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名帅名将兵法——彭德怀兵法
30109900000021

第21章 "顺施诱惑而纵其错"(3)

(三)随机应变,立于不败这一谋略手段作为一个过程,是由许多环节和因素构成的。由于它和一般的作战行动相比,更具隐蔽性,要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而客观上,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意外的事情随时都可能发生。因此,指挥员和部队只有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才能保证作战意图的实现。按原定计划,我军应于5月1日发起攻击,但因雨天行动不便,不得不推迟时间。为了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攻取蟠龙,彭德怀命令执行诱敌任务的第三五九旅,于5月2日将敌诱至绥德地区,配合主力作战。以更大的空间来保证攻击所必须的时间。从而保证了作战的顺利进行。5月2日黄昏天气转晴,彭德怀命令部队发起攻击,各攻击部队先后攻占了敌外围阵地,但在继续向敌主阵地攻击时,由于我炮火弱,加之我部队缺乏攻坚作战的经验,攻击受阻,部队伤亡较大。鉴于这种情况,彭德怀当机立断,命令各部队暂停止攻击,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做好攻坚准备。3日15时,指挥部队再次发起攻击,一举突破敌阵地。试想,在此种情况下,如果一味硬攻,很可能招致更大伤亡而不克,如果放弃,那就会前功尽弃。在9个旅的援敌向此逼近时,没有非凡的应变能力,是不可能做出先停下来总结经验准备好再攻的决策的。

四、有意暴露,诱"鱼"上钩在两军对垒中,双方都在尽力获得对方的作战企图和兵力部署等情报,以确定自己的作战方针和行动计划。可以说,敌情判断准确,即是成功的一半,而情报判断的失误则没有不失败的。因此,尽力隐蔽自己的实力及行动而不为敌察,同时以假象使敌产生错误的判断,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是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前提。然而,经过精心谋划的"暴露",往往是达到隐蔽自己而引敌上钩的最佳途径之一。

彭德怀指出":有时故意采用许多方法,在敌人面前暴露我们的兵力、驻地或企图,但又要适时地隐蔽起来,这样,就可以使敌神经错乱,而造成我主动消灭敌人的条件与机会。"特别是在敌人急于获得我之行踪的情况下,这种有意暴露所产生的错误信息,更容易使敌人如获至宝,深信不疑。作为陕北战局转折点的沙家店战役,就充分体现了彭德怀有意暴露引敌上钩的艺术。

1947年8月,为了调动胡宗南主力北过无定河,为陈、谢部渡黄河创造有利条件,彭德怀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组织围攻榆林战役,相机打援。由于敌三十六师走长城外沙漠而绕过西北野战军的打援部队,在敌进抵横山以北地区以后,为争取主动,彭德怀决定撤围榆林。有的指挥员要求再攻一次,彭德怀斩钉截铁地说":说不打就不打,再有一个钟头能打下来也不打了。我们要放长线钓大鱼。把敌人来回拖,找准机会再钓他上来。"其后不久,彭德怀果真钓上了三十六师这条大鱼。他所采用的谋略手段就是"有意暴露"。

从榆林撤围之后,彭德怀将主力集结在榆林东南、米脂西北地区。并根据胡宗南逼西北野战军东渡黄河的企图,将中央西北局和各后方机关从葭(佳)县移至黄河以东,而且指示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抽出部分电台过往河东频繁活动,同时以一部兵力掩护,显示大军将要过河的样子。

彭德怀故意暴露给胡宗南所提供的"情报"果然生效。胡军的情报部门根据其电台测向及实地侦察,向胡宗南报告"共军正在仓皇逃窜",并说共军到了佳县已弹尽粮绝,把重武器都埋了。胡宗南因此断定西北野战军主力将渡河东去,严令各军"迅速追击,勿失千载良机"。令刘戡的5个旅向佳县急速前进,于8月16日进到绥德义合镇地区;又令钟松率整编三十六师由榆林南下,与北进主力会合。其意图是"迫敌于两河(黄河、无定河)之间决战",将西北野战军围歼于该地区。

此时钟松的三十六师刚到榆林不到一天,经过沙漠长途行军,人马均已极度疲乏。但自恃解榆林之围有功的钟松看来,这是再建奇功的良机。因此马不停蹄,率两个旅经归德堡南下。对彭德怀来说,这正是吃掉敌三十六师的良机。他分析认为,这个师是胡军的主力,但经过长途行军,严重减员,已是疲惫之师。且钟松刚愎自用,利令智昏,为再立战功,已远离主力孤军冒进。根据其前进的态势,彭德怀断定其主力必经沙家店东进,决心在其与刘戡靠拢之前歼灭它。命第三纵队(并指挥绥德军分区两个团)以部分兵力吸引钟松的前梯队,以主力抗击刘戡部,阻止该敌与三十六师会合。集中一、二两个纵队和教导旅、新四旅歼灭三十六师。19日戌(19~21)时,彭德怀报告中央军委":拟明号(天)拂晓包围沙家店附近敌之两侧而歼灭之,得手后逐次向东北各个歼击之。"20日3时,毛泽东亲拟中央军委复电":完全同意你对三十六师的作战计划。"22日拂晓,西北野战军对敌整编三十六师发起攻击,激战至黄昏,全歼敌三十六师师部及两个旅共6000余人,俘旅长刘子奇,钟松和一六五旅旅长李日基化装逃脱。

沙家店战役是扭转西北战局的关键一仗,我在西北战场由被动转入主动,西北野战军开始转入内线反攻,敌人则开始走下坡路。整个陕北的军事形势为之改观。8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亲临西北野战军旅以上干部会议祝贺胜利。毛泽东在会上说,沙家店这一仗确实打得好,对西北战局有决定意义,最困难的时候过去了。

(一)运用多种"暴露"方式以产生综合效应故意暴露,在一般情况下,是一种隐真示假,所暴露的我情往往是诱使敌人上当的假象。乘隙取利,捕捉战机,是每个指挥员共有的主观愿望。故意暴露,示以有利战机而诱其就范,正是利用了这一常理。然而任何一个军事指挥员特别是高级将领决不会轻易相信对方"暴露"行踪的真实性,都在时刻提防步入对手的圈套。只有当他们综合各种因素,反复权衡利弊,断定确实捕捉到了有利战机之后,才能定下决心,为之一搏。那么,如何才能使隐真示假的"暴露"让敌人信以为真呢?彭德怀认为,其要诀在于方式的多样性和巧妙性,以及产生的综合效应。特别是这种暴露应该是通过敌人最为可靠的情报手段获得的,而且为其他各条渠道的迹象所证实。在沙家店战役中,彭德怀为使敌人相信西北野战军主力准备渡江,不但以部分兵力摆出掩护大部队渡江的架式,而且真的将中共北方局和各后方机关转移到黄河以东,不仅如此,还让晋绥联防司令部的电台到黄河以东频繁联络。因此,敌人无论是空中、地面侦察,还是电台测向分析,都得出西北野战军主力将渡河东去的结论,这对于苦于找不到西北野战军主力的胡宗南来说,确实没有理由再去怀疑它的真实性。

(二)选用适合敌将口味的"诱铒",使其见饵忘钩故意暴露,是一种示利诱敌之策。军事对抗的双方无不是为利而战,趋利避害。然而战场上利害相杂,稍有头脑的军事指挥员都会懂得这个道理,敌人的指挥官也是如此。所以对战场上"利"与"害"的判断都不是轻易做出的,而权衡各方面情况后的结论。由于每个指挥员的经历、个性、认识能力、思维方式的不同,对同样的情况,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研究了解敌人将领的特点,使"故意暴露"的"诱饵"对其口味",鱼"才能上钩。在沙家店战役中,彭德怀之所以钓上了胡宗南三大主力之一整编三十六师这条"大鱼",是因为对其师长钟松的"口味"有了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在西北战场上,彭德怀连续打了几个歼灭仗,胡宗南手下的多数将领已经没有"勇气"再去吃"故意暴露"的"诱饵"了,但彭德怀认为钟松例外。一是他对自己这支"主力"的战斗力估计过高,自认为彭德怀"可以吃掉别的军队,就是吃不掉三十六师";二是他解榆林之围有功,受到蒋介石、胡宗南的奖赏,有些忘乎所以;三是其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因此见到有歼灭西野的"千载良机"肯定会争先抢功。果然不出彭德怀的分析,钟松扬言要"一战解决西北问题",孤军冒进,结果全军覆灭。

(三)反常用兵,化险为胜沙家店战役后,毛泽东称赞道":侧水侧敌本来是兵家所忌,而我们的彭老总指挥西北野战军英勇奋战,在短短一天时间里,取得了空前胜利。"因为这一仗的作战地点不但离两支劲敌会合的地点只有几十里,而地理环境十分险恶:北面是浩瀚的沙漠,东面是滚滚的黄河,西南是无定河和敌军,侧水侧敌,回旋余地很小,处境十分危险。但彭德怀认为在特定的条件下,反常用兵,不但能化险为夷,还能化险为胜。因为越是险,就越是出乎敌人的意料之外,常常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确是这样,即便是在8月18日敌三十六师与野战军主力开始交锋,因天下大雨而退至沙家店地区之后,钟松虽发现野战军的主力并未渡河,而在他的主力附近之后,仍未判断出野战军的意图,而彭德怀从敌两支军队的态势分析得出结论:敌军并没有摸清我军意图,因此仍决心按原计划先行歼灭敌三十六师,二天后(8月20日)向钟松的三十六师猛攻,将其全歼。

五、攻其必救,张机设井在进攻作战中,阵地攻坚比运动中歼敌需要有更强的兵力特别是火力优势。因此,变攻坚战为运动战,将战场摆在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地形上,就有可能把难啃的骨头变成好吃的肥肉。"攻其必救,张机设井"正是实现这一作战企图的谋略手段。在孙子兵法中论述了"攻其必救"的谋略思想,特别是在孙膑活用这一谋略原则,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成功战例之后,这种避实就虚、敌进我进的"攻其必救"谋略,成了历代战略家转换战场局势的常用到之策。

我军在革命战争中,将"攻其必救"谋略思想创造性地用到运动战中,创造了"围点打援"、"攻城打援"等新战法。宜川战役,就是彭德怀运用攻其必救,张机设井谋略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