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理也饶人——吃亏忍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人类是欲望的奴隶,不管多么贫贱的人,也或多或少有与其相符的欲望,无论拥有多大的权力,也不会使欲望断绝。
人们的某个欲望一旦获得满足,必定会…现更高的欲望。欲望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一味地追求贪欲而迷忘本性,往往会使人沉湎物欲、权势之欲,一去而不知返。在官场中降低欲望的一个办法,就是尽可能地节制欲望、《庄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生动形象地讲述了追迷欲望所遭遇的后果。
曾经有一次,庄子在茂密的树林之中打猎,忽然看见一只形状奇异的鹊鸟从南方飞来,碰过庄子的额头飞过去,停在树林里。庄子十分纳闷,不解其意:“这是什么鸟?有这么大的翅膀,可是却不高飞;有这么大的眼睛,却连人都看不见。”因此,他就悄悄地跟随着那只鹊鸟进入了树林。仔细一看,才发现鹊鸟在树阴里对准了一只螳螂,而这只螳螂正举起臂膀准备捕捉一只在树枝头上鸣叫的蝉。螳螂与鹊鸟都是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却没有察觉自身面临的危险。庄子见了这种情形,不禁叹道:“唉!凡是互相有利的事物,必然互相拖累;有心谋害他物,就招到别物来谋害自己。”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寓言告诫人们:欲望不可过大,当你的欲望对准了某个事物的时候,一定要审时度势。你若贪求官场上的名利,就必然要担心官场的倾轧;若是贪图钱财,也要担心别人觊觎你所拥有的财产。因此,只有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更快乐地生活。
春秋末期,晋国有一个当权的贵族叫智伯。此人虽名为智伯,其实一点也不聪明,反之,却是个蛮不讲理、不节制贪欲的人。自己本来有很大的一块封地,但还嫌不够。
一次,智伯居然无缘无故地向魏宣子索取土地。魏宣子也是晋国的一个贵族,他非常讨厌智伯这种无理的行为,不愿给他土地。可他的一个很有心计的臣下任章却对宣子说:“您还不如把土地给智伯。”
宣子不解任章的意思,便问:“那么,你认为我凭什么要白白地送土地给他呢?”
任章解释说:“他无理索取土地,一定会引起邻国的恐惧,所以邻国也会因此而讨厌他;智伯如此利欲熏心,一定会不知满足,到处伸手,这样就会引起整个天下的担忧。假若您给了他土地,他便会顺势更加骄横起来,误以为别国都很怕他,也就会轻视他的对手,而更加肆无忌惮地骚扰别国。因此,他的邻国也就会因为害怕智伯、厌恶智伯而联合起来一起对付他,那他就不可能这样长久下去了。”
见宣子点头称是,似有所悟,任章顿了一下,继续道:“《周书》上曾说‘将要打败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点帮助;将要夺取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点甜头’,正是说的这个道理。因此,您不如先暂时给他一点土地,让他更骄横起来。再者,假若您现在不把土地给他,他就会把您当做他的靶子,先向您发动进攻。所以您还不如让天下所有的人都与他为敌,使他成为众矢之的,以保全您自己。”
魏宣子听了,高兴不已,立即改变了主意,答应割让一大块土地给智伯。
在尝到了不战而胜、不劳而获的甜头之后,智伯又伸手向赵国要土地。赵国不答应,于是他派兵攻打赵国,围困了晋阳。此时,韩魏联合,趁势从外面攻打进去,赵国在里面接应,这样里应外合,打败了智伯,这个结果正是在任章的意料之中。
可见,不节制贪欲,给自己带来的后果是极其可怕的。若是官场上贪欲过重,则很有可能被他人利用这一弱点而被击败。所以,忍贪、节欲是一种明智的表现。
秦二世统治之时,赵高审讯李斯,严加拷打.李斯不能忍受,屈打成招。李斯之所以不想自杀,是认为自己能为自己辩护,觉得自己辅佐秦始皇功劳很大,确实没有反心,希望自己能上书秦二世而得到赦免。
李斯在监狱中写了辩诉书,书送上去以后,赵高让人撕掉,不呈送给秦二世。赵高还说:“囚徒怎么有资格上书皇帝呢?”同时,赵高还把自己的门客分成十几批,扮成御史、谒者、侍中去监狱中反复审讯李斯。如果李斯照实说了,就让人毒打他。后来,秦二世派人到狱中见李斯,验证他的供词,李斯以为仍像以前一样,说实话则会挨打,所以不敢改口供,表示服罪。当判决书呈送给秦二世之时,秦二世高兴地说:“要不是赵先生,我几乎被李斯给骗了。”
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按五刑被治罪,决定在咸阳腰斩示众。李斯被押赴刑场的时候,和他的第二个儿子李由都被绑着,李斯回头对其子李由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犬去上蔡东门打兔子的机会不会再有了。”
李斯的失败正是在于他过于贪恋权势,不知道节制自己的权势之欲,不愿退出权力斗争,最终也不可能“牵着黄犬去上蔡东门打兔子”。
西汉人张良,字子孺,号子房,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少年时在下邳游荡,在桥上遇见了黄石公,张良给他捡了几次鞋子,因而黄石公把《太公兵法》传给了张良。后来投归汉高祖,天下平定,高祖封他为留侯。张良却说:“凭口舌就成了皇帝军师,又被封为万户侯,这是平民的极点,我张良已经满足了。希望现在能弃官不做,跟赤松子道人云游去。”
西汉人霍去病,武帝时做骠骑将军。抗击匈奴立下战功。他的弟弟霍光做了大司马、大将军,接受武帝遗书辅佐太子。遗诏上说:“只有霍光忠厚可任大事。”指使黄门画周公把辅助成王、朝见诸侯的图像赏赐给他。
辅助汉昭帝执政14年,昭帝死后,霍光迎昌邑王刘贺入朝即位。刘贺无节制地淫乱,霍光请奏废除他,再迎立武帝的曾孙病已即位,立为孝寅帝,所有政事都归霍光管理。霍光受封17000户人家,前前后后受赐赏的黄金7000斤,金钺60万,杂缯3万匹,甲等宅区1片。待霍光死后,孝宣帝开始亲自执政。以后霍光的夫人与她的儿子霍云、霍山、霍禹等人谋反,计划废除孝宣帝,事情被发现了,霍云、霍山自杀.霍禹被腰斩。她的兄弟、女儿无一幸免于难,宗族遭株连坐牢、被杀的人有几千家。
霍光辅助汉室,可谓尽忠尽职,但最后仍没能保住自己的宗族,主要是因为他及其家人掌管权力过久而不加节制其欲望的缘故。
后魏人李崇,字继长,顿丘人。孝文帝时,开始先做荆州刺史,后来改做了安东将军。宣武帝时,授封为万户郡公。后来孝明帝又封他为陈侯。李崇做官,和气温厚,善于决断,但是生性贪婪,接受贿赂,还做买卖聚集钱财。当时孝明帝太后视察左藏库,叫随从人员尽力背布匹,能背多少就赏赐多少。李崇背得最多,摔倒了,为此伤了腰。
李崇最终伤了腰,正是他不加节制自己的贪欲而导致的。贪欲过甚,什么事都很难办好,受贪欲的影响,总是奢望自己能多占多得,只见眼前的利益,既有损人格,也失掉了长远的利益。
孰轻孰重
一个有头脑的政治家应该能够权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之间的轻重,不能因贪图个人利益而损害大局。
战国赵孝成王六年,只会纸上谈兵的赵军统帅赵括率领的40万大军,在长平被秦将白起率领的秦军全部消灭。赵国因此元气大伤,秦军乘胜进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的相国平原君赵胜赶忙到楚国去求救,在他的门客毛遂的帮助之下,楚考烈王熊完与平原君歃血为盟,派春申君黄歇率8万楚军,驰援赵国。此时,平原君的内弟、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也谎称魏王的命令,夺了魏国援赵军队的指挥权,兼程赶往邯郸救援赵国。回到赵国后,平原君发现因为秦军的长期围困和猛烈的攻击,首都邯郸的形势危急万分,很难坚守到楚魏两围援军到达之时。城内人心不稳,有些人甚至还准备投降秦国。平原君焦急万分,可一时之间又没有什么好办法可用。
正在这时,邯郸一位管理邮信站的小官吏的儿子李谈求见平原君。他问平原君:“赵国已危在旦夕,难道相国您不担心吗?”
“你这是什么话?如若赵国灭亡了,我也就自然地成了亡国奴,怎么不担心呢?”平原君说。
李谈继续道:“邯郸已被围一年多了,老百姓衣小蔽体,吃糠咽菜,甚至忍痛相互交换孩子,然后把他们宰杀煮食,以求苟延残喘。而相国府上仍有数以百计锦衣玉食的美女,连她们的婢女都穿着绮罗绸缎,吃惯了小米和猪肉。长期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物资,可是相国府中钟鼎鼓罄样样俱全。如此来看,相国并没有把赵国的存亡真正放在心上。”
平原君听了,不禁吃惊,暗暗想:如果人们全这样想,必然会人心涣散,城防也就不堪一击,于是恭恭敬敬地感谢李谈的提醒。
后来,平原君采纳李谈的建议,把他的大人以下的全部家人、奴婢分配到各个岗位上,投入守城阵列之中;把家中的钱财、食物全拿出去犒劳守城的将士。
平原君的行动,极大地鼓舞了邯郸人的十气,城中迅速组织了一支敢死队,出城猛烈地反击秦军,迫使秦军撤围,后退30里,缓解了邯郸陷落的危机。李谈也加入了敢死队并英勇战死。这之后不久,信陵君率领的8万魏军也赶到了,与邯郸城内的赵军内外夹击,秦军损失惨重,两万余名秦军投降,其余的残兵狼狈而逃。
平原君能够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破家赴国难,与百姓同患难,用有限的资财,激发了人们的爱同激情,挽救了赵国。如果平原君不“吃亏”在先以保国家,又怎能保住自己呢?故而,先忍受一时之损,顾全大局,尔后更能保护自己的利益。
就在平原君请求魏国帮助之后,信陵君也是为了顾全大局,而忍受了自己一方的利益之损。秦军围困邯郸之时,魏王答应将派晋鄙率10万军队前去救赵。可是,魏军刚出发,秦王就派使臣威胁魏王:“你们若派兵救援赵国,秦王将先调兵来攻魏国。”魏王惧怕秦国的威胁,忙派人传令,命令晋鄙将部队驻扎存赵魏交界的汤阴一带,按兵不动,以观变化。
信陵君得到了其门客侯赢的指点,偷了魏王的兵符,带上一个在市场上杀狗卖肉的名叫朱亥的人,连夜赶到晋鄙所扎的军营,拿出兵符,谎称魏王命令急速进兵邯郸。可是晋鄙怀疑,提出派人去请示魏王之后再计议进兵之事,朱亥见势不妙,大吼:“大胆晋鄙,兵符已呈上,还敢拒不进兵!"’话音未落,就从袖中取出铁锤,砸死了,晋鄙。信陵君夺得兵权后,挑选8万精兵,救了赵国。
赵国解了围,魏国也同样取得了胜利。信陵君窃符救赵,正是他认识到赵与魏的利益是一致的,如果不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只是一味地恐惧秦国的进攻,保全自己一国的利益,其后果是什么都保不住。所以,要忍受自己一方面的一时之损,而保全共同的利益,明白吃亏是福的道理。
据《史记》记载,蔺相如因完璧归赵之后,受到赵王欣赏,升他为丞相,其官职与大将廉颇并列。廉颇扬言:“蔺相如原来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现在却与我等职并列,见了蔺相如决不放过他。”蔺相如得知后,每当上朝的时候谎称生病,尽量不与廉颇见面。
一天,蔺相如远远就看见廉颇的车马人员,于是命人掉转车头,引车避匿,不与廉颇见面。手下人不解,问他为什么如此,蔺相如卜11答说:“如果我与廉将军内部相争,秦国必定乘此机会而攻赵。”廉颇得知蔺相如为何躲着他后,深感愧疚,于是负荆请罪于蔺相如,两人从此成为刎颈之交,共同帮助赵王治理赵国。
蔺相如正是顾全大局,不以自己和廉颇将军的私人恩怨而影响赵国,而秦国也正是因为赵国有廉颇与蔺相如两个将才并肩协力,而不敢攻赵。
东汉时,班超一行人在西城联络了很多国家与汉朝和好,但是龟兹恃强不从。于是,班超就决定去结交乌孙国。乌孙国王派使者到长安来访问,受到了汉朝友好的接待。当来使告别返回的时候,汉章帝还派卫侯李邑携带了许多礼品同行护送。
经过天山南麓来到于阗时,李邑等人得知龟兹攻打疏勒围的消息。李邑十分害怕,不敢前进,于是上书朝廷,造谣中伤班超只顾在外边享福,拥妻抱子,不思中原,还说班超联络乌孙,牵制龟兹的计划根本行不通。
班超知道了李邑从中作梗,叹息说:“我不是曾参,被别人说了坏话,恐怕难免见疑。”于是给朝廷上书,申明龟兹攻打疏勒的缘由。
班超的忠诚,汉章帝是深信不疑的,便下诏责备李邑说:“即使班超拥妻抱子,不思中原,难道跟随他的1000多人都不想回家吗?”诏书还命令李邑与班超会合,并受班超的节制。汉章帝又诏令班超收留李邑,与他共事。
接到诏书,李邑只得无可奈何地去疏勒见了班超。
然而,班超并不计前嫌,很好地接待了李邑。他改派另外的人护送乌孙的使者回国,还劝乌孙王派王子去洛阳朝见汉章帝。乌孙国王子启程的时候,班超还打算派李邑陪他一同前往洛阳。
有人劝班超说:“过去李邑毁谤将军,破坏将军的名誉,趁此机会正好可以奉诏把他留下,另外派别人执行护送乌孙国王子的任务,怎么你反倒放他回去呢!”
班超微笑着说:“如果扣下李邑的话,那么我的气量就太小了,正是因为他曾经说过我的坏话,所以才让他回去的。只要是一心为朝廷出力,就不怕人说坏话。若是只为了自己一时的痛快,公报私仇,把他扣留,那岂是忠臣所做的事呢?”
李邑知道这件事以后,对班超十分感激,从此再也不诽谤班超及其他人了。
可见,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忍让确实是利人利己的。
得理也须让三分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两种人:有些人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小肚鸡肠;有些人则是真理在握,不卑不亢,得理也让人三分,显得绰约柔顺。
一些人常为了一些非原则性的,以及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忙个不亦乐乎,谁都不肯甘拜下风,以至大打出手。其实,事后静下心来想一想,当时若是忍让三分,自会风平浪静,海阔天空。因此,越是有理的人,表现得越谦让,这就越能显示出他的胸襟之坦荡、修养之深厚。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里有这样一则故事:白嘉轩和鹿子霖两家是白鹿原上的两个势力强大的家庭,分别代表着白家和鹿家两大姓氏,而这两家又互相钩心斗角。
白嘉轩一家比鹿子霖一家仁义,更有声望。白嘉轩以族长的身份,处理过许许多多的家务纠纷,深得人们尊敬。然而,在父亲死后,白嘉轩却陷入了一桩田产纠纷案里。在给父亲修造坟墓的时候,一位前来帮忙的姓鹿的小伙子,在无可奈何之际,想卖半亩地给嘉轩。嘉轩答应了他的请求。中间人冷先生向嘉轩说了卖主的开价,嘉轩当即说:“再加三斗给他。”这种罕见的豁达和慈善心,受到了村民很高的赞扬。
白鹿村的小姓家中,有一名寡妇也找到冷先生,求他做中间人卖掉六分地给白家。嘉轩更加慷慨,说:“孤儿寡母,别说是卖地,就是周济给她三斗五斗也是应该的,加上五斗!”并在契约上签名画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