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期间,我指挥部队打了不少仗,虽然有些仗也打胜了,但苏区不但没有巩固,反而日益缩小;红军不但不能扩大,反而削弱了,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在保守主义的“保卫龙岗、虎岗”方针指导下,开始我们在战略上采取的是单纯防御的方针,在敌人的“围剿”面前,把主力部队拉来拉去,处处招架,大门不出,后门也不去,自己把自己束缚在家里,反而让敌人到我们苏区内部打游击,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在战术上,也是只注意攻打据点,打正规战。如两次打大、小池,打坎市,都是硬拼,结果伤亡、消耗都很大。这些军事工作上的失误,我作为指挥员都是有责任的……
在挫折和失败面前,闽粤赣军事委员会认识到,在红军弱小、根据地不稳定的情况下,盲目地与敌人硬拼,打阵地战、攻坚战是不行的,更多需要的则是游击战、运动战。萧劲光与邓发、张鼎丞、罗明等一起认真总结了前一段失败的教训,冷静地分析了面临的形势:闽西苏区西侧有汀江等河流,回旋不便;南线敌人数倍于我,实力强大;而北部敌人仅为团匪,力量薄弱,且群众条件好,地域广大、粮食充足。在基本取得共识后,决定改变“保卫龙岗、虎岗”的战略方针,调动部队“向北发展”。按照这一战略方针,萧劲光拟定了作战计划:(1)先打上杭、永定之间的芦丰、丰稔两据点,巩固中央与苏区的联络线(是时中共中央领导驻上海),然后主力向汀洲、连城方向发展,争取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2)在南线,除地方武装外留下主力部队的三分之一,组织成立以罗明为书记的工作委员会,加强领导;(3)省委逐渐北移,第一步移向白砂。
1931年7月,萧劲光按照既定方针先调第十二军一部南下,与彭杨学校的学员、虎岗警卫营一起攻打芦丰。在第十二军即将到来时,闽西军委发现盘踞芦丰的地方团匪钟绍奎等似乎已有察觉,有敌人增援芦丰的迹象。萧劲光果断决定,不待第十二军赶到,以虎岗警卫营并彭杨学校学员计400人,先行投入战斗,突袭攻占芦丰。当天下午,敌人援兵邱伯琴部赶到,双方展开激烈争夺,警卫营及彭杨学校学员当即撤往蓝家渡。翌日,第十二军部队赶到,当即向围击蓝家渡的钟绍奎、邱伯琴等匪部发起反击。激战一天,敌人被击溃。钟绍奎撤至汀江西岸的上杭,邱伯琴则逃出苏区。接着,红军攻占丰稔。而与此同时,虎岗已被敌人乘虚占领,省委领导张鼎丞、罗明、芦德光等人齐聚于丰稔。部队在丰稔休整数日,虎岗警卫营编入第十二军。闽粤赣省委、军委在此研究决定,罗明率第十二军一个团及地方武装留下,负责南线工作,第十二军主力部队挥师北上。省委机关移驻白砂镇(不久,因敌情紧张,省委继续北移至徐坊)。
8月中旬,萧劲光指挥第十二军主力及彭杨学校学员向汀洲、连城方向进军,数日抵达闽赣边境的汀洲附近。钟屋村一仗,击溃了敌人主力卢兴邦、易启文等部并乘势夺取了汀洲城,接着又攻占了连城等地。接连几仗打下来,势如破竹,干净利索,官兵个个扬眉吐气、部队士气高昂。9月下旬,中央苏区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毛泽东率领红军进驻邻近汀洲的瑞金城。中央红军第十二军(即原闽西老十二军)在罗炳辉、谭震林率领下到达汀洲。至此,中央苏区和闽西苏区连成一片。新、老第十二军在汀洲会师,合编为红一方面军第十二军。罗炳辉任军长,谭震林任政委,萧劲光任参谋长。
实践证明,闽西根据地这一阶段军事工作,符合闽西当时的实际,也符合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游击战指导思想。战绩也是显著的。但在此后不久批判所谓“罗明路线”、批判萧劲光的时候,“闽西向北发展”却成了“逃跑主义”,是萧重要的错误乃至罪行。
三、受命创建红军学校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红军和根据地获得了很大发展。赣南、闽西根据地连城一片,苏区拥有21个县城,总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50万。中央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早在一年前中共中央就决定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中间几经变更,而今条件成熟了。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萧劲光与张鼎丞、郭滴人、邓发等,作为闽西根据地的代表出席会议,第一次来到了当时被称为“红都”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首府瑞金。
这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一次空前的盛会,闽西、赣南等各根据地代表九百余人云集瑞金。古老的瑞金县城生机勃勃,城乡贴满红红绿绿的标语,到处笑语欢歌。经过一年多艰苦战斗的萧劲光,看到这一切高兴又激动。在这里,他与何叔衡、王稼祥、瞿秋白、任弼时等同学、战友久别重逢,也再次见到了已由社会活动家成长为红军卓越军事指挥员的毛泽东。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大批有志青年汇聚在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下,献身于救国救民的血火斗争中。此次代表大会八方英杰集会,可谓人员人才济济、群星灿灿。尽管如此,先后两次留学苏联且专门学过军事的萧劲光,依然很引人注目。会议开幕当天,军委机关交给他一个代会议起草关于红军教育管理问题决议(最后定名《关于红军问题决议案》)的任务。萧劲光接受任务后,异常兴奋,白天参加会议,晚上挑灯夜战,很快拿出了初稿。讨论决议草稿修改时,萧劲光对稿子作了说明,年轻气盛的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苏联红军的情况,对中央苏区红军建设也提了许多自己的看法。
他讲得很快,似乎成竹在胸,嗓门很大。坐在旁边的毛泽东,一边含笑听着他发言,一边指了指水杯说:“不要急,喝口水,坐下慢慢讲!”听了毛泽东的话,萧劲光的脸唰地红了。他意识到在这么多有资望的领导面前,自己过于自信了。虽然自己带过兵,留过学,也打过仗,但毕竟回国才刚一年多的时间啊!直到讨论会结束,他心里仍有些忐忑不安。
萧劲光完全没有料到,他起草的稿子和发言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讨论会后,彭德怀、林彪、刘伯坚等人还对他的一些观点争论不休。萧劲光的发言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泽东清楚地意识到,眼前的萧劲光已不是当年那个求知若渴的青年学生,而是一个有胆有识的红军将领,发言中许多意见是很有价值的。会议期间,作为中央根据地负责人的毛泽东与军委领导取得一致意见:由萧劲光担负正在筹建的红军学校的领导工作。
会议结束的那天下午,萧劲光正在收拾行装准备返回闽西,毛泽东找来了。毛泽东说:现在形势发展很快,部队、地方到处需要人。中央根据地准备办一所红军学校,作为培养干部的基地,前些日子已派人去做筹备工作了。经过研究,决定派你去做红军学校的校长,你有什么意见?
“我行吗?”萧劲光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我刚回国,不了解国内的情况,又没有经验。”
“我看你行。”毛泽东毫不含糊地说,“你在托尔马乔夫学院学习过,系统地学过军事理论,又带过兵。蒋介石能办黄埔,你就不能办红校?把教学力量配强些,认真办,我们的红校一定能超过黄埔。”
萧劲光懂得,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能再说什么。会后,萧劲光被任命为正在筹建中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简称“红校”)校长。由此,萧劲光离开闽西到红校赴任。
“红校”设在距瑞金城十多里的一个叫大树下的地方。这里树林茂密、荒无人烟。全部校舍就是学员自己动手,在山坡旁边背靠树林建起的一排茅草房。桌子、椅子等一应教学用具,都是东拼西凑的。教学条件简陋,但人员配备相当可观。学校分三个大队,大队长分别是粟裕、彭绍辉和龙云。邓萍任教育长,教员有左权、郭化若、陈伯钧、吴亮平、张如心、黄火青、伍修权等,大都是各根据地功绩卓著、知名度很高的人物。学员也基本上都是从在职领导干部中抽调出来的,政治素质好,有作战经验。看到这阵容,萧劲光既感到责任重大,很振奋,又信心十足。与原领导筹建工作的周以栗履行交接手续后,萧劲光立即全身心投入到建校工作中。由于时间紧迫,一边建设一边开展教学。
通过一段教学实践,萧劲光参考苏联军政学院的教学方案,自行设计、拟定了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还没有来得及实行,他工作又发生了变动,接到了新的任命。而且要求“立即报到”。
萧劲光在红军学校,工作了只一个月左右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