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古代处世精典
30119400000022

第22章 处世忍学(11)

发生了难堪的事情之时,不能只是惊惶失措,更不能胡乱掩盖,那样则会欲盖弥彰。这时应冷静地想办法,可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以此使人们忽略和忘记刚才的尴尬与难堪。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二国首脑聚集在柏林附近,举行波茨坦会议。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已去世,由杜鲁门继任。

就在会议前夕,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在听了美国军方关于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的汇报以后,杜鲁门总统趾高气扬地走进了会场。与会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悄悄对人说:“杜鲁门好像变了一个人,以强硬坚定的姿态,坚持了反对俄国人的立场。”

人们不解,杜鲁门仍然是昨天的那个杜鲁门,可是为什么却在一夜之间竟变成了另一个杜鲁门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以为既然美国有了新的核武器,他作为美国的总统也可以目空一切,横行无阻了。

可是,事情并不像杜鲁门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杜鲁门想在波茨坦会议上使用这张王牌,试探一下斯大林的神情反应,试一试美国核讹诈政策的“威力”。结果如何呢?据杜鲁门自己的回忆,1945年7月24日那天,当他在会场上故意向斯大林提到“一种破坏力特别巨大的新武器”的时候,他和丘吉尔两人密切注视了斯大林当时的表现如何,结果是大失所望:“俄国部长会议主席并没有表示异乎寻常的兴趣。”斯大林当时在这一点上处理得十分聪明。他的淡然处之的态度,使他在这场小小的斗争中略胜一筹。

事实上,斯大林非常重视这件事情,从会场返回住所之后,立即把这件事告诉了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指示国内要加快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工作。4年之后,前苏联也有了这种“新武器”。

试想,如果当时斯大林在会场上表现得特别惊异,那无疑会助长了杜鲁门总统的气焰。

酒壮人胆

遇到危险时,不要惊慌,要镇定沉着,这是化险为夷的良策;倘若惊慌失色,处置不当,就会坏了大事。俗话说:“酒壮人胆”,即使害怕,也不要显露,而要把“镇定”作为壮胆酒,来壮你的胆,要不了多久,你可能真的不害怕了。

法国总统密特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抵抗运动的一位领导人,他的化名是“莫尔朗”。他常奇迹般地越过陷阱,在敌人鼻子底下一次次地完成了预定的计划。

1942年冬天,密特朗打算越过分界线去办件事,按照习惯,一路上他用假身份证,闯过了不少关卡。但到了穆兰的马德伦车站时,却遇上了大搜查,站在车站检查处的警察仔细地查看他的身份证,并不断地翻阅名册。名册上登记的都是从占领区想冒险越境的危险分子名单,如果对上了号,就当场逮捕。密特朗身临险境,神色泰然,警惕地注视着警察一页又一页地翻阅。突然,密特朗在名册上看到了自己的照片,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镇定自若地观察对方的神态,发现对方并未识破,于是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等待。最后,警察对他说:“你可以过去了。”

几个月之后,密特朗从昂热乘上火车,到了蒙帕斯车站后,刚下火车就被扣留了。经济监督官对他说,要进行经济检查,领他到检查处,命令他打开旅行包。在密特朗不慌不忙地打开之后,经济监督就动手翻起来。他见包里装着一件雨衣,再往下翻,一支左轮手枪露了出来,再下面还有一小瓶酒精和装着一丸氰化物的小匣子。一切都暴露了,怎么办?必须当机立断。密特朗很镇静、沉着,决定在迫不得已的时候再动武。果然不出密特朗所料,监督官查看后,并无意逮捕他,反而轻声地对他说:“你走吧!可以出去了,我只管查走私犯。”这样,密特朗又闯过了一道险关。

正是密特朗有勇有谋才安全脱险。

西晋大司马桓温来朝见皇帝。孝武帝下令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垣之到新亭去接见他。当时首都流言纷纷,谣传桓温这一来,就会杀王垣之和谢安。王垣之十分害怕,可是谢安却神色安详,镇定自若。桓温到了之后,排列好卫兵后,接见文武百官。王垣之吓得浑身是汗,衣服都湿透了,上朝的笏板也拿倒了。谢安则态度从容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对桓温说:“我听说诸侯的职责是把守边疆(言外之意是不知你为何要跑到首都来)。你何必在屏风后面布置下那么多的士兵呢?”桓温笑道:“这也是迫不得已的啊!”于是命令士兵撤下去了。并和谢安一直谈到太阳西落。

谢安以他的胆识,在大司马桓温面前神情自若,是平时修养的积累,真正地做到了临危不惧。为官者不免碰到类似的事情,遇到时千万不要惶恐,要平静下来,不能惧怕。

唐代副元帅郭子仪的儿子郭唏驻军在邠州之时,放任士卒作恶。邠州节度使白孝德为了这件事担忧不已,但又不敢直说出来。

段秀实自荐作都虞侯。一天,郭唏手下的士兵到街上去拿酒,刺伤了卖酒的老翁,还砸坏了酒坛子。段秀实带领手下人赶到,杀了17个郭晞手下的士兵,并且用枪尖把头戳起来,挂在门市上。郭晞的士兵听说以后,都纷纷穿上铠甲,蠢蠢欲动。

白孝德十分害怕。段秀实说:“无所谓,请您让我去解决这件事吧!”于是,挑选了一个跛脚的老兵牵马,来到了郭晞的营门口,全副武装的士兵全都跑了出来。段秀实边走边笑着说:“杀一个老兵,又何须全副武装呢?我把自己的头送来了。”郭晞出来,段秀实便责备他说:“你的父亲功高天地,你应该始终保持这份荣誉。可是你现在却放任手下的士兵作恶而不管,一旦出了乱子,那时罪过就会涉及到你父亲了。到那时,郭家的功名还会有多少呢?”话还没说完,郭唏就一再拜谢,说:“有幸得到您的指教,我怎敢违抗您的话?”于是,呵斥士兵解除武装,并说谁敢闹事就杀头。段秀实还主动请求在军中留宿。第二天,两人一起到白孝德的官邸,郭晞请求谢罪改过。

段秀实的志气不因威吓而动摇,不仅化险为夷,还让郭晞给白孝德赔礼道歉。在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依然振振有词,毫不惧怕。

唐斐度,字中立。敬宗时官至司空平章事执政。有一天,手下人突然告诉斐度,说官印丢失了。听到这个消息的人,无不大惊失色。唯有斐度安稳地坐着,照样喝他的酒。不久,手下的又报告说:印又回来了。

斐度也没有做声。有些人不解,便问斐度为什么要这样做,斐度说:“印一定是被手下人盗走了。如果追查得紧,他就会把印毁了;但如果追查得不紧,他就会自动还回来。”人们无不赞叹斐度的智慧与镇定。

丢了官印,实在是犯了杀头之罪,可是斐度却没有惊慌害怕,而是冷静地思考后决定不严查所盗之人,从而保住了自己的官职性命。要知道,只害怕是没用的。

宋朝人张泳,宋真宗时任工部尚书,驻守今四川。当时正值动乱之后,人人都心怀二意。一天,张泳聚兵检阅,刚刚出来,士兵们就三次大声呼喊。张泳下马,也向着东方连呼三声,再骑马阅兵。士兵见到他这种态度,便不敢再闹了。

张泳面对士兵的哄闹,如果被吓得胆怯不语,士兵则有可能造反;而他却临危不惧,以自己的勇敢镇住了士兵。官场中不免有人与你异心,但只要临危不惧,反对你的人也会让你三分。

西汉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他来到京城长安,当时大司马王音看重他的才能,推荐他为待诏。后来历经成帝、高帝、平帝三世没有再升过官。到王莽篡位时,转为大夫。杨雄认为经典没有比《易经》更好的,所以模拟《易经》作《太玄》。当时有介刘某,跟杨雄学习。刘某后来犯法,牵连到杨雄。当时,杨雄在天禄阁上教书,使者来了,想逮捕他。杨雄担心不能幸免,于是就从阁楼上跳下去,差点被摔死。

其实,只要问心无愧,又何必如此呢?后来王莽下诏不要再追究他,他又做了大夫。那些明白道理的人,面色不会因为打雷而改变,志向也不会因为船摇动而变移。在这种危急的时候,就显出了各人的修养、性情、思想、气量的不同。心中无愧事,何惧之有?

东晋时期,北方后赵王石虎对内横征暴敛,修长安、洛阳的王宫,广征美女;对外则连年用兵,东征西讨,民力空竭,怨声载道。东晋永和三年,石虎命凉州刺史麻秋率军8万,向西进攻前凉国。消息传到前凉国都姑臧,举国惊慌。前凉是小国,实力远远赶不上后赵,国君张重华忙召集大臣,共商对策。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谢艾却站出来说:“臣愿率军拒敌。”

张重华素来知道谢艾年纪虽轻,但智勇双全,便任命他为使持节、军师将军,率兵出战。问谢艾要带多少人马,谢艾说,兵在精不在多,胜败在将军能否临战镇定,指挥有序。只带了3万步骑,向东迎战。自己乘坐一辆轻便战车,穿戴着宽松的衣服,敲着战鼓,带着部队缓缓接近后赵军营。

麻秋见谢艾毫不在意的模样,勃然大怒,说:“一介少年,竟敢轻我。”便派出3000士兵,直扑谢艾的军队。谢艾的随从很为将军担忧,劝谢艾下车换马。

谢艾微笑着,从容地下了车,但并没有换马,而是命随从取来一把椅子,放在一棵大树下。他泰然自若地坐在椅子上,命令部队偃旗息鼓,按他的指挥行事。后赵军队见他如此镇定,反而不敢前进,担心有埋伏。麻秋闻报,也大感奇怪,随从们对他说:“这是空城计,敌少我多,冲过去,定能活捉谢艾。”麻秋仍不敢轻举妄动。谢艾见麻秋军队按兵不动,命人取来酒肴,在阵前举杯痛饮,谈笑风生。这时,谢艾的副将张瑁已从小路绕到后赵军背后,突然袭击,而且故意虚张声势。本来举棋不定的麻秋慌忙下令撤军,数万兵马突然听说撤军命令,顿时军心涣散,乱了阵脚。谢艾乘机进军,后赵军队溃散。

从这个故事中可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之下,恐惧都无济于事,只有克制住恐惧心理,才能找机会克敌制胜。

睡觉都得睁只眼

人生从某种角度看也是一场战争。在这种战争中,为了求生存,必须要有慎重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这样才不至于上某些人的当,吃大亏。当然,为人并不需要自己去欺骗别人,但是,社会上鱼龙混杂,到处都是陷阱、圈套,必须小心提防。诚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必须“睡觉都得睁只眼”。

荀子在论人性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人的性质如果看来是善的,那是他努力装扮成这样的,人性本来就是恶的。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官场中,的确要在与人打交道时谨慎小心,对别人不妨把他看得不好,而考虑一些防患对策,预防万一。否则,待事情发展到糟糕的程度时就为时晚矣。

宋朝的秦桧再次出任宰相以后,对保荐他的另一位宰相赵鼎就不再像以往那样尊重了。尤其是赵鼎不赞同他的屈膝媚金的主张,这使他更感觉有必要排挤赵鼎出朝。

当时,朝廷正议论给皇子封爵之事。原来宋高宗在南渡战乱时受了惊吓,丧失了生育能力,只好选了太祖七世孙赵伯琮,收养在宫中,但并没有宣布为太子。赵鼎以前曾经建议修建一座资善堂,专门作为皇太子读书的地方,这就犯了朝廷大忌,不少官员就拿“资善堂”事件攻击他。

有一天,宋高宗下了一道御旨,要封赵伯琮的弟弟赵伯玫为吴国公,当时的执政大臣都认为不妥,因为未来的太子伯琮只封为建国公,弟弟所封的地盘怎么能够比有身份的哥哥还大呢?这不合礼制。赵鼎与秦桧商量,请求高宗取消这一决定。赵鼎说:“我过去因为建资善堂遭到不少人的批评,现今得避嫌,由你出面进奏好不好?”秦桧说:“您是首相,我怎么能独自进奏,还是一起见皇上吧。”于是,赵鼎约秦桧和参政事刘大中一同建议此事。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鼎先奏道:“建同公虽然没有正式宣布为太子,可是天下的人们都知道陛下已有了太子,所以今天办事,礼数不能不讲究。”说罢就看着秦桧,可秦桧却一言不发,毫无表情,好像不知此事似的,只有刘大中附议了几句话。

退朝之后,有的大臣责怪秦桧没有信义。秦桧说:“明天,我单独晋见皇上说这件事。”

第二天,秦桧见了宋高宗,却说:“赵鼎欲立太子,是认为皇上不再能有儿子,所以非要让亲王做太子。”宋高宗不能养育之事,这是连他自己想起来都羞恨不已的心病,岂容臣下公然议论此事呢。秦桧的话激怒了高宗。

这之后不久,赵鼎和刘大中均被降官出朝。秦桧阴谋得逞。赵鼎得到被罢相的消息,方知又轻信了秦桧,上了大当。

秦桧阳奉阴违,出尔反尔,驱走了赵鼎,独揽相权。从此之后,便开始了全面推行投降议和的卖国路线。赵鼎的上当,在于他没能接受教训,仍把秦桧看成了虔诚君子,凡事与之商量,终于遭到暗算。后来,这个经他保举的奸臣得势,便露出了凶相,将赵鼎流放到边远地方,并骗高宗颁下了“永不起用”的诏旨。

明神宗即位时,年仅10岁。司礼临冯保兼督东厂,权势日益嚣张。由于当初选定司礼监时,高拱荐举陈洪等人,冯保险些落选,于是对高拱耿耿于怀,而与张居正相结,交情越来越深。

明穆宗病重之时,张居正处理政事,都要用密函示冯保。高拱闻讯后赶来当面责问张居正:“密函中有什么大事?国家要政,应该由我等做主,为什么付与宦官呢?”张居正无法回答,十分尴尬,由此,心中也很怨恨高拱。

待到明穆宗死后,冯保谎传遗诏,自称与阁臣等同受顾命。神宗登基大典之日,百官朝贺,冯保站在御座旁边,昂然自若,举朝惊愕。身居首辅的高拱对此十分愤怒,于是以主上年幼,应惩宦官专政,毅然上书,请求减轻太监的权柄,还之于内阁,又命令言官上疏弹劾冯保,自己拟旨逐之。

这个计划筹划好之后,高拱派人把策划告诉张居正,并请他从中协助。张居正当即表示赞成,满口答应下来,暗中却派人把高拱的计划通知冯保,让他设法自保。冯保得知高拱的策划,心中大惧,连忙赶入宫中求见皇太后,诉说高拱擅权,目无幼君,私自拟旨、逐斥他人。太后听完冯保的投诉,也十分不满意高拱擅自拟旨、逐斥冯保的做法。

第二天,召群臣入宫,传宣两宫特旨。高拱闻讯欣然直入,满以为诏中必逐冯保,谁知诏旨颁下,并不是斥逐冯保,而是历数高拱自己的罪状而逐放之。高拱听了,心中愤懑不平,险些晕倒在地。宣诏已经完了,众臣陆续起身,高拱却仍伏地不能起,这时,张居正走上前来,扶掖出宫门。高拱回到家中,立即匆匆忙忙地收拾起行李,驰驿归回原籍。不久,张居正选升为首辅。

明穆宗死后,首辅大臣高拱与权宦冯保矛盾很深,身为次辅的张居正,处于两股势力中间,为了谋取首辅地位,暗中勾结冯保,对高拱却阳奉阴违,致使高拱败在冯保的手下,丢官被逐放,而张居正却从中得利,并为首辅。正是高拱没有对张居正存防人之心,才遭此结果。官场险恶,为官者虽然害人心不可有,但一定要有防范小人之心。

清道光初年,蒋攸之以直隶总督的身份被召入京城,在军机处任职。曹振镛时任军机大臣,很讨厌蒋攸之。

琦善被革去两江总督,降职调任,皇帝说:“两江总督是重任,应当派一资深望重久历封疆的人担任。”

曹振镛说:“那彦成资历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