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古代处世精典
30119400000031

第31章 处世识人学(6)

有些人平常T作时并不特别引人注目,为人处世没有什么特别,但一到公司聚会的场合,就会突然精神百倍,一鸣惊人地施展他们的才华。他们大多借着各种公开表演的机会,积极展现自己的另一面,这些人很懂得利用时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表演,且能掌握得恰到好处。

例如聚会刚开始时,常有些助兴节目,此时素来羞于在众人面前唱歌的人,就会被指名表演而半推半就的到台上。过了一段时间,大家酒酣耳熟之际,就开始有人不请自来,自动登台表演,当然,这些人各施所长、别开生面,表演的内容自然比前段生硬的表演精彩,因此便引起台下人的注意。

这时,正和部下或同事们闲聊的上司,就会斜眼瞄一下舞台上的表演者,然后为台上人精彩的表演所吸引。而这些人的目的就等于达到了一半。

通过这一幕,我们可以发现,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应注意工作场所,也不可忽略工作场所以外的聚会。

但这些人行为的动机何在?

由于这些人平常在工作场所中并无一技之长,所以并不特别受人注目,但通过聚会公开展露某方面的才华,就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t}:大家确认自己的能力。所以既然无法通过工作让别人注意自己,当然要利用机会公开自己的绝活,以便取长补短。只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即可了解这些人的真正心态。

完全社会化的人

常有人一到假日,就呆在家中什么事也不做,甚至无法静下心来,等到他们无法忍受这种感觉时,就开始打电话邀朋友们打牌、打球,借此打发一天的时间。第二天一早,他们很早就起床,以清爽的心情上班,才又恢复原来的平静生活。

有些人放假时终日想着单位的工作、朋友、同事,反而希望星期一早点来临,与其说他们热爱工作,不如说是工作狂,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这些人的日常生活,不难发现许多共同点。

他们即使到了下班时间,也表现出懒洋洋的样子,不愿立刻离开T作单位。在办公室里或和加班的人聊天;或一边喝茶,一边与有同样倾向的人闲聊。一旦这群人中有人提议:“我们到酒店喝一杯吧!”或“我们四个人刚好凑一桌,来打牌吧!”他们就兴奋起来。但是他们有这种倾向绝不是家庭不和谐,相反,他们的家庭和一般人一样美满,只不过他们心中对单位有种特殊感觉,使他们不想立刻回家。

必须和工作单位保持关系的人,是因为他们经常依赖单位,唯有和单位一体化,才得生存,可见其有一颗未成熟、未独立的心。

这种心理状态,可以追溯到只有依靠母亲才能安定的婴儿时期。由于这些人内心还有这种未分化的倾向,所以他们自我的发展也因此而受到阻碍。因此这些人如不能把自己和单位、工作密切相连的话,仿佛自己的存在也就变得模糊不清,从而内心极其不安。

关心服装的人

英国有句俗语:“衣冠楚楚是最好的介绍信”,可见由一个人的服装不仅可以看出职业,通常还可看出其身份与人格。

不论自己喜欢与否,人都需依附于团体才能生存,而且也必须表现合于组织的言行,所以服装当然也要配合自己的组织。

若我们只观察人在组织中的服装,有时并不容易看出一个人的个性,因为这些人已习惯于组织,渐渐失去了自我,当然无法由服装看出其独特的个性。

但我们如果仔细观察穿着类似的人,就可以发现,即使大家服装一致,还是有人注意小地方,例如领带、衬衫、袖扣、皮带、手表等配件,他们都会特别花一番工夫打点,例如穿以灰色或蓝色为基本色调的西装,他们就会不着痕迹地挑相同色调的领带来搭配。他们在工作场所必须穿制服,但却因特别有心,所以在不脱离团体的范围内佩戴饰物,以便借此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特别注重服装的人通常分几种类型。一种如前述,强调不特别引人注目,但佩戴具有个性的装饰;另一种则故意脱离组织的模式,特别对服装下工夫,令上司同事为之侧目。这种类型的人虽属于一个组织或团体,但归属意识较薄弱。

此外,有些人对服装特别用心,穿着打扮都不与工作场合相配合,强调流行,甚至连发型都讲究与服装配合。

但有另一种人,与讲究服装的人完全相反,毫不关心自己的服装,这种人当然有另一方面的问题。不太关心自己服装的类型,大都以中老年人居多,我们看他们的穿着,就可以知道,他们已不再存有升级的希望,只想在公司中过着安定、保守的生活,换句话说,他们已放弃积极为公司努力的心。

喜欢隐瞒秘密的人

人人都有秘密,只是隐秘的程度不同。有的人毫不犹豫地公开自己的小秘密,有的人却刻意隐瞒。如果你问喜欢保有秘密的人:“喂!听说你和×××曾经去过……”,也许问者并无特别用意,但听者却会急忙回答:“唉呀!也不是什么特别的地方!”而赶紧回避。事实上,也许他和朋友去的地方根本是无须隐瞒的场所,可是还是避重就轻的回答。

如果不了解这种人的心理,听到对方如此敷衍的回答,可能会更想探个究竟。事实上喜欢保有秘密的人一向如此,就因为他们这种态度,常会令第三者怀疑:“这个人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事?”

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建立在彼此敞开心胸的基础上,若不敞开心胸,就无法了解彼此心意。可是喜欢保密的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他们常被第三者埋怨,指责其“阴险”、“内向”等,于是便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人了解其真正的心意。

这些人既无法在工作场所交到好朋友,又无法使自己融入人群,难免经常会有疏离感,而觉孤寂,但既然如此,为什么又无法下决心改变呢?

原因是这些人在从小到大的生活中,已培养出一种不恰当的应对社会的方式,且一直保留着,害怕突破,所以常深觉不安,从而对胆怯和不安产生一种自卫的作用。由于他们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却又偏偏隶属于某一组织,于是恶性循环,更加封闭自我。

基于种种原因,使他们生怕自己被人看透,因此想遮掩自己的真正情感。这种情绪与想保守秘密的行为反复出现,于是就愈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了。

口无遮拦的人

有个32岁的职员A先生,在办公室里兴高采烈地告诉大家:“昨天我去相亲了!我对对方颇有好感,我想她对我的印象应该也不差,所以我打算在秋天举行婚礼,到时候一定请你们来参加!”

过了两三个星期后,同事们对此事情的进展都很关心,于是问他,但A先生却露出落寞的神情,回答:“那个女孩似乎不太中意我,昨天正式拒绝和我继续交往,我非常失望。”

还有一次,A先生又对工作单位的同事们谈到:“我姐姐两三天前和丈夫离婚,小孩子也带回家里来,真是太落魄了。”A先生就是如此,把自己的心态、身边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毫不隐瞒地全告诉同事,这种人虽然看似单纯,但却有点问题。

当然,把真实的事情说出来并没有错,但对一个已经32岁的成人而言,难免令人怀疑其是否过于天真。天真是小孩的特权,他们是可爱而无丝毫秘密的,但作为成人,却持有孩童的心态,就未免过于幼稚。

一般说来,人由天真烂漫的小孩成长为成人的过程中,经过各种人际关系的体验,培养出羞耻心、谦虚的态度和自尊心。但前述A先生的一言一行,却在表示他完全不担心听的人会有什么反应,只知口无遮拦地宣泄,不管有没有必要保守秘密,都一五一十地公开。所以说得好听一点,A先生为人单纯,但说得难听些,他等于是没长大的婴儿。

造成其这种行为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危险的意识,丝毫无防备之心,所以别人通常不会随便告诉他什么秘密,生怕他再告诉另外的人。

所以,口无遮拦的人,多是由于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学习好正确与人交往的技巧,因而一旦进入社会,就会出现这种幼稚的行为。

问个为什么——分析识人术

好请客的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请客的经济能力,因为只要自己有钱请客,就可以不必担心自己不如人。不过人不可能永远都做东,总有被人请的时候,有时让别人请客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自己忘了带钱或没钱,而可能因为顾虑对方的地位或立场,或不忍辜负对方的一番好意,所以只好让对方请客,让对方达到目的而得到满足。

所谓满足,可能是对方的一种优越感;可能是为了表示谢意;可能是有事相求;也可能纯粹是为了增进彼此的感情。对方借着种种理由请客,使自己获得满足感。甚至有时根本没有请客的理由,明明可以大家分摊,但有人就是喜欢付钱时拼命制止别人,而自掏腰包。这时若你坚持拒绝,对方还会露出不高兴的神情,并责备说:“你真是太见外了,我们都是自己人啊!”从对方的表情看来,他们真的不是装模作样,简直是沉醉于请客所带给他的满足感。

反观被请的一方。别人请客,自己不必付钱,固然也有好处,但是让对方出钱,很容易形成自卑感,反而不能痛快地享受。

还有另一种被请人的心理,认为别人请客让自己快活是理所当然的,这种人大多都是不愿自掏腰包的吝啬鬼,不过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另一种用意。

人最早接触的人际关系,是从与母亲间的关系开始的,每个人都有向母亲撒娇的经验和权力,而这种依赖、撒娇的态度一旦固定成型,长大成人后在现实生活中也容易出现,有时就体现在让别人请客的满足感中。

至于喜欢请客的人,虽然他们的立场是把东西送给对方,但其心态和接受自己好意的对方是一样的,这与过度保护孩子的母亲的心理非常类似。

有的母亲常会像奴隶般的替孩子做事,这样的过度保护,表面看虽然辛苦,但其实母亲是利用这种行为来保护自己。因为母亲们自己以前也有同样受人呵护的经验,现在仍然在追求那种心理状态。因此当了母亲后,就把孩子当作自己欲望冲动的对象。事实上母亲只是以过度保护孩子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根据这点,我们可了解,这样的母亲看似疼爱孩子,其实更爱自己,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使她神采奕奕。

同样地,喜欢请客的人,表面看来虽然占道热肠,但其实只是以这种形式来满足自己。所以喜欢请客的人,和喜欢被人请客的人凑在一起,彼此就各得其所,分别得到满足了。

所以当我们看到那些即使没有多少钱,却总想办法请客的人,应了解他们的心态,只要他们不是另有所求,大可接受他们的好意。

偶尔重游旧地的人

已退休的或调离单位的人,有时会特别同到以前的〗:作单位看看。他们告诉同事:“我正好路过,所以顺便来看看你们!”他们还会回到自己以前服务过的部门,和自己熟悉的上司、同事或部下们寒暄话家常。这时以前的同事或部下们看到前辈出现了,多半会暂时停止工作,和他们聊聊天,或请他们坐到办公桌旁诉说近况。

但是这些前辈们,一般很少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到单位去,反而是在T作时间出现。也许唯有利用这段时间,他们才能见到自己想见的人。但因为怕影响工作,不能久留。所以为了想再次满足这种欲望,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又会重访旧地。

这些前辈想得到的满足感到底是什么?

前辈看到,以前他坐过的椅子,现在已有其他后任接续,工作场所的气氛也随领导的更迭而不同,不再是其任职时的风格了。这对他,是无法忍受的,虽然他已经辞职,但仍未接受自己真正退休的事实。

再就现在的管理者而言,虽然他们对来访的前辈也以笑脸欢迎,但总难免会对这位不速之客稍有不悦,因为他就上任时,好不容易才改善了工作场所中的气氛,由于这些前辈的来访,又回复以前的气氛。难怪他们会不高兴。

至于夹在此二者之间的同事们,觉察出这种心态,所以左右为难。

这种不自然的气氛,造成探访的前辈无法满足的感觉,虽然他们也了解,已经离开单位了,就不再是单位的成员,但愈了解这个事实.他们的心境就愈孤独。从外表看来,他们是离职了,但在心理上,却还停留在自己是单位一员的心态。所以他们渴望探访旧的工作场所希望仍能受到老同事的欢迎,以此证明自己还不是“人一走茶就凉”,单位还记得他。从而获得内心极大的满足。

此外,换了工作环境后,有的人可能更发达显耀,为了表示优越感,他们常会借口回单位探望,以满足其虚荣心。

贪吃的人

一位很年轻的女孩去看病,说最近3个月,她的体重增加了15公斤,而发胖的主要原因是吃得太多。

这位女孩,毕业于外地一所专科学校,3个月之前来到本地。她以前从未离开父母单独生活,但因为毕业分配,不得不离开父母。对将来抱着很大的希望的她,便搬来本地,过着枯燥无味的孤单生活。当她从公司回到自己的宿舍时,没有人迎接她,只有冷清、黑暗的空屋子,晚餐也得自己动手准备,这就是她每天的生活。

孤独的生活是她难以忍受的,因此当她独自在鸦雀无声的屋子里时,会涌起吃的冲动,所以就开始乱吃东西,因为只有多吃,心理才能获得平静。这次冲动刚平静,下次的冲动又会袭来,于是随着自己的冲动不断地吃,到最后一天三餐根本吃不饱,得一天吃六七餐,由此养成习惯后,她更是每天不停地吃。

不久后,除了每天吃以外,冰箱里还必须经常塞满食物,否则她就会感到不安。而且这种离不开食物的习惯,也带到了单位,办公室的抽屉里也经常塞满饼干、面包,只要一有冲动,也顾不得是否在上班,马上偷偷拿出零食来吃。难怪3个月内会胖15公斤。

造成其行为的原因,源于她离开了父母,当心里感觉孤寂时,没有别的排遣方式,只有吃东西才能安抚自己。除了食物外,当人在失意、孤单时,也有所谓“借酒浇愁”的类似冲动。

这类人,除了吃得很多外,也很爱说话。因为说话可以满足他们的口欲,所以我们常可看到有的女孩子一边谈话一边不停地吃东西,他们虽然外表看起来是个成熟的大人,但心理状态仍停留在爱撒娇、未成熟的小孩子阶段。

出人意料的是,贪吃和爱喝酒的人,都很怕孤单,只要我们抱着一颗同情的心,就可以与他们建立友谊。

吝啬的人

有时我们自己没烟了,想跟对方要一支来过过瘾,对方却露出一副厌烦的表情,勉强掏出一支。有的人,连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结婚,参加婚礼时也舍不得多包一点红包。

也许他们经济状况并不很好。但有的人却认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过快乐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们宁愿付出一些必要的费用。

可是吝啬的人就不会这么想了,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极不愿拿出必需的费用,因此设定的必要花费范围,也比一般人窄。有些人家中即使没有负债和必须节省的理由,仍然非常吝啬,不愿随便花钱。

而吝啬的人大半都有自知之明,他们常听到别人批评他,却仍甘愿吝啬而一毛不拔。

我们观察吝啬者的日常行为,可发现他们不但对金钱,包括金钱以外的东西,如物品,甚至言语,也都十分的吝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