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名帅名将兵法——徐向前兵法
30061100000002

第2章 从黄埔生到元帅(2)

在此期间,徐向前协助军长旷继勋,指挥磨角楼、新集等战斗,歼敌2000多人。攻新集城作战,采用坑道作业、棺材装黑色炸药的爆破法,炸开了城墙。

3月,他又参加指挥了双桥镇战斗,歼敌三十四师,活捉师长岳维峻,粉碎了敌人第一次大规模的"围剿"。4月,又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1931年5月,张国焘来到鄂豫皖任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不久,即对红四军的领导干部进行调整,旷继勋任军长,曾中生任政委,徐向前任十三师师长。7月,红四军的领导又进行改组,徐向前任军长,曾中生任政委。原军长旷继勋改任红十三师师长。旷因在给中央的报告中不承认犯了"立三路线"错误,而受到中央的指责。

张国焘到鄂豫皖后,以太上皇自居,独断专行,打击压制不同意见,并且大搞肃反扩大化,以"AB团"、"改组派"的名义逮捕、杀害了许继慎、周维炯等高级将领,以及戴克敏、曹学楷等大批地方优秀干部。徐向前的夫人程训宣也在肃反中被逮捕杀害。长征到达陕北后,徐向前见到鄂豫皖苏区的保卫局长周纯全,问他:"为什么把我老婆抓去杀了,她究竟有什么罪?"周纯全只好实话实说:"她没有什么罪。当时抓她,就是为了搞你的材料。"1931年11月,根据党中央的决定组建红四方面军。方面军下辖四军和二十五军,共四个师。原红四军军部改编为红四方面军总部。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

11月7日,鄂豫皖苏区的军民在黄安七里坪的河滩上,召开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成立大会。当宣布徐向前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时,全场掌声雷动。30岁的徐向前穿着灰布军装,骑着一匹高头白马,检阅了部队。他在讲话中号召全体指战员,要团结一心,戒骄戒躁,为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而努力奋斗。

红四方面军胜利粉碎了敌人一、二次"围剿"后,1931年秋,蒋介石调集了15个师的兵力,亲自坐镇武汉,开始了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

徐向前上任总指挥伊始,就遇到了一场考验。

怎么办?徐向前先发制人,还没等敌人部署好,就以积极的外线进攻来打破敌人的"围剿"。在半年时间里,红四方面军连续进行了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四大战役。

黄安战役,徐向前确定了三步走方案:第一步,扫清黄安外围据点,切断黄安之敌同邻近敌军的联系;第二步,加紧对黄安之敌的围困,并打击可能增援之敌;第三步,攻歼黄安守敌。

经43天作战,红四方面军以八个团的兵力,全歼守敌第六十九师和第三十师一个团,击溃和歼灭援敌五个旅,缴获各种枪7000余支(挺),迫击炮10余门,电台1部。

这是红四方面军组成后的第一个大胜利。黄安、麻城、黄陂、孝感等县革命区域连成了一片。

黄安战役是在南线。商潢战役是在北线。徐向前和方面军首长的计划是,夺取商城,打击北路敌人,把鄂豫边和皖西两块根据地连接起来。

商潢战役,歼敌5000人,缴枪1000余枝,给蒋介石嫡系部队第二师以毁灭性打击,师长汤恩伯因此被撤职。鄂豫皖苏区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大。

第三个战役是苏家埠战役,第四个战役是潢光战役,徐向前都打得十分顺手。虽然在苏家埠战役中,张国焘犹豫动摇,但徐向前决心坚定,又得到政委陈昌浩的支持,战役得以顺利进行。

四大战役的胜利,使蒋介石准备向鄂豫皖红军发动的第三次"围剿"彻底破产。鄂豫皖红军和苏区的发展达到极盛时期。

这是徐向前军事指挥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

三、创业川陕

鄂豫皖革命斗争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民党营垒的极大恐慌。1932年夏,蒋介石又亲自出马,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共调集了39万余人,其中还包括四个航空队,向红军发动了第四次"围剿",企图一下子消灭鄂豫皖根据地。

面对敌人的进攻,张国焘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他拒不采纳徐向前关于休整部队,作好反"围剿"准备,寻机歼敌的正确建议,而是盲目轻敌,认为红军已从根本上消灭"围剿",主张"不停顿的进攻",强令红军南下围攻麻城,进逼武汉。徐向前等人不同意这种意见,但却遭到了张国焘的否定。

徐向前和红军被张国焘捆住了手脚,不能进行擅长的运动战,不是避实击虚,而是过早地同敌人决战,因而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在麻城、黄安、七里坪等地,接连苦战五个多月,歼敌近万人,但难以粉碎敌人的重兵合围。

困难面前,徐向前亲临前线,精心指挥,誓与广大指战员共存亡。新集反击战和土桥铺突围战,是红四方面军向西转移中进行的两场恶战。战斗中,敌人一度攻到离徐向前的指挥所仅50米的地方,子弹常常从身边呼啸而过。徐向前仍然沉着地指挥着部队,表现出惊人的镇静和胆略。

然而,红军还是无法改变被动的局面。许多杰出的指挥员倒在了血泊之中。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红二十五军军长,徐向前黄埔军校的老同学蔡申熙战死;红一师政委甘济时牺牲;十二师师长陈赓,身负重伤1932年11月初,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转战到鄂豫皖交界的漫川关。这是一个险关隘口。当红军先头部队进抵漫川关时,发现陕军的三个团已占领漫川关,卡住关口,挡住红军西进去路。敌胡宗南等部又追了上来,从四面八方压向漫川关。敌人企图一举围歼红军于漫川关东十余公里悬崖峭壁的深山峡谷之中。

形势万分危急。"在这个最紧要的关头,我们开会,研究对策。张国焘这个人一到叫劲的时候就稀松,也不懂军事,往往瞎指挥。他提出,化整为零,让部队分散打游击。这怎么行呢?我说:这支部队不能够分散,在一块儿才有办法。我们好比一块整肉,敌人一口吞不下去;如果分散,切成小块,正好被人家一口一口地吃掉。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分散打游击,要想尽一切办法突围。陈昌浩等同志支持我的意见,最后决定集中突围。情势很紧张,分秒必争。所谓开会,无非是几个人碰碰头,商量一下,决定了就行动。"生死决战的漫川关突围开始了。

徐向前命令红十二师为开路先锋,在七十三师配合下突围;以红十、十一师各一部抵御南面和西面夹击之敌。

红十二师以三十四团为突击先锋队。这是一支特别能打硬仗、恶仗的部队。团长许世友是一名虎将。

战斗一开始,就异常的激烈。红军以一个英勇的反冲击,占据了垭口的有利地势。敌人以优势兵力,整连整营甚至整团地一次次向红军阵地反扑,都被许世友率领红军打了下去。

经过一番猛烈的厮杀,红军终于从敌人的结合部《历史的回顾》上,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220页。

撕开了一条四里宽的缺口。全军冒着敌人的火力,胜利地通过了红三十四团控制的通道,脱离了险境。

当年从漫川关战斗中杀出来的罗应怀,回忆道:"漫川关战斗,是关系到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一仗。当时,我军处境之险恶,战斗之激烈、残酷,是前所罕见的。枪子和弹片把无名高地上的松林枝叶削得光秃秃的,只剩下一根根半截子树桩。我们营上去的五六百人,战斗结束时,只剩下八十多人。我打的旗,被弹片撕成了一条条碎片,连旗杆也被子弹打穿了好多孔。二营撤离阵地时,发现有两个班的十几名同志由于长时间趴卧在冰天雪地里,竟被严寒夺去了生命。我们以一个团的兵力,硬是顶住了敌人四十四师两个旅的进攻,消灭了敌人大批有生力量,掩护了全军的胜利转移。这种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勇敢精神,在全军传为佳话。直到事隔五十年后的今天,徐帅同我们回忆起当年的战斗情景,还无限感慨地说:漫川关突围,真是危险啊,多亏了三十四团在山垭口顶住了。"红军突破了敌人的重围之后,沿着山间小路,攀岩涉水,向北疾驰。1932年12月底,徐向前率主力红军1.4万余人,到达了四川北部通江地区。西行转战两个月,行程3000里,敌人前堵后截,红军多次面临险境,徐向前都处变不惊,果断指挥,终使红军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素称"天府之国"的四川,此时正被大大小小的罗应杯:《突破敌重围,转战三千里》,载《艰难的里程》。

军阀统治着。这些军阀和蒋介石有矛盾,互相之间也有矛盾。他们各占据着一块地盘,称王称霸,作威作福。

然而,这正给红军创造了一个可以利用,可以立足的条件。

徐向前后来分析说:"当时,四川境内共有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杨森、刘存厚、李家钰、罗泽州等股军阀势力,各领"防地",独霸一方,连年混战,互争雄长,闹得不可开交。不仅四川军阀之间有矛盾;蒋介石同四川军阀之间也有矛盾。四川当时是"国中之国",川军的天下。各路军阀名义上接受蒋介石中央政府的统一委任和领导,实际上则以维持川人治川的军阀统治局面为本旨。他们生怕蒋介石"剿匪不分地域",把触角伸进四川,吞并自己的军队和地盘。因而,在对付蒋介石上,四川军阀之间,又存在共同的利害关系,大家都有点不愿"开门揖盗"的味道。我们入川,利用了这两种矛盾。""红四方面军进据通南巴,选在田颂尧倾其主力参加"成都之战"的当口,可以说是恰到好处的一着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田颂尧只顾在成都参加混战,没有防备这一点。这就便于我们迅速打开战局,立即生根。当时,蒋介石的势力想不想进川呢?倒是想的。

而四川军阀呢?怕请神容易送神难,硬是不要他们进来帮忙。所以,刘茂恩部进到万源,不久便退回去了;胡宗南部已从汉中进到川陕交界处,爬上了巴山的,但也吃了"闭门羹"、不得不悄然回兵。假定那时没有四川军阀混战的局面,我军入川,川军联合起来一致对付我们,我们的处境将会困难得多。假定那时四川军阀和蒋介石之间没有矛盾,同意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入川"剿共",那么,蒋军由北而南,川军由南而北,两边一压,我军腹背受敌,首尾难顾,要想在大巴山下立脚,更是不可能的。"四川的自然条件,也是一块天然的用兵、养兵之地。山川纵横,险峰交错,路隘林深,许多地方被原始森林覆盖着,大部队集结、隐蔽、穿插,敌人很难发现;以少数兵力把山口子一堵,敌人就难以攻上来;土地肥沃,一年四季长东西,飞禽走兽不少,部队的吃穿问题,比较好办。

然而,客观上的有利条件,仍然不能代替红军主观上的努力奋斗。作为一位人民军队的一方领导人,徐向前不仅善于领兵打仗,同时深深懂得创造革命根据地对于这支军队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而川北恰恰没有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共产党的活动薄弱,群众对共产党知之甚少。

在一次干部会议上,徐向前阐述了红军分兵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的重要意义。他说,天下穷人是一家,群众对你有了"一家人"的感情,才能相信你的宣传,跟你闹革命,否则,雷打他也不会动弹的。要使群众相信,红军就是穿上军装、拿起武器的穷人,是穷苦人自己的队伍,是全心全意帮助穷人翻身解放的。正是根据这一思想,徐向前和红军广大指战员一《历史的回顾》中,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256~257页。

起,开展了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各项工作。

(一)分兵发动群众。红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宣传队。各部队陆续抽调了数以千计的指战员,由师、团政治部主任带领,组成工作队,宣传和组织群众。工作队员走村串户,深入到广大贫苦农民之中,帮群众挑水、砍柴、背粮,很快和群众打成一片,得到了群众的信任。

(二)开仓分粮,平分土地。这是红军发动群众的基本武器。广大农民祖祖辈辈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真是牛马不如。如今红军来了,打倒了土豪劣绅,分得了土地,有了耕牛、房屋、山林,过上了从未有过的好生活。他们的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支援红军,努力生产,为建设根据地贡献力量。

(三)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这里党的基础薄弱。在红军的帮助下,地方党组织很快建立起来。1933年2月,在通江县召开了川陕省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有了地方党组织,就有了领导根据地群众斗争的中坚力量。

(四)建立红色政权。红军入川之初,从省、县、区至各乡、村,普遍建立了临时革命委员会,履行政权机构的职责。临时革命委员会担负分配土地、组织生产、支援红军、肃清反动分子、动员群众的任务。

1933年2月,正式成立了省苏维埃政府。各级临时革命委员会,也由正式的苏维埃政府机构取代。红色政权的普遍建立,标志着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

(五)扩大红军队伍和建立地方武装。土地革命开展后,广大穷苦农民纷纷要求参军,保卫胜利果实。

师、团均成立了新兵营、连,妇女独立营也组建起来了。全军发展到1.8万人。李先念为十一师政治委员,王树声为七十三师师长。各县区均建立了独立营、连,乡、村普遍有了赤卫军组织。地方武装的口号是"保卫地方,保卫家乡"。他们负责维持地方治安,捕捉反动分子,协助红军做工事、修桥铺路、侦察敌情等。

此外,还建立工会、妇女委员会等群众组织,戒绝鸦片烟,肃清反动分子,打击和瓦解土匪队伍等。

大巴山下,出现了群众闹翻身、求解放的热烈情景。

徐向前和广大红军指战员,正是以根据地为依托,立脚在川陕边,继续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战斗着。敌人不会坐视红军的生存和发展。很快,四川军阀的混战暂告结束。蒋介石任命田颂尧为川陕"剿匪"督办,企图消灭红军。

红四方面军总部立即在通江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从实际出发,规定战略战役方针和战术原则,是徐向前用兵的重要特点。他在分析了川北的地形和敌情后,建议以"收紧阵地"、"决战防御"的方针来打破敌人的围攻,即以少许兵力,卡住山险隘路狭谷,凭险坚守,节节抗击,逐次退却,诱敌深入,消耗和疲惫敌人;待敌人兵力分散、疲劳沮丧攻势衰竭时,我军再举行反攻,重点突破,两翼迂回,一举歼敌。

徐向前进一步分析说,川北与鄂豫皖不同,鄂豫皖地区适合打运动战,搞"围点打援",搞远距离奔袭,这里就得靠阵地战和运动战相结合,要搞新的打法。

徐向前的独到见解,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会议完全同意这一新的作战方针,并确定作战事宜由徐向前负责。

根据这一战略方针,1933年2月至4月,徐向前率军作战四个月,粉碎了田颂尧的三路围攻。

紧接着,徐向前又接连指挥了三次进攻战役:从8月12日开始到27日结束的仪南战役,半个月之内歼敌3000余人,攻占嘉陵江以东、以南大片地区,占领了100多口盐井,解决了军民缺盐吃的困难;从9月22日开始到10月6日结束的营渠战役,历时14天,歼敌4000余人;10月中旬,发起宣达战役,历时10天,歼敌6个团,俘敌4000余人。

三次进攻战役,使川陕根据地扩大到4万多平方公里,红军扩大到8万人。红四方面军创建的川陕根据地,是全国第二块最大的红色区域。徐向前的威名,震动了四川和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