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的人在高处,往往是人们注意的目标,群众多把目光注向你,你的一举一动均受到他们的注意。是否宽容地对待他人,他们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正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而且,他们对你的言行举止都是很挑剔的,稍有不慎,别人就会抓住你的把柄。所以,宽以待人,也是深得人心,搞好与群众的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
齐国田婴门下,有个食客叫齐貌辨,他生活不拘细节,我行我素,常常犯些小毛病,弄得别人很不愉快,不招人喜爱。门客中有个士尉劝田婴不要与这样的人交往,田婴不听,那名士尉便辞别田婴另投他处去了。为这事,门客们愤愤不平,田婴却不以为然。田婴的儿子孟尝君私下劝父亲说:“齐貌辨实在讨厌,你不赶他走,却让士尉走了,大家都对此事议论不休。”
田婴一听,大发雷霆,吼道:“我真想宰了你们。我看我们家里没有谁比得上齐貌辨。”这一吼,孟尝君和门客们再也不敢吱声了。而田婴对齐貌辨更加客气了,吃住用全是上等的,并派长子供养他,给他以特别的款待。
不久,齐威王去世,齐宣王继位。宣王担心田婴权势太重,威胁自己,不喜欢他,田婴不得已离开国都,其他的门客见他没了权势,离他而去,只齐貌辨与他一起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回去没多久,齐貌辨要求去说服宣王,田婴担心他的安全,劝其不要去,齐貌辨对劝阻他的田婴说:“我本来就没想要活着回来,您就让我去吧!”后来宣王听了齐貌辨巧妙的劝言之后,亲自到都城外迎接田婴,并马上任命田婴为相国。
用人,各有各的标准,有的严格,有的宽松。齐国相国田婴这个慧眼识才的人,正是由于他对下属齐貌辨的宽容和信任,才为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
为官的人,做官的路途并非是一帆风顺,总会或多或少有些不顺利,谁也不能保证能一辈子做官不下台,如果像田婴那样,宽容对待下属,岂不是为自己以后多留了一条生路吗?
为官的人,身处高处,往往对自己的缺点难以发现,却能够将别人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在批评他人的时候,容易忽视自身缺点,而严厉地指责他人的过错。这样做,一旦超出了别人所能忍受的范围,会引起别人的厌恶与反感,丧失说服力。所以要给他人留面子,要多体贴人,不要过多指责别人的过失,不去攻击别人的私事,更不要去揭别人的旧疮疤。
宽容不是件容易的事,别人冤枉了你,你感到深受伤害,那你作为一名为官的人,该如何去宽容这个人呢?除了以上例子中所讲的方法之外,还要把握两点:第一,应从对方的立场看问题。这样做,也许会使你的观点更客观。第二,不要妒忌。你受到愤怒折磨时,用仇视坑害的是自己,而你所恨之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你的想法。
大凡有成就的政治家,尤不具有宽容的气度。宽容的人与人交往中容易让人感到安全,随和的性情会放松对方的戒备而有利于交流真情实感。宽容待人,就使对方欠你一笔人情债,对方作为“投资”,会让你收到意外的“利润”。为官者何不忍一时之气,宽以待人呢?
水至清则无鱼
古人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如果太清澈了,就不会有鱼;人如果太认真了,就不会有朋友。所以说,做官的人要有宽宏的度量,不自命清高,要能够忍让,并能接纳世俗乃至丑恶的事物。
如果对人的观察太敏锐,就会觉得他人浑身都是缺点,不值得与之交往。另一方面,实际上,越是污秽的土,土质才会更肥沃,有利于万物的滋长。
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就是因为他能容纳小人。小人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是和君子一样同为造物主所造,况且,没有小人的存在又何以见君子呢?
《左传》上有一段话:
“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意思是说,所谓高下,应当放在心中,河流和沼泽容纳着污泥,山野和草丛中藏着祸患,美玉隐匿着瑕疵,国家的君王忍一些耻辱,这是自然的道理。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能容人、能忍耐才会有朋友,才能成就事业。为官的人必须记住忍是雅量。
郑板桥说,在通往佛殿的小径上,既有鲜花又有毒草,可见佛能包容一切。又说,兰草有了荆棘的护卫,生长得越发旺盛。这兰草就是君子,荆棘就是小人,君子离不开小人的滋养。正是君子能雅量容人。
荀子说,人应该以道德的准绳来衡量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对待别人就要像船工拽船帮那样接乘客登舟。严己宽人,才能成大事。如果一旦发现别人有过失,就抓住不放,不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势,到头来,只能是孤立了自己。
相传,西汉的薛宣,字赣君,东海剡人。大将军王凤听说他有才干,推荐他做了长安令,于是,他因为治理有方而扬名万里。
汉成帝继位之后,薛宣做了中丞,上书议论当时政治的得与失,他说:“政治太苛刻、琐碎,一般问题都出在刺史身上,有的不按法律行事,采取措施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甚至拉帮结派,听信谗言,努力寻找部下和老百姓的毛病,哪怕只是一点小毛病。俗话说:如果政治太苛刻,人与人之间就不和睦,也会失去老百姓的拥戴。”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所以,当官的人为任一方,需得以博大的胸怀容忍别人的过错。
富弼是北宋仁宗时期的宰相,字彦同。年轻时,有人骂他,他像是没听见一样。有人说:“骂你呢!”富弼说:“是骂别人的吧!”人又对他说:“指名道姓在骂你,怎么会是骂别人呢?”富弼道:“天下难道就没有同名同姓的人吗?”于是,告诉他的这个人十分惭愧。
富弼当了宰相以后,对他的子孙们说:“‘忍’这个字,是办好一切事情的窍门。和睦亲族,要特别注意忍这个字。如果在清正廉洁之外再加一个‘忍’字,那么有什么事情不好办呢?大凡朝廷所用的人,专看才德,唯独在选用宰相的时候,又加上了‘相度’二字。所谓相,是地道,也是指妇道。土地要容纳万物,妇女以忍耐持家。”
富弼的为官之道,明哲保身,以忍为上,所以安然无事。
唐玄宗时,魏知古起家于一般的官吏,受到了姚崇的重用,二人同时升为了宰相。
不久,姚崇请魏知古去代理吏部尚书的职位,负责到洛阳去选拔士曹,知古心中特别怀恨姚崇,一直都想找个机会报复他。
当时,姚崇的两个儿子都在洛阳做官,知古到洛阳选士,此二人就依仗自己父亲的权势,千方百计想办法示意请知古多关照。待知古回到京城之后,把这件事告诉了皇上。
一天,唐玄宗召见姚崇,问:“你的儿子们有才干吗?都做了什么官,又是在哪里任职呢?”姚崇揣摸出了玄宗此话的意思,于是就说:“两个儿子都在洛阳任职,他们言行不谨慎,此次一定是拿了什么物事去拜谒了知古,可是臣还未来得及问这件事情。”
玄宗本来的意思是想试探姚崇,看他是不是袒护他的儿子,听了姚崇的回答之后,十分高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姚崇答道:“知古贫贱的时候,为臣引荐了他,才达到了今天的光宗耀祖的显赫地位,我的儿子愚蠢,推想知古一定会报恩,会容忍他们的非分行为,所以一定谒过知古。”
唐玄宗心里明白,姚崇不但偏袒了自己儿子的过错,反而又鄙薄知古的寡情无义。不久,玄宗罢免了知古的职务,姚崇却为知古求情,于是玄宗又任知古为工部尚书。
姚崇的度量确实过人,知古陷害他未成而反受其害时,他仍然求情于皇上,可见姚崇雅量容人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宋时,范尧夫被罢去宰相之际,同程颐见面。程颐责怪他说:“在某件事上,相公应当说话,为什么不说呢?”范尧夫只向他道歉。程颐又问他:“某件事,相公应当进言,为什么不说呢?”尧夫又谢罪。
如此连续几次责怪他,范尧夫都表示了他的歉意。后来有一天,程颐看到范尧夫向皇上进言的一小箱札子,程颐指责范尧夫该说没有说的事,都早已说过了。但他不顶半句,只是道歉,如此而已。这种度量,一般的人是很难达到的。
范尧夫在程颐斥责他的时候,不加辩解,这就是他容人的雅量,也许正是因为他有此度量,当初才当上了宰相。
汉朝时,韩安国触犯了王法,被关入监狱里。蒙县狱吏田甲侮辱安国。安国说:“死灰就不会复燃了吗?”田甲说:“复燃了,就用尿浇灭它!”不久,梁王内吏有一个空缺的官职,汉景帝想起了安国,便任命韩安国做了梁王内吏。田甲逃走了,安国托人捎话给田甲,说:“若是田甲不回来,我就杀了他的全部家族。”田甲没法,只好硬着头皮回来,光着上身,向安国谢罪。安国只是笑着说道:“我死灰已经复燃了,你就用尿浇灭它吧!对你们这些人,不值得与你们计较。”以后,安国对田甲仍旧十分友善。
都说为人处世,忍字为上。韩安困在小人面前,雅量容人,不与小人斤斤计较。做官的人必须有大量,因为遇到可气的事太多了,若总为小事动气,定会被气死。这又何必呢?还是得容人处且容人为好。
白玉微瑕也是美
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味地强调细枝节末,以偏概全,就会抓不住要害,失去重点,头绪杂乱,劳而无功,甚至适得其反。
因此,不论是用人还是做事,都应该注重主流,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妨碍了事业的发展,这是为官之人所必须注意的。
忍小节,就是不去纠缠小节、小问题,待人要宽,用人之长。自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用的是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他的过失。那么.为何总是把眼光盯在所用之人的过失上呢?
成就大功业的人,不考虑琐碎的小节;干大事的人,不会过多地计较小事情。想得到美玉的人,决不计较白玉上微小的斑点;欲得到好木头的人,决不因木材尾部有一小点被虫蛀就不喜欢。如因美玉上有微小斑点就舍弃之,那么天下也就没有美玉;如因木材被虫蛀了一点就废弃之,那么天下也就没有完好的木材。
春秋时子思住在卫国,向卫国君主推举荀变说:“荀变的才干,足以带领500辆战车作战,他可以做军中的统帅,得到了他就天下无敌手了。”卫君说:“我知道他的才干,可以做大将,但是荀变做小官时,到百姓家去收租,吃了人家两个鸡蛋,所以我不想用他。”子思说:“英明的人用人,就像高明的木匠选用木材,取它能用的部分,放弃无用的部分。杞树梓树有一抱之围大,而有几尺的腐坏,好的木匠还是不放弃,什么原因?因为它无用的地方很微小,好的部分能做成很珍贵的器具。如今您处在战乱之世,正需要上上的人才,而以两个鸡蛋就放弃了栋梁之材,这样的事要让邻国知道了,恐怕不好。”卫君连连向子思道谢,并说:“我接受您的教导。”
险些因为两个鸡蛋,而葬送了一个军事统帅,埋没了人才,要不是卫君能够认真听取子思的意见,哪里再去找一个领兵打仗的干将?
为官之人一定要注意,不能因为忍受不了一点小事,就放弃具有大才干的人,而任用那些没有毛病、也没有才干的人。
且说卫国人宁戚,每当他在车旁喂牛.就敲着牛角高歌。齐桓公见了,认为他非同寻常,就打算起用他管理国家。臣子们听说了此事,觉得为慎重起见,应多了解一下有关宁戚的背景,就劝齐桓公说:“卫国距离我们齐国不远,可以派人去那里先打听一下宁戚的情况,若他果然是个有才有德之人,再使用他也不算晚呀!”
齐桓公听了以后,说:“你们之所以建议我派人去打听,是唯恐宁戚有些什么小毛病、小错误,对他不放心的缘故。如果仅仅因为一个有才能的人有些小缺点、小毛病而舍弃他,不使用他的才能,这正是别人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结果,齐桓公力排众议,提拔重用了宁戚,让他做了上卿。
正是齐桓公充分认识到了作为一个统治者,在用人方面应该看重什么,不应该看重什么,所以他才能不计较人才的小毛病,重用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贤士,自己才得以成为霸主。如果不这样,不看人的主流,用条款去限制人才,哪一个人能够符合标准被重用呢?所以,做官的人想要得到有才能的人的辅佐,就得不纠其人的小节,容忍他的小过失。
《列子·说符》上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次,秦穆公对伯乐说:“您已经老了,您的儿子、侄子有没有会相马的?”伯乐回答说:“我有一个朋友善于识别马,他叫九方皋。”穆公召见他,派他外出选好马。三个月之后,他回来了,报告说已找到了好马,在沙邱。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他回答道:“黄色的母马。”可是派人去取马时,却变成了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高兴,召来伯乐问:“你所说的会相马的那个人,连公母、颜色都分不清,又如何能识得马的好坏?”伯乐说:“九方皋所考察的,正是关键所在,他抓住了马的精华而忽略它的不在意之处,把握马的内在的本质而忽视了它的外在枝节。”马送到之后,果然是匹好马。
伯乐不仅是发现良马的高手,也是发现人才的智者。他对九方皋相马技术的评析,正是他发现人才、发现千里马的超凡的英明之所在。
为官之人,如果只看表面,而看不到问题的实质、关键,就不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就不可能处理好问题。
对于人才,更是这样,不知道他的大才干,只看到他的小缺点而不能容忍,自然不会认为他是人才。若是换个角度,抓住其本质和主流,就会美玉在眼而微瑕不见了。正如汉代贾谊所说:“所谓大人物,就是不拘泥于细节,从而成就大的事业的人。”
西汉的陈平,阳武户牖人,家庭贫穷,但是他喜欢读书。村子里举行社典,陈平帮助屠户分肉,做得很平均,乡亲们都称好,说陈家的小子可以当屠户。陈平说:“唉,如果让我来宰割天下,我也会像分肉一样,做得很不错。”
陈平开始给魏王做事,因为有错处而未被重用。离开魏王之后,又给项羽办事,犯了罪逃跑了。
后来,由于魏无知的推荐,见了汉王刘邦。刘邦委任他为都尉参乘典护军。周勃对刘邦说:“我听说陈平在家时,与其嫂有暧昧关系;给魏做事,魏不要他;跑到楚,楚也不要他,所以只好跑到汉来。现在您却封他为护军,还是请您再考虑考虑吧!”汉王因此责怪魏无知,魏无知说:“我说他行是指的才能,您听说的是他的品行。现在如有人只有信义和德行,而无才干,对您的事业没有用处,您如何去用他们呢?”
刘邦于是又封陈平做护军中尉,监护各路诸将,将士们不敢再说什么了。陈平献出六条妙计,辅佐高祖打天下,平定了内乱。还用反问计,使项羽猜忌亚父范增,不再用范增的计策,因此击败了楚国。
司马光在《谏院题名记》说:“处在这个官位的人,应当从大处着眼,舍弃细小之事。”这话与以上陈平的故事,是对每一位做官的人的告诫。为官者不计较小事小节,从大处着眼,能容忍自己的部下犯错误,宽以待人,才能使他们的才智为己所用。
春秋战国时期,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而齐桓公称霸,全靠他的参谋管仲。
桓公名小白,本是齐国公子。管仲本是小白之兄公子纠的师傅。
齐国的君主僖公死后,各公子相互争夺王位,到最后剩下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管仲为了替公子纠争王位,还曾用箭射伤公子小白。争夺的结果是小白回到齐国继承了王位,是为齐桓公。帮助公子纠争王位的鲁国在与齐国交战中大败,只得求和。齐桓公要求鲁国处死纠,并交出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