尾炎相同,但妊娠中期和晚期,则腹痛和压痛的位置也随之升高,肌紧张不明显,临床上容易误诊。

6.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治疗,原则上首先应从孕妇的安全出发,妊娠3个月内发病者,原则上与非妊娠期相同,急诊切除阑尾最佳,妊娠中期的急性阑尾炎,症状严重者仍以手术治疗为好;妊娠晚期阑尾炎,约50%孕妇可能早产,胎儿的死亡率也较高,手术时应尽量减少对子宫的刺激。预产期和临产期的急性阑尾炎,诊断和治疗均较复杂,应与产科医生共同研究处理。

四、异位急性阑尾炎

多数人出生时阑尾已下降到右髂窝内,如胚胎发育异常,阑尾可滞留于腹腔的任何部位。当异常位置的阑尾发生急性炎症时,诊断上有一定困难,临床上较多见的异位阑尾为盆腔位、肝下位和左侧位。

1.低位(盆腔位)急性阑尾炎

由于盲肠下降过多或右半结肠游离而缺乏固定时,阑尾可位于髂棘线以下,甚至完全进入盆腔内,临床估计盆位急性阑尾炎发生率约为4.8%~7.4%,表现为转移性腹痛,只是腹痛部位及压痛区均较低,肌紧张也较轻。病程中可能出现直肠刺激症状如便次增多,肛门坠胀;或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和尿急等。低位阑尾炎的治疗与一般阑尾炎相同,应急诊手术切除阑尾。手术过程中应仔细探明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分离炎性粘连,使阑尾完全游离后予以切除。

2.高位(肝下位)急性阑尾炎

先天性肠道旋转下降不全时,盲肠和阑尾可停留于肝下;后天性阑尾过长,尖端也可延伸于肝外下。肝下位阑尾炎时,腹痛、压痛和肌紧张均局限于右上腹,临床上常误为急性胆囊炎。必要时行腹部B超检查,如证实胆囊大小正常,轮廓清晰,胆囊腔内也无异物回声时,高位阑尾炎应该考虑,一旦确诊,应急诊切除阑尾。

3.左侧急性阑尾炎

由于先天性腹腔内脏异位,盲肠可位于左下腹部;后天性游离盲肠,也可移动并粘连固定于左下腹,阑尾也随之固定在左髂窝内。左侧位急性阑尾炎极少见,其病理类型和发病过程与右侧急性阑尾炎相同,有转移左下腹痛,压痛和肌紧张也局限于左髂窝。考虑到左侧急性阑尾炎的可能时,应仔细进行胸、腹部的体检和X线检查,确诊后可经左下腹斜切口切除阑尾。

(王福春刘艳萍朱爱萍)

慢性阑尾炎

一、概念

关于慢性阑尾炎的诊断,目前认识上尚不完全统一,临床上它能否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意见尚有分歧。实际工作中,病理学上的慢性阑尾炎和临床上的慢性阑尾炎两者之间,并不总是相符的。例如在附带切除平时无症状的阑尾送检时,相当部分阑尾在病理上有慢性炎症存在。而有典型临床表现切除后阑尾病检虽为慢性阑尾炎,但患者术后效果不满意;而阑尾病检未证实有慢性炎症,手术后症状却完全缓解。当然大多数患者慢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和手术的效果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应该承认慢性阑尾炎在临床上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二、分类

临床上将慢性阑尾炎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1.原发性慢性阑尾炎

其特点为起病隐匿,症状发展缓慢,病程持续较长,几个月到几年。病初无急性发作史,病程中也无反复急性发作的现象。

2.继发性慢性阑尾炎

其特点是首次急性阑尾炎发病后,经非手术治疗而愈或自行缓解,其后遗留有临床症状,久治不愈,病程中可再次或多次急性发作。

三、病理

慢性阑尾炎肉眼观察可有各种表现,镜下可见阑尾各层有淋巴细胞浸润。

1.阑尾细长呈卷曲、折叠及纠搭状,使阑尾的排空受阻。阑尾及其系膜与周围组织和器官有不同程度之粘连。

2.阑尾壁增厚,管径粗细不均匀,部分管腔呈狭窄状,有时相当一段远端管腔完全闭塞而呈条索状。

3.阑尾腔内有粪石、异物阻塞,阑尾浆膜血管明显增多而清晰。

四、临床表现

1.腹部疼痛

主要位于右下腹部,其特点是间断性隐痛或胀痛,时重时轻,部位比较固定。多数患者在饱餐、运动和长期站立后,诱发腹痛发生。病程中可能有急性阑尾炎的发作。

2.胃肠道反应

患者常觉轻重不等的消化不良、胃纳不佳。病程较长者可出现消瘦、体重下降。一般无恶心和呕吐,也无腹胀,但老年患者可伴有便秘。

3.腹部压痛

压痛是唯一的体征,主要位于右下腹部,一般范围较小,位置恒定,重压时才能出现。无肌紧张和反跳痛,一般无腹部包块,但有时可触到胀气的盲肠。

4.间接体征

各种特定的压痛点如麦氏点、兰氏点及腰大肌征、罗氏征,在慢性阑尾炎的诊断中无意义。

5.辅助检查

胃肠钡透和纤维结镜检查有一定帮助。回盲部钡透如出现显示的阑尾有压痛、阑尾呈分节状、阑尾腔内的钡剂排空时间延长及阑尾未显影等,均为慢性阑尾炎的特征。纤维结肠镜可直接观察阑尾的开口及其周围的黏膜的变化和活检,尚可对阑尾腔进行造影,对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五、诊断

慢性阑尾炎的确诊有时相当困难,国内统计慢性阑尾炎手术后症状未见减轻者高达35%,其主要原因是诊断上的错误。应该对每一个慢性阑尾炎的诊断高度认真,用"排除法"来逐个除外容易与它相混淆的有关疾病。其中主要有回盲部结核,慢性结肠炎,慢性附件炎,胃肠神经官能症及结肠恶性肿瘤等。

六、治疗

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但在决定行阑尾切除术时应特别慎重。

1.慢性阑尾炎确诊后,原则上应手术治疗,切除病理性阑尾,特别是有急性发作史的患者,更应及时手术。对诊断可疑的患者或有严重并存病的高龄患者,应暂行非手术治疗,在门诊追踪观察。

2.手术中如发现阑尾外观基本正常,不能轻易只切除阑尾后关腹,应仔细检查阑尾附近的组织和器官如回盲部、回肠末段、小肠系膜及其淋巴结。女性患者还应仔细探查盆腔及附件,以防误诊和漏诊。

3.手术后应对每一个患者进行一段时间的随访,以了解切除阑尾后的实际效果。慢性阑尾炎的最后诊断不是病理,而是手术后症状的完全解除。术后仍有症状的患者,应做全面的检查,找出真正的病因,不能轻易地按术后肠粘连对症治疗。

(刘艳萍王福春朱爱萍)

阑尾炎的护理

一、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1.卧床休息,取半卧位。

2.轻者可进流质,重者应禁食以减少肠蠕动,以利于炎症局限。禁食期间静脉补液维持能量及水电解质需要。

3.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4.适当应用解痉剂以缓解症状,但禁用吗啡或杜冷丁,以免掩盖病情。

5.非手术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情,注意患者体温、脉搏、神志、腹部体征的变化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据此判断病情的轻重,如病情加重,应急诊手术,切除阑尾。

6.孕妇在非手术治疗期间,不要用泻药,慎用中药,以免子宫收缩引起早产。

二、手术治疗的护理

(一)术前护理

按急诊腹部手术前常规准备,术前4~6小时应禁饮食,确定手术时间后可给适量的镇痛剂,已化脓和穿孔者应给予广谱抗生素。有弥漫性腹膜炎者,需行胃肠减压,静脉输液,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术前忌灌肠,以免引起阑尾穿孔。

(二)术后护理

1.轻症患者术后6小时可开始进流质饮食,重症患者要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有气体排出)后方可进流食。

2.阑尾切除术后可并发内出血,切口感染,腹腔脓肿等。此方面的观察由专业医生,护士负责。

3.术后24小时轻症患者即可起床活动,以增加肠蠕动减少肠粘连的机会。

4.孕妇术后除观察母体及伤口情况外,还应观察胎心变化,保证母子平安。

5.老年患者要鼓励并协助按压切口后咳嗽,咳痰,防止肺部并发症发生。

(刘艳萍王福春朱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