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这种背后议论的人是出于无奈,而且对他人并无伤害,这还是可以原谅的。如果被议论者本无什么错处所在,可硬要说人家这不是那不是,就应另当别论了。被议论者并无什么错处可言,也没什么大的缺点可以指责,可能只是某些方面做得太好了一点,于是这些“评论家们”便横挑鼻子、竖挑眼,对人家大加指责,说得别人一无是处。无中生有,有个枝就给添上个叶儿,而且有根有据,就像说一个被当场抓获的小偷那样。弄得被议论者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对这种背后议论不要说原谅,而且应给予谴责,也是很令人气愤的。
背后议论人者,有些人是出于无聊之极,把议论别人当作一种消遣,而且身从不考虑自己的言论将会对别人产生怎样的后果。其实这种人有时并未有什么不良企图,只是为了痛快痛快自己的嘴。可是,说者无心,听者却可能有意。无意中讲的话,很可能就被有意者断章取义,用作攻击被议论者的武器,却还反咬一口,嫁祸于无意讲话的人。到头来无意也成了有意,有嘴也说不清。更何况,什么事情都应辩证地去看,被议论的滋味并”好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接受的事,为什么要强加于别人呢?
那些有意议论者,则多是出于某种恶意的心理,而且多数是搬弄是非之人。他们就是靠对别人说长道短来达到自己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或是挑拨是非,或是嫁祸于人,或是有意想把某人拉下马,赶下台。这种人可以称之为阴谋家,是很危险的人物。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人可很得势,因为能言善辩,巧于言辞,又很会察言观色,所以他们的目的有可能达到。但如果总是故伎重演,就难免会被别人发现。中国有句古话,“多行不义必自毙”,谎话说够一万次也成不了真理,费尽心机,最终只会落得身败名裂。毕竟还是好人、善良人多,那些故意搬弄是非之人的市场是很小的。
所以,背后议论别人并非什么好事,不是正人君子的作风。做人就应当光明磊落。有话讲在前面,不要背后搞小动作。对于那些喜欢背后议论别人的人要予以轻视的态度,不得不防,但不要以牙还牙,那样只会使这种人更得势,于己于人都不利。
中国有句俗话:“宁在人前骂人,不在人后说人。”这个意思就是说,别人有缺点有不足之处,你可以当面指出,令他改正,但是千万别当面不说,背后说个没完。
背后说人坏话的人并非少数,有一句话叫做:“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地在背后说过别人,只是所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就无从考证了。不过有一点,经常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肯定不会是受欢迎的人。因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这么想:“这次你在我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的心目中就很没面子了。
言多语失,祸从口出
在这个社会上,有些人总喜欢夸示自己,往往认为自己的学识、兴趣高人一等。每遇亲朋好友,就迫不及待地大肆吹嘘自己的心得、经验,却不知这样常令一旁的好友不知所措。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嗜赌如命的人,看到不会赌钱的人,很可能会揶揄他一番:“你怎么不会赌博,那人生还有什么快乐可言?”这话传到他的耳里,必定不会让他感到愉快的。
所以,每逢开口说话,不管是什么内容,都要注意别让别人产生自己被比下去的感觉。
与人相处,切记——不要在失意者面前谈论你的得意。
如果你正得意,要你不谈论不太容易,哪一个意气风发的人不是如此?所以这种人也没什么好责怪的。但是要谈论你的得意时要看场合和对象,你可以在演说的公开场合谈,对你的员工谈,享受他们投给你的钦羡眼光,更可以对路边的陌生人谈,让人把你当成神经病,就是不要对失意的人谈,因为失意的人最脆弱,也最多心,你的谈论在他听来都充满了讽刺与嘲讽的味道,让失意人感受到你“看不起”他。当然有些人不在乎,你说你的,他听他的,但这么豪放的人不太多。因此你所谈论的得意,对大部分失意的人是一种伤害,这种滋味也只有尝过的人才知道。
一般来说,失意的人较少攻击性,郁郁寡欢是最普通的心态,但别以为他们只是如此。听你谈论了你的得意后,他们普遍会有一种心理——怀恨。这是一种转进到心底深处的对你的不满的反击,你说得口沫横飞,不知不觉已在失意者心中埋下一颗炸弹,多划不来。
失意者对你的怀恨不会立即显现出来,因为他无力显现,但他会透过各种方式来泄恨,例如说你坏话、扯你后腿、故意与你为敌,主要目的则是——看你得意到几时,而最明显的则是疏远你,避免和你碰面,以免再听到你的得意事,于是你不知不觉就失去了一个朋友。
所以,得意时就少说话,而且态度要更加谦卑。
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某人在你的面前显得畏畏缩缩,不敢高言大声,因为他的地位或是学识没有你高;某人在交往中对你低声下气,因为他有求于你;某人面对你总是藏头藏尾,不敢正视你,因为他曾做过对不起你的事……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更注意言谈举止,切忌透露出咄咄逼人之气。
某单位部门主任掌管着整个部门人员休假的审批权,职员要休假没有他签字便休不成。于是这位部门主任“充分”地利用了手中的这一权利,每当有职员找他批假条时,他就做出一副居高临下的神态,嗯嗯啊啊地问这问那,那派头跟法官审犯人差不多,每一次都至少要“审”上半个钟头才能把他的大名签到职员们的休假条上。职员们对此既讨厌又无奈,背后都称他为“碎嘴蟹”。“蟹”是霸道的意思,可见职员们对这位部门主任的愤恨了。
像“碎嘴蟹”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而且几乎在任何场合都能够碰到。所以我们在日常交往中,无论你的谈话对象是谁,都应该给对方一个谦和的感觉,而不要露出一副逼人之态。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尊重别人是抬高自己的最佳途径。”这话算是一语道破了天机。
某报社沈先生50多岁,每天一到报社,都见到沈先生带着一脸的微笑,并且和每一位编辑记者乃至勤杂打招呼。如果有什么问题向他汇报或请教,沈先生也总是微笑着,身体微微前倾,认真地听完你的话,然后以感激的口吻说:“你辛苦了!”或者以商量的口吻说:“我看是不是这样……”所以每次从沈先生的主编室出来,心里都是暖暖的,哪怕是有些建议没有被采纳,也会从沈先生那儿得到一句让人心暖的话:“这个主意不错,只是还不太成熟,让我们一起再酝酿酝酿。”遇到这样的领导,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很明显,如果在“碎嘴蟹”和沈先生之间选择一个领导的话,我肯定选择沈先生,而且我相信,所有人都会与我的选择相同。这就是谦和会给人亲切感,从而赢得了人心。如果像“碎嘴蟹”那样,一味地咄咄逼人,一味地耍派头,唯恐别人不知道他“身居要职”,那么最终只能是所有人都讨厌他。
无论你是面对什么样的人,要想赢得对方的赞赏,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倾听对方所说的话;
(2)面带微笑;
(3)言辞恳切;
(4)多用协商的口吻;
(5)不要使用让对方难堪的词句;
(6)不要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
(7)不要在言辞上让对方有压迫感;
(8)不要对对方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态。
如果能在应酬中做到以上几条,你不仅会得到更多的朋友,同时也会得到更多的尊重。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你急于想表白自己的观点,可是对方却还没有把观点叙述完,你便迫不及待地打断对方的谈话,而强硬地插入自己的观点。这样,被打断了话头的人便会在心里感到极不痛快。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谈话被他人打断。
卡耐基说:“耐心地听完他人的观点,然后再清楚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你会发觉别人很注意你。”这话便说明了一个问题,当你耐心地听完别人的观点的时候,你便是给了别人面子;所以当你叙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别人也同样会回报,给你面子。
周恩来在外交上的魅力,一直都为人们所称道。大家都知道当年的日内瓦会议是一次国际交往时代的会议,但是,那次会议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中国的局恩来。当时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本来政见不一,遇到了这么好的一个“吵架”机会,都不愿意轻易失去,于是各国要人吵成了一团。面对这种形势,周恩来总理一方面绝不参与吵架,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平息这场国际大吵架的方法。周总理在耐心地听了各国政要的吵闹之后,平静地说出了一句令各国政要为之震动,且从此成为世界名言的话:“我们是来寻找友谊的,不是来吵架的!”此言一出,语惊四座,令各国政要立即为之汗颜。就因这一句话,周恩来的形象立刻便在人们的眼里高大起来,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也随之提高。
设想一下,如果周恩来当时也像别国政要们那样沉不住气,也混在他们中间吵个不休,那么结果会是如何呢?不难想象,其结果一定是一塌糊涂。所以,让对方说个够,等到对方无话可说的时候,来一个一语中的,便会鹤立鸡群,身价倍增,从而成为周围关注的中心。反之,如果常常贸然打断他人的谈话,强加叙述自己的观点,不仅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相反的只能引起他人的讨厌。
我们可以随时注意观察人们的话题,哪些吸引人而哪些不吸引人,为什么?原因是什么?自己开口时,便自觉地练习讲一些能引起别人兴趣的事情,避免引起不良效果的话题。
哪些话题应该避免呢?从你自身来说,首先应该避免你不完全了解的事情。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糊里糊涂地说一遍,不仅不会给别人带来什么益处,反而给人留下虚浮的坏印象。若有人就这些对你发起追问而回答不出,则更为尴尬。其次是要避免你不感兴趣的话题,试想连你对自己所谈的都不感兴趣,怎么能期望对方随你兴奋起来呢?如果强打精神,故作昂扬,只能是自受疲累之苦,别人还可能看出你的不真诚。
虽然,我们在和人交谈当中,不可能时时都能使对方和自己产生共鸣现象,况且在现场往往有第三者的存在,但是,一只要能找到彼此都感兴趣的共同话题和嗜好,如此一来,即使在交谈中产生失真问题,也不至于会使气氛变得过于凝重。
一般在交际场合中,与刚相识的人开始交谈是最不容易的。因为你不熟悉对方的性格、爱好,而时间又不允许你多作了解。这时宜从平淡处开口,而不是冒昧提出太深入或太特别的话题。
最简单的是谈天气,或从当时的环境找寻话题,比如:“今天来的人可真不少呀!”“这儿您以前来过吗?”“您和主人是在哪儿同过学”。“那盆花开得真不错”等。还有一个中国人惯用的老方法:询问对方的籍贯,然后就你所知引导对方详谈其家乡的风物,这几乎是一个万通万灵的不衰话题。
给人台阶打一巴掌揉三揉
别把人逼进死胡同
1953年,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驻旅大的苏军。在我方举行的招待宴会上,一名苏军中尉翻译周恩来讲话时,译错了一个地方。我方代表团的一位成员当场作了纠正。这使周恩来感到很意外,也使在场的前苏联驻军司令大为恼火。因为部下在这种场合的失误使司令有些丢面子,他马上走过去,要撤下中尉的肩章和领章。宴会厅里的气氛顿时显得非常紧张。这时,周恩来及时地为对方提供了一个“台阶”,他温和地说:“两国语言要做到恰到好处的翻译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讲得不够完善。”并慢慢重述了被译错了的那段话,让翻译仔细听清,并准确地翻译出来,缓解紧张气氛。周恩来讲完话在同苏军将领、英雄模范干杯时,还特地同翻译单独干杯。苏驻军司令和其他将领看到这一景象,在干杯时眼里都含着热泪,那位翻译被感动得举着杯久久不放下。
下列社交误区都可能使对方陷入难堪的境地。
(1)揭对方的错处或隐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因此,在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避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或委婉地暗示对方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便可造成一种对他的压力。但不可过分,只需“点到而已”。在广州著名的大酒家,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茶点,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装内衣口袋里。服务小姐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擎着一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子说:“我发现先生在用餐时,对我国景泰蓝食筷颇有爱不释手之意。非常感谢你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餐厅主管批准,我代表中国大酒家,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并且经严格消毒处理的景泰蓝食筷送给你,并按照大酒家的‘优惠价格’记在你的账簿上,你看好吗?”那位外宾当然会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谢意之后,说自己多喝了两杯“白兰地”,头脑有点发晕,误将食筷插人内衣袋里,并且聪明地借此“台阶”,说:“既然这种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旧换新’吧!哈哈哈。”说着取出内衣里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接过服务小姐给他的小匣,不失风度地向付账处走去。
有趣的是,类似事情不止一桩。
60年代初期,某一外国贵宾来我国访问,在上海市参观期间,东道主为他举办了招待宴会。
宴会上使用的酒杯是一套价值连城的九龙杯,其形古朴苍劲玲珑剔透,特别是龙门口上那颗光耀夺目的明珠更是巧夺天工。有人被这精美而又珍贵的艺术品深深吸引住了,拿在手上仔细欣赏赞不绝口,啧啧称奇。也许是由于饮酒过多,他竟将一只九龙杯有意无意地顺手装进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公文包。我方陪同人员见状后,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直接索要不太礼貌,甚至还会影响到两国的关系,眼见客人夹起公文包兴冲冲地离去。
有关人员及时将这一情况向当时正在上海视察T作的周恩来做了汇报。周恩来听后指示道:“九龙杯是我国的稀世珍宝,一套36只,缺一岂不可惜?不要就这样让他轻易拿走,当然追回也应采取最为合适的办法。”当周恩来得知这位贵宾将要去观看杂技表演时,思忖片刻,心生一计,便把有关人员召来,如此这般吩咐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