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南的宽大方阵,对于只有2万人的西野来说,看起来确实成了一块难以啃动的硬骨头。在敌兵力集中,不利于我分割围歼的情况下,彭德怀审时度势,很快找到了破敌之策:组织小部队在敌兵团前后左右不断袭扰,长时间疲惫消耗敌人。我主力则选择有利于机动的地形隐蔽,耐心等待敌人弱点暴露和分散再行聚歼。彭德怀形象地说,你大部队滚筒式一跃再跃,我就让你在滚动中推磨转圈,把你当小毛驴一样赶着走。
3月26日,彭德怀向中央军委报告":胡宗南目前寻找我军主力决战"。"我们拟顺应敌人企图,诱敌向东。以新四旅之两个营,宽正面位置于青化砭及其东南,节节向延川方面抗击"。
4月初,毛泽东给彭德怀、习仲勋(西野副政委)来电提出:我军歼击敌军必须采取正面及两翼三面埋伏之部署方能有效,青化砭打三十一旅即是三面埋伏之结果。"彭德怀认真考虑了电文的意见,认为有必要就敌人改变战法后敌我态势特点及我之对策进一步向中央作出报告,他与习仲勋等商量后,在4月2日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写道:"敌自青化砭战斗后,异常谨慎。不走大道平川,专走小路爬高山;不就房屋设营,多露宿营;不单独一路前进,数路并列间隔很小。以致三面伏击已不可能,任何单面击敌均变成正面攻击。敌人此种小米碾子的战法,减少我各个歼敌的机会,必须耐心长期疲困它、消耗它,迫其分散,寻找弱点。目前敌军甚疲劳,掉队、落伍、逃亡日渐增加。为对付敌人此种强大集团战法,拟分散三四个营兵力,以一连两连为一股(现群众游击战未开始),派得力指挥员,在敌人前后左右四面袭扰,断敌交通,将敌疲困,使敌不能不分散部分力量守备交通,以达成打击分散之敌与打援敌之机会。此法试行,妥否盼示。
毛泽东对彭德怀的意见深为赞许,即复电:敌10个旅密集不好打,你们避免作战很对。数日内仍以隐蔽待机为宜。胡宗南的大兵团在彭德怀所派"导游"的牵引下,在延长、延川、清涧、瓦窑堡一带兜了一个大圈,在千山万壑之间转了十几天",武装游行"400余里,也未找到西野的主力,其部队在无数山梁之间爬上爬下,睡野地,啃干粮,还经常遭我小股部队袭击,被拖得疲惫不堪,给养严重困难,士气沮丧。第一师师长罗列在给胡宗南的电报中报告了所处的困境:"竟日行军,每于拂晓出发,黄昏入暮始克到达。夜则露营,构工戒备,毫无休息。是以人则疲劳,马则困顿,伤落倒毙者日渐增多,战力消耗极剧。人马时致枵腹。故不特军纪日坏,且士气亦远非昔比。"此时,陈赓部在晋南展开强大攻势,胡宗南不敢再北进转圈,便以第七十六师守备延川、清涧,以一三五旅留守瓦窑堡,主力于4月5日南下蟠龙、青化砭集结补充。彭德怀趁敌南撤之机,于4月6日在永平地区对刘戡的第二十九军打了一次小伏击,歼敌600多人后撤出战斗。这时胡宗南判断西野主力已转移到牡丹川、李家川(子长县)地区,遂集中8个旅,分别由蟠龙、青化砭向西北方向移动,并调一三五旅南下策应。
彭德怀经过对敌军调动情况的综合分析,判断敌一三五旅可能南下向其第二十九军靠拢。决定抓住这一战机,来一个"虎口夺食",在其同第二十九军汇合前予以歼灭。他分析一三五旅沿路程短、离主力近的瓦窑堡、蟠龙大道行动的可能性比较大。当敌主力前进态势显示敌一三五旅行动完全符合这一判断时,彭德怀当即决定,将南面进攻之敌主力吸引到蟠龙西北,把一三五旅歼灭于瓦窑堡以南。为了不暴露意图,他命令伏击部队让出一三五旅可能经过的高地,务必诱其就范。
佯装野战兵团主力的第一纵队,在"每天只让敌前进5至10公里"的命令下,采取运动防御,积极顽强抗击,以2个旅的兵力拖住了董钊和刘戡8个旅的主力。胡宗南根据我抗击部队的坚强阵势,断定西野主力在蟠龙以西地区,命令整编第一军和二十九军猛进,同时命令一三五旅火速南下,以便围歼野战兵团主力。
4月14日上午,奉命迅速南下的敌一三五旅进入彭德怀设定的伏击圈,西北野战兵团以4个旅对1个旅的绝对优势兵力,向其发起围攻。一三五旅成为笼中之鸟,急电胡宗南速派援兵解围。可董钊、刘戡8个主力旅在一纵的顽强阻击下,进展缓慢,至下午4时,一三五旅4700余人被全歼,董、刘距此尚有50多里。
4月15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习仲勋,将彭德怀的这种战术形象地称之为"蘑菇战术"。指出:我之方针是继续过去的办法",将敌人磨得精疲力尽,然后消灭之"。强调此种办法是最后战胜敌人的必经之路。彭德怀作为"蘑菇战术"的实际"发明者"和实践者,认为运用此谋有三个要点:(一)诱扰结合,让"磨盘"转起来对于强敌,我之无力与之硬抗时,先退一步,待机破敌,这是积极防御思想所要求的。对于这一点,稍有军事头脑的指挥员都是可以做到的。但要把"待机"变成创造战机,则非高明的军事指挥员不能办到。彭德怀认为,在我一时难以找到其弱点时,要通过"磨"来为"打"创造条件。而要"磨"出战机,则首先是想法使敌人像"毛驴拉磨"一样不停地转起来。对此,彭德怀采取了两个招法:一是用"诱"的办法牵着敌人走,即抓住敌人急于找我主力决战的心理,令部分兵力装成主力,与敌若即若离,领着敌人在塬峁沟壑之间大游行,拖得敌人精疲力竭。二是用"扰"的办法不让敌人有片刻的安宁,即以连为单位各带电台,分布于敌主力周围,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的办法,与敌纠缠,磨得敌人坐立不安,锐气顿消。敌人由于战线拉长,补给困难,兵力损耗,不得不抽出一部分兵力驻守要点。这样一来,其弱点就必然暴露出来。
(二)善于发现并及时把握战机"磨"的目的在于创造战机。而这种战机往往稍纵即逝,特别是在敌人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一条真正的变色龙"。说变色龙,是指它纷繁复杂,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指挥员必须以极其机敏的眼光审视战争进程中的每一个新的情况和变化,及时捕捉住敌人暂短的失误而加以利用。就在西野与敌人"推磨"的过程中,4月11日中央军委收到了西安地下党组织的情报:清涧敌第二十四旅1个团于本日调赴瓦窑堡,该团到后,一三五旅可能调动。中央即将这个情报电告彭德怀。这个动向引起了彭德怀的高度重视,根据野战兵团司令部侦察报告董钊、刘戡2个整编军的主力,正由蟠龙、青化砭向西北方向移动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敌一三五旅可能南下向其整编二十九军靠拢,感到这正是歼敌的良好战机。于是,果断作出集中野战兵团主力歼灭敌一三五旅的决策。并结合地形对敌之可能行动进行了分析,认为敌一三五旅南下有三种可能,一是沿瓦(窑堡)蟠(龙)大道向南,与其主力会合;二是向西南,经安定窜安塞;三是向东南,经永平或清涧南下。但从敌人企图和地形看,以第一种可能性最大,遂决心阻南打北。乘敌一三五旅南下之机,在运动中歼灭之。
(三)抓住将胜机转变为胜利的关键环节在战场上,战机只表现为一个方向性,当战争或战役指导者朝着这个方向走向自己的目标时,常常会发现前进的道路上还是障碍重重,要把胜利的可能转变为现实,就必须从中找到破除障碍的关键环节,开辟出通向胜利目标的途径。在此次战役中,当彭德怀定下抓住战机歼灭敌一三五旅的决心之后,在兵团司令部驻地四野湾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分析敌人行动企图,研究歼敌方案。讨论中,大家普遍担心我军兵力有限,将要两面作战,弄不好会遭到敌人夹击。彭德怀听完大家的意见后指出,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只要部署得当,就可以避免这种局面,并认为歼灭该敌的关键有两点:一是阻住敌人主力,不使其与一三五旅会合;二是速战速决。如不把敌军主力8个旅阻住或调开,不仅难以歼灭一三五旅,我军确将腹背受敌;如歼敌一三五旅用时太长,会增加阻击部队的困难,亦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据此决心以第一纵2个旅将敌主力吸引于西,集中4个旅歼敌一三五旅于东。为确保将敌主力阻住,彭德怀还亲临独立第一旅指挥阻击作战。在一纵的顽强阻击下,敌主力8个旅虽离一三五旅只有数十里(最近的只有数里)之隔,但也无法靠拢。彭德怀在指挥阻击敌军主力的同时,为速战速决歼灭敌一三五旅,决定首先集中3个旅歼灭该旅1个团,然后转用兵力,集中4个旅向一三五旅旅部和另一个团发起攻击,从而大大加速了歼敌的进程。此役,彭德怀针对敌众我寡的实际和敌人行动态势,紧紧抓住阻敌援兵和速战速决两个关键环节,从而确保了全歼敌一三五旅。
三、顺详敌意,将计就计"顺详敌意"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详"通佯,意思是假装顺从敌人的意向,因势利导,欲擒故纵,把敌人的行动引向极端,然后乘机而战胜之。彭德怀深谙此法,他强调在作战中要善于从敌人的思路中寻求为我所用的途径,善于顺水推舟,将计就计,让敌人在自以为得计的情况下,上当受骗,就我所范。他在指挥西野于羊马河歼敌一三五旅之后不久,又克敌之重要补给重镇蟠龙,可称得上是顺详敌意、将计就计之佳作。
1947年4月下旬,国民党空军侦察,发现绥德、米脂以东黄河各渡口集中了一批船只,解放军多路小部队向绥德方向前进。因此敌统帅部断定"共军主力向绥德附近集结,准备东渡黄河"。命令胡宗南部迅速沿咸榆公路北进,又命令榆林的邓宝珊部二十二军南下米脂、葭(佳)县策应。企图南北夹攻,围歼西北野战兵团,或逼西北野战兵团东渡黄河。胡宗南依计而行,除留1个旅部带1个团、1个保安总队留守蟠龙外,命刘戡、董钊率9个旅于4月26日从蟠龙、永平北进。
董、刘主力开始出动之后,彭德怀判断敌人的企图认为,敌算定此举定能逼我与其决战或东渡黄河,自以为得计,但它的补给基地蟠龙却成了孤立之点,我可将计就计,攻歼蟠龙之敌。
蟠龙镇位于延安的东北,是胡宗南部集散地,同时又是战区枢纽和前方补给基地,储备着大量的军用物资。胡军每次出动之后,都要到此补给粮弹。守敌一六七旅是蒋介石嫡系整编第一师的主力旅,装备精良。且蟠龙四面环山,只有三条隘路东达永平、清涧,南下延长,北通瓦窑堡、绥德。地势险峻,并修了坚固的工事,易守难攻。在胡宗南看来,西北野战兵团重武器少,火力弱,还不具备攻打蟠龙的能力。而彭德怀对敌我双方情况作了全面分析后认为,只要敌人主力远离蟠龙,能至少有4天的攻击时间,就可以啃下这块"硬骨头"。
为此,彭德怀顺详敌意,投其所好,以三五九旅一部,并从其他各旅各抽出1个排,扮演主力向北撤退。胡宗南的几十里方阵,果真紧紧咬住了彭德怀为它准备的"主力部队",向北疾进,岂不知正中了彭德怀的声东击西之计。
4月27日19时,彭德怀致电中央军委:"(一)董、刘两军二十七日十五时进抵瓦市,有犯绥德模样。蟠龙留一六七旅守备,似有粮弹未发完。
(二)我野战军本日隐蔽于瓦市东南及西南,拟待敌进逼绥德时,围歼蟠龙之敌。妥否望即复。"毛泽东当即复电":时,然后再打。"计划甚好,让敌北进绥德或东进清涧4月29日,彭德怀发出了围攻蟠龙的作战部署:一纵、独四旅、新四旅攻歼蟠龙守敌,三五九旅一部和教导旅分别阻击南北可能增援之敌。30日,野战兵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蟠龙镇。5月2日晚进攻蟠龙的战斗打响,激战至4日,蟠龙攻坚战胜利结束,全歼敌一六七旅6700余人,活捉旅长李昆岗。缴获军服4万套,面粉1万余袋。
在蟠龙战役打响之后,胡宗南极为震惊,急电主力从绥德日夜兼程回援蟠龙,当5月9日疲惫不堪的援军赶到蟠龙时,镇上已空无一人。
从上述战例中可以看出",妙,精要在于:顺详敌意、将计就计"运用之(一)悉心研究敌人作战心理,窥破敌人的行动企图了解敌人的意愿,识破敌人的计谋,这是顺详敌意、将计就计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必须研究敌人的心态,从他的一举一动中,看出他的用意在哪里,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蒋介石给胡宗南下的命令,彭德怀并不知道,但他却从胡宗南放弃原抽兵援晋的计划,集中9个旅的兵力从蟠、永坪出发北进的行动中,准确地判断胡宗南认定我军主力已退向绥德方向,企图与榆林守敌南北夹击我军于绥德、米脂地区或逼我过黄河以东。正是由于彭德怀识破了敌人这一企图,才决心将计就计,调虎离山,趁敌主力劳师远涉、回援不及之际攻取蟠龙。如果没有这个正确的判断,也就不可能有下文。由此可见,军事指挥员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敌人的真实意图往往被许多表面现象所掩盖,没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辨能力,是很难看透的。
(二)因势利导,不露声色顺详敌意、将计就计,贵在一个"顺"字,妙在一个"就"字。但也难在这两字上。说它贵与妙,是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它难,是因为既要采取针锋相对的反措施,又必须顺着敌人的思路去表现自己,一定要装出正中敌人下怀的样子,决不能露出半点破绽。为了达到调离敌人主力远离蟠龙的目的,彭德怀投胡宗南所好,一方面,以一部兵力装成主力,采取节节抵抗,使其与胡宗南关于"共军主力正向绥德方向败退"的判断完全吻合,另一方面,以一部兵力在绥德以东制造东渡黄河的假象,虚张声势,从而更加深了敌人的错误判断。而我军之主力却在蟠龙附近的永坪东北地区待机,不露半点行踪。因此当彭德怀指挥其主力开始向蟠龙运动,蟠龙之敌将其有"受到共军主力包围迹象"的情况报告胡宗南时,胡仍认为"共军主力已被"咬住"",蟠龙方向可能是"共军游击队的袭扰",直到彭德怀指挥我军对蟠龙发起攻击之时,胡宗南才如梦初醒,惊呼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