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智谋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30086100000053

第53章

老妇人听了又一次进屋取出奶油和牛奶。旅行者把它们一一放进锅里。

片刻之后,那旅行者把钉子从锅中捞出来说:“现在汤好了,我们可以尽情地享用了。当然,国王在喝这汤时总是吃点儿面包和黄油的。”

现在,老妇人感到非常高兴。她取出面包、黄油、奶酪和蛋糕,摆了满满的一桌子。

老妇人觉得从来没喝过这么好、这么美、这么多的汤。她喝了一碗又一碗,并自言自语地说:“真是不可思议,这么鲜美的汤竟然只是用钉子做出来的!”

借局布势

1851年5月11日,法兰克福联邦议会来了一位新大使,他就是来自普鲁士的年仅26岁的俾斯麦。法兰克福联邦议会由各邦诸侯代表组成,为争夺在联邦的领导权,各国大使斗争十分激烈。当时奥地利在各邦中势力最为强大,在联邦议会中占据明显的优势,而俾斯麦代表的普鲁士势力则相对弱小。

俾斯麦来到法兰克福,明显感受到议会中的不平等,他对奥地利高人一头的做法十分不满,就找机会向奥地利人提出挑战。

在议会中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就是只有担任主席的奥地利人才有权在开会时吸烟。俾斯麦决心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做法,在一次会议中,他看准时机,当主席抽一根雪茄烟时,他也立即拿起一支,并向主席借火将烟点燃,自己也吸起来,以此来表示普鲁士和奥地利是平起平坐的。当然由于两国实力相差较大,很难争得真正的平等,但俾斯麦的这一姿态却使各邦侯不得不令眼相看这位来自普鲁士的新大使。

迷敌之眼致死敌人

1799年法国“雾月政变”之后,拿破仑迅速地组成了执政府。此时,反法的联盟军队,正从几个方向威胁法国本土,奥地利军队占领北意大利后,对法国构成极大威胁。

拿破仑知道用老办法对付奥军是不成的,于是经周密计划后,组织了一个力量强大的预备军团。

预备军团组成之后,拿破仑有意将它的实力暴露出来,诱使敌人作出错误判断。为了使人深信不疑,拿破仑采取了各种手段。自己给参议院写信并在政府《通报》上发表消息,决定在第戎亲自检阅。结果大批间谍从欧洲各地赶来,探取关于预备军的消息,但他们很快就失望了。他们发现所谓“预备军团”只有个所谓“司令部”。除了有刚刚招募的几团新兵外,尽是一些老弱残兵,毫无战斗力。这样的军队,完全不用拿破仑来检阅,派个旅长检阅就行了。

关于检阅预备军团的消息,不胫而走,英、德等国家都以为笑话。许多漫画都出现了,给人制造了一个不光彩的印象,认为拿破仑已无军事实力了。

这种印象完全是拿破仑编造出来的,他为了牵制奥地利人设置了一个圈套,让奥军误认为预备军团不能威胁他们,而决定调兵南下,谁知,真正的“预备军团”早已在法国南部做好了充分的进军意大利的准备。

拿破仑“偷梁换柱”的做法,使敌军摸不准法军真正的主力在哪里,而使自己赢得了时间和机遇,实在是高明之举。

汉高祖稳军心

公元前202年冬天。楚汉相争,刘邦在垓下包围了项羽的部队。

楚军大营内,项羽正在饮酒,一位将领进来报告:“大王,我军营内粮草已绝,军士已有三日没吃一顿饱饭了,军心不稳啊!”

楚王问:“前来的援兵有无消息?”

将领回答:“援兵一点消息也没有,现在我军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垓下不是久留之地啊!”

楚王站起身来,向天长叹一口气,轻声说:“待明日我与汉王死拼,尽快摆脱此困境。”

旦日,两军对阵,主帅出阵相迎。

楚王对刘邦说:“灭下纷扰,动荡不安,已经有多年了,全都是因为我们俩人的缘故,我今天愿与你单独决战,决一雌雄。若我死,你坐江山,若你亡,天下归我。我现等候,你策马杀来决战。”

刘邦扬鞭哈哈大笑:“如今我兵比你多,将比你广,你已危在旦夕,还比什么武。今天我与你斗智,不斗力。你若斗得过我,我放你逃走,我若斗得过你,这江山可是姓刘了。”

项羽十分恼怒:“你区区小人,还张狂什么斗智?”

刘邦不再理睬项羽,骑马在两军阵前大声宣布了项羽的“十大罪状”。两军将士,洗耳恭听,战场寂静无声。

项羽越听越气,大声高呼:“刘邦小人,不得胡说!”

随即张弓搭箭,向刘邦射去。一箭射中刘邦的前胸,痛得刘邦直不起腰来。

刘邦想:这厮射中我前胸,如我捂胸,全军士皆惊,以为我定负重伤,军心会大乱,我军定会失败,我何不来个偷梁换柱。

刘邦想到此,急中生智,弯身捏住脚趾大叫:“这恶奴射伤了我的脚趾头!”说罢策马回营,不与项羽再战。

项羽兵少将寡,也不敢贸然闯营,只得十分扫兴地鸣锣收兵。

刘邦的机智稳住了军心。第二天,他又忍痛慰劳了各路将士。刘邦的军队斗志更加高昂,终于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陈云智斗密探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疯狂地屠杀共产党人。当时陈云同志领导的灌输练塘地区党组织遭受到严重破坏,为了安全,党组织决定让陈云同志暂时离开该地,并派两名同志护送。

陈云和两名同志来到枕泾镇,只见两个家伙贼头贼脑盯住他们。陈云同志觉察到这是密探。他分析了当时的情况:要跑跑不过,想甩甩不掉,硬斗斗不过,只有装作没事一样,以智取胜。他们肩挑行装,手拎箱子,落落大方地来到一家饭店。两个密探没吃东西,肚里早唱空城计了。看到桌上摆着可口的饭菜,口水一串串淌下来。这时,陈云同志对他俩招了招手,要他俩也一起过来喝几盅。两个家伙一点也不客气,过来就像饿狼一样大吃大喝起来。

这时候,两个地下党员出去解手,过了个把钟头还不见回来。陈云自言自语起来:“唉!这两个人呀,就是这个老脾气不改,又在看热闹了。菜都快凉了,还不回来。”

接着他指着皮箱和行李继续说:“我去喊喊他们,劳驾两位帮忙照看一下。”说完大摇大摆走了出去。两个密探喝得稀里糊涂,连连点头。过了一会儿,两个人像挨了马蜂蜇,大叫起来:“不好!我们上当了!”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一捆旧电报和几十块石头。纸上写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顽固到底,死路一条。”等他们兴师动众,四处搜捕的时候,陈云同志已经到达了目的地。

改诏篡位

雍正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排行第四(四皇子),名叫胤祯。这位四皇子天资十分聪颖,而且文武双全,但他生性刻薄凶残,绝情寡义。

康熙皇帝有三十多个儿子,他仔细想来:能成气候的也只有三人:太子胤祁、四皇子胤祯、八皇子胤祀。因此,朝中的王公大臣们也分成了三派,各保其主。太子派以宝志为首,胤祯派是隆科多、年羹尧暗中支持,胤祀派的首领是佟国维与马齐。

三派中,八皇子胤祀性情温和,但是太子与胤祯却如同水火不相容,明争暗斗互相倾轧。胤祯利用自己的心腹喇嘛僧以给太子献药为名,给太子吃了有毒的药,变成了癞子。康熙无奈,只得把太子废为庶人,并恨言不再册立太子,又得悉太子之所以至此乃四皇子所为,对胤祯更加憎恨。

边关传来战报,报奏青海地方有人作乱,康熙即刻升殿,问道:“边关吃紧,朕近来身体有恙,哪位皇子代朕出征?”

十四皇子奏曰:“父皇龙体要紧,儿臣愿前往征战,以绝后患。”

康熙大喜,即命十四皇子领兵赴青海。几个月后,十四皇子剿平叛乱,康熙对胤祁更加宠爱,心中已定下主意。

康熙68岁那年,身患重病,日见沉重,自知不起。乃传旨命隆科多、年羹尧入宫,托付后事。

康熙曰:“朕身体日渐不支,恐不日去矣,对后事,朕已有诏书在此,尔等要按朕意行事才是。”

隆科多、年羹尧跪地叩首:“愿龙体早安。”

康熙取出一黄绫,日:“朕意已决,尔等照办。”

隆科多接过黄绫一看,上边用朱笔御写:“朕如有不测,可即传位十四皇子。”看后,隆科多脸色一变,已知胤祯即位无望。

康熙发现隆科多脸色有异样,顺手将诏书取回,塞入枕底。

隆科多从宫中出来后,连夜来到四皇子处,和年羹尧一道,把康熙皇帝的传位遗诏向胤祯禀报。

胤祯急得在地上来回踱步,“这一下可完了,等十四皇子即位,我们全得完蛋!”

隆科多小眼一眯:“如能把诏书取出,改一下,岂不就……”

年羹尧献计:“把诏书上传位十四皇子的十加上一横,不变成传位于四皇子了吗?”

胤祯说:“好!事到如今,也顾不得许多了。”

商议停当,三人赶紧秘密进宫,闯入内宫。

此时,康熙皇帝寿限已近,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眼睛紧闭。

胤祯和隆科多来到龙床边,将侍立在旁的太监全都赶了出去。胤祯伸手到康熙枕下,慢慢将诏书抽出,稍微一动,康熙惊醒,见胤祯站在床前,叱日:“谁叫你入内!”

胤祯赶紧跪下,说:“臣儿是奉父皇旨意进宫参见的。”

康熙大声问:“十四皇子何在?”

隆科多赶快上前,说:“十四皇子正在进京途中。”

康熙一惊,忙翻枕底,诏书已不见了。此时,康熙气急,把套在臂上的佛珠捋下朝胤祯砸过去。

胤祯顺手一接,玉珠在手,忙跪下说:“多谢父皇立儿臣登位,以玉珠为赐。”

康熙闻言,气得两腿一伸,归西去了。

隆科多连忙将诏书上的十字改为于字,然后,走出内寝宫,向各皇子宣读遗诏:“先皇遗诏在此,四阿哥奉诏继位,有先帝佛珠为证。”

至此,四皇子胤祯便做了皇帝,号为雍正。

晏子智救烛邹

春秋时期,齐景公有许多鸟,派一名叫烛邹的人管鸟。

有一天,齐景公发现几只珍奇的鸟儿丢失了,他大发雷霆,要把烛邹推出斩首。

晏子知道了,他说:“慢着,烛邹有三大罪状,让我……给他指出来,叫他死而无怨。”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说:“烛邹,你有三大罪状,知道吗?”

烛邹说:“不知道。”

晏子说:“我们的国君爱鸟,你却让那几只珍贵的鸟儿飞了,这是第一条罪状;我们的国君是仁慈的,你却说我们的国君因为禽鸟的事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我们的国君美名遍布天下,这事一传扬出去,诸侯各国都会指责我们国君重鸟轻人,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

说完,他转身对景公说:“宣布完了,杀吧!”

景公却涨红了脸,说:“算了,放掉他,我已经听懂了你的指教了。”

骂的是烛邹,受到指教的却是景公。

烛邹挨了骂,却换回了一条命,好不险哉!

巧劝齐宣王

战国时,齐国大臣春居,以此法巧劝齐宣王。

齐宣王修建大宫室,修了3年还未完工,规模很大,光堂上的门就设计300座,臣子们无人敢劝阻齐王。

臣子春居向宣王说:“楚王抛弃了先王的礼乐,音乐因此变得轻浮了,请问楚国算是有贤明的君主吗?”宣王说:“没有。”春居说:“所谓的贤臣数以千计,都没有人敢劝谏,请问楚国算有贤臣吗?”宣王说:“没有贤臣。”春居说:“如今您修建大宫室,宫室之大超过100亩,堂上设置300座门。凭着齐国这样的大国,修建了3年仍不能够建成。臣子们没有敢劝阻的,请问您算是有贤臣吗?”宣王说:“没有贤臣。”春居说:“我请您允许我离开吧!”说完就快步走出去。宣王说:“春子!春子!回来!为什么这么晚才劝阻我呢?”

齐宣王赶紧召来记事的官员说:“写上!我少贤德,热衷于修建大宫殿。春居阻止了我。”宣王终于接受了春居的劝谏。

一只螃蟹

你见过齐白石画的画吗?齐白石活了90多岁,是我国最着名的一个国画大师。他画的小鸡、蝌蚪、螃蟹和虾,活灵活现,就跟真的一样,特别逗人喜爱。

可是,有一次,有个人看到齐白石的画,却差一点儿气破了肚皮。

那是抗日战争胜利不久,上海举办了一个“白石画展”,供大家观赏,庆祝胜利。住在北京的80多岁的齐白石,坐火车到上海观看。

事情也真凑巧。到上海的第二天,正赶上国民党在上海的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他听说齐白石到了上海,就特意邀请齐白石去参加他的生日宴会。

宣铁吾是一个一贯残害共产党、欺侮老百姓的坏蛋,齐白石打心眼里憎恶和鄙视他,当场拒绝了。

可是,宣铁吾三番五次派人来请。齐白石想:“让我赴宴,无非是想叫我去画几笔画,抬抬他的身价,那我就去抬一抬吧。”

果然不出齐白石所料。宴会上,宣铁吾装出很恭敬的样子,请齐白石赏脸,画张画,留作纪念。

在场的好多人熟悉齐白石,知道他最蔑视像宣铁吾这种横行霸道的人,怕他当面把宣铁吾顶回去,惹出事来,都暗暗替他捏着一把汗。

没想到,齐白石神态自若,微笑着点点头,答应了。

宣铁吾忙叫人把早就准备好的笔墨纸张拿出来。

齐白石轻轻捋着胡子,沉思片刻,然后提笔作画。寥寥几笔,洁白的宣纸上便出现了一只螃蟹,张牙舞爪,简直比活的还神气。

在场的人赞不绝口。宣铁吾满意地笑眯了眼。

就在这时,齐白石又在螃蟹旁边疾书了九个字,字分两行:上行是“横行到几时”,下行是“铁吾将军”。写完,冷峻地一笑,转身走了。

再看宣铁吾,脸红一阵,白一阵,脸上的横肉都快胀裂了,老半天没喘上气来,差点儿气破了肚皮。

判自己死刑

在江户,人人都确信大岗是个仁慈正直、秉公办案的法官,无论在大街小巷、茶楼商店,也无论穷人或富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他。所以,当人们听到大岗对仅仅因为失手打碎一个花瓶的小姑娘要判处死刑的时候,无不惊讶。

一个风和日丽的艳阳天,幕府将军,这位古老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兴致勃勃地登山漫游,观赏秋日的景色。他对枫树的红叶尤为欣赏。

有棵小树在这深秋的季节,枝繁叶茂,使将军心旷神怡,他命人折下一枝带回城堡。一个小女仆拿着将军最喜爱的花瓶来插树枝,不料,一不小心,花瓶掉到地上打碎了。

这位统治者立即勃然大怒。小花瓶是他祖父的传家宝。而他的祖父是着名的德川家康,一位伟大的军事统帅。幕府将军非常崇敬他的祖父,早就下过命令,不论是谁,若是损坏了他祖父用过的东西,一律处死。

将军派人叫大岗来,命令老法官判处小女仆的死刑。老法官一时不知所措,惊呆了。这个小女孩不过是一时失手打碎了花瓶,怎么该判死刑呢?再说。他还是大岗法官一个老朋友的小女儿,小时候常和自己的孙子雄一起听他讲故事,是个很乖巧的好孩子,可是怎么救她呢?

“我最尊敬的将军阁下,”大岗试探着提出异议,“她仅仅是个小女孩,我想……”

“你不要为她找任何借口!”幕府将军暴跳如雷,“老百姓一定会高兴地认为有你出来讲情,就能免此贱女一死。他们都知道,你能想办法来曲解法律,保护他们,可这次绝不能!”

大岗清醒地意识到,硬坚持自己的主张是无用的,于是便在盛怒的统治者面前深鞠一躬:“我要斗胆地为她最后说一句,她是十足的笨蛋!”

“完全是,百分之百!”

“她应当受到惩罚!”

幕府将军盯了大岗一眼,心想要大岗这样有头脑的人,事事俯首贴耳可不那么容易。

这时候,在屏风后面,一个女佣人听了他们这段对话,便跑去告诉了其他佣人,说大岗同意把那个小女孩处死。这一不幸的消息在江户城立即传开了。几分钟之内,成千上万的人都知道,大岗也无法挽救小女孩的性命啦!

在城堡里,大岗继续对幕府将军说:“这个女孩是那样地愚蠢,大概她还不知道为什么她要被处死。”

“够了,大岗!”幕府将军余怒未息,“你又在兜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