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萧劲光传
30311300000027

第27章 留守延安(下)(3)

在修改我给蒋介石等人的一份通电中,毛泽东同志反复推敲,最后写成这样一段话:“目前日寇以一师团之众大举西犯,柳林、军渡相继失守,我河东部队正尽一切力量,予以痛击,连日战斗甚为激烈。大敌当前,覆舟堪惧,后方纷争,实属不宜再有。苟一方拼死杀敌于前,他方复乘机争夺于后,则不啻以刃资敌,前途危险,何堪设想!这段话里的潜台词,是在警告顽固派不要继续与日伪勾结。

在修改我致程潜、朱绍良的一份电文时,毛泽东同志加了“据闻一切行动均根据新颁处理共党问题方案,下级不过照此案执行而已”一句,点明下面的人制造磨擦,上面是有“根”的。

1939年冬,国民党驻防榆林地区军事长官邓宝珊所属部队一个营长挑起了磨擦事端,两军相持,剑拔弩张。根据部队报告的情况,萧劲光起草了一份电报致邓宝珊,通报事件经过。电文最后是这样写的:“恳请速电制止,将该营即调他处,以平公愤。并将敲诈人民、贪赃枉法、破坏团结、制造分裂、肇事凶犯之宋营长撤职严办,以惩刁顽,而维法纪!”毛泽东看后,将这段话全部删去,改为:“事件发生谅系宋营长受人挑拔所致。现在事态颇为严重,敬恳我公速电制止宋营长,勿再寻衅,然后查明事实,合理处置。并可否将该营另调他处?”改完后,毛泽东还在稿上批注道:“萧:措词过于激烈,以后应予注意。”

在这期间,还有许多以萧劲光名义发出的电报、信函,是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在处理国民党三区行政督察员兼保安司令钟竟成等杀人略地事件中,发给程潜的电报就是毛泽东亲自起草的。电文中写道:

镇宁两城虽被袭占,无辜官兵虽被牺牲,下级人员虽极愤慨,然劲光至今未增一兵,无非体钧座之意旨,本团结之大义,力求和平解决之道。职意公平处理,撤兵为先。进占镇宁两城之兵不撤,即无以示诚意而服人心。专员钟竟成实为肇祸之主谋。庆父不去,鲁难未已,施以撤惩,出自钧裁。

文末署名,“留守兵团主任萧劲光”。文字虽不长,但理直气壮,顾大局,讲团结,忍让为怀的气度溢于言表。

1940年12月,为了提高全党对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认识,毛泽东亲自起草了一个党内“指示”(后收入《毛泽东选集》,题目为《论政策》)。文件指出:“在目前反共高潮的形势下,我们的政策有决定的意义”,“现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文件下发后,萧劲光结合这一指示精神的贯彻,总结了两年来留守兵团反磨擦斗争的经验教训,对全体干部进行了一次普遍的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思想教育。同时,还写了一篇《谈陕甘宁边区的形势》的文章。全面地记述和分析边区周围顽固分子制造磨擦的主要方式、特点及重大事件,最后严正指出:如果顽固派继续执迷不悟,挑起事端,“那末,我们必然以武装力量,配合饱经斗争的有组织的民众,给他们(顽固派)以应有的教训。我们完全有把握和他们作持久的斗争,并予以有力的回击。”鉴于文章内容重大,萧劲光写完后报送毛泽东、张闻天等审阅。毛泽东认真审阅全文后,将最后一段改写为:“那末,也没有别的法子可想,唯有准备自卫,予进攻者以坚决的反击。但这完全是不得已的,只要反共派稍有觉悟,我们仍准备同他们言归于好。”改毕,毛泽东仍觉得言犹未尽,于是又增写了一段话:“劲光留守后方,责任重大,为使前线战士安心抗战起见,对于反共派捣乱后方之行为,不能不采取自卫步骤,用以保护后方之安全。反共分子的内战计划,将丧失全国的人心。我相信,他们的计划是必然要失败的。”

文章在边区内刊物发表后,译成英文对外广播。

立马疆场、叱咤风云的萧劲光,又是一个极善于学习、极有心的人。毛泽东亲自起草或修改过的文稿草底,他分外珍视。每次用完后,都反复揣摩、思考,从中学习毛泽东的战略策略思想,高超的斗争艺术,并将文电底稿一一悉心保存。抗日战争八年多的时间里,积攒了电报、信函、文告等各类文稿140多份(有的是全文,有的是改动较多的局部数页),共计500余页。1945年8月,萧劲光受命赴东北离开延安前,将这些积存的文电底稿整理起来,依时间顺序装订成册,带到了东北。随后,又从东北带到湖南、从湖南带来北京。前后算起来,在身边珍藏了三十多年。中间经历过战争血火,也经过了十年内乱,但一份也没有丢失。

1976年4月,萧劲光已达73岁高龄,且自觉身体大不如前。恐日后有失,决定把这些底稿转送给毛泽东。

现在,这些文稿完好地保存在中央档案馆里。就在撰写此书前,笔者前往中央档案馆调阅了这些文稿。工作人员一再叮嘱,这是战争年代保留下来的原件,十分珍贵,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可价估,千万注意爱护!

四、在党的“七大”前后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举行。

从1928年六七月间召开“六大”,至这次“七大”召开,时间已过了17年之久。而且自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召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之后发出通知,到会议正式召开,也已经过了六年。其间,经过了认真的比较充分的准备。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代表的广泛性、议题之重大、当时的作用和影响、此后发挥的历史作用,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

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合计755人,代表着当时全党121万名党员。萧劲光是正式代表,属于陕甘宁边区代表团。他不仅出席了长达50天的大会,还参与了几年来为召开此次会议作准备的一切重要活动。

自1942年起,在延安和各根据地进行的整顿党的作风的运动,是从思想上、政治上为“七大”召开作的最实际的准备。萧劲光参加了整风全过程,并且对整风受到的教育、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终生念念不忘”。

萧劲光始终认为,西北局高干会尽管对留守兵团的批评存在一些问题,但它成绩是主要的,是延安整风中的一次重要会议。“它使我们每一个参加会议的干部都受到了教育,也确实解决了留守兵团存在的一些思想、作风不纯的问题,对留守兵团的建设起了促进作用。”在这次会议期间,毛泽东亲自主持总结了留守兵团政治工作经验,写成了继古田会议决议后又一个重要的政治工作文献《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这个报告是由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的谭政起草的。动笔前,毛泽东与谭政一起召集萧劲光并贺龙、徐向前等座谈讨论政治工作问题。初稿写成后,毛泽东亲自修改,加写了三千多字。这个报告充分肯定了留守兵团政治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指出,通过一系列政治工作,特别是经过整风运动留守兵团“充满战斗热情、生产热情和学习热情,是富于朝气的部队”,“陕甘宁边区部队的进步,可以为一切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所仿效”。这个报告还第一次提出了“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这一著名论断。

诚如萧劲光所说,党中央、毛泽东也没有因为一些偏颇的批评意见,而改变对萧劲光的看法。“七大”审查代表资格时,对萧劲光当年在中央根据地无端遭受打击的问题,再次公开平反,正式作出了结论。大会选出中央委员44人,候补中央委员33人。第一次参加党代会的萧劲光,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在“七大”前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从以留守兵团为主的陕甘宁边区部队中,抽调了二十多个主力团开赴前线。按时间先后,依次是,由王震、王首道率领开赴华中、华南的南下支队;张才千、陈先瑞分别领导组建,跟随王树声、戴季英开赴豫西的两个支队;刘转连、晏福生率领的南下第二支队(原拟挺进华南,后改赴东北);文年生、张启龙率领的南下第三支队(原拟赴广东,后改到豫北);以及三八五旅(欠七七○团)、独立一旅等。1944年底,张才千、陈先瑞奉命率部随王树声开赴豫西。出发前一天,毛泽东接见了出征部队的团以上领导干部。与大家一起合影后,毛泽东对王树声说:“我看萧劲光同志的那些留守兵团的人马,就很值得大家学习。三原改编(在陕西三原县,由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他们不也一样擦好了枪要上前方吗?可是,叫人家留守,人家二话没说,马上收枪刺,立正向后转,到陇东去了,到绥德去了,到三边去了。上前方打仗,能立战功,又升官快,可他们一守就是七八年啊!今天叫出征,一个一个又包包一背,胡子也不刮,马上就出发上前线。这就很值得大家学习嘛!”

随着形势的发展,延安党政军机关和抗大的大批干部被陆续派往各解放区。7月中旬,毛泽东在枣园小礼堂召见了萧劲光。

一进门,毛泽东就说“请坐”,还让公务员马上给萧劲光倒了一杯水。这倒使萧劲光感到不自然了。他望着毛泽东,想听毛泽东的指示、吩咐。毛泽东站起来离开办公桌,在萧劲光旁边一个椅子上坐下,说,刚开完书记处会议,有点时间,一起谈谈。

毛泽东首先问了个人生活方面的几个问题,问了一些部队去前线后留守部队的反应。然后缓缓地说:“高干会批评了留守兵团,但留守兵团几年来认真执行了党中央的路线,完成了各项任务,工作成绩是主要的。留守兵团有缺点错误,但性质是属于联共(布)党史结束语中第五条的性质,不是路线错误。高干会对留守兵团所作的不恰当的结论,应予纠正。高干会前后调动了许多留守兵团干部的工作,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在方法上是不对的。”

实事求是地说,对高干会后期对留守兵团的一些批评意见,萧劲光是有些想法的。高岗等人一再讲的所谓路线问题,是留守兵团不顾大局,“把住干部不放”,“搞本位主义”、“闹独立性”。留守兵团从若干部队抽出来组编在一起,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白手起家,由比较散乱的状况成长为能攻能守的正规战斗部队,是党中央、毛主席关怀培养的结果,但与留守兵团各级领导的严格整训也是分不开的。作为留守兵团的主要领导,他对这个部队的每一个官兵都倍加珍爱。前方需要干部,留守兵团也陆续向前方输送了不少干部。自己手下好的干部、战士送出去,作为指挥员,好像嫁姑娘一样有些舍不得。再说,从留守兵团担负的保卫河防、保卫党中央的任务来说,没有一定数量的部队也是绝对不行的。由于这几方面的原因,有些前方部队的领导点名要干部,才没能完全满足要求。这怎么成了“路线问题”、成了“军阀主义”?和张国焘的“军党论”有什么关系?——现在毛主席这样讲了,还有什么说的呢?萧劲光在毛泽东面前向来无拘无束,今天却有些木讷了。他什么话也不想说了。直到最后,毛泽东告诉他,形势发展很快,下一步准备派他到前方部队去,看他有什么想法。这是萧劲光所希望的,求之不得的。但他也只简单回答几个字:听主席的,服从组织决定。

有两次留苏经历的萧劲光,对联共(布)党史是熟悉的。他清楚,“所谓结束语第五条的性质”,就是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但对这些缺点错误必须正视,勇于改正。但回到住处,他仍然不自觉地从书架上抽出联共党史,翻到结束语,其中第五条说:“如果党陶醉于胜利开始骄傲起来,如果它不再注意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如果它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害怕公开地改正这些错误,那它就当不了工人阶级的领导者。”“如果党不害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如果它不掩盖自己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如果它用自己工作中的错误来教导和教育干部,如果它善于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那它就会是战无不胜的。”看着这些已看过若干遍的话语,萧劲光感到说不出的亲切、激动。

时过不久,军委正式通知萧劲光,与林彪等一起去山东解放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