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萧劲光于3月20日、4月4日又两次致电罗舜初,反复强调了以上几条意见。罗舜初回电说,意见已再三申明,苏方只是强调他们有困难。或许的确由于他们生产能力有限,也可能有不便说明的其他原因。不过,经反复磋商、交谈,共识还是达成了。1953年6月4日,在苏联访问的政务院财经委副主任、重工业部部长李富春,代表中国政府与与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两国《关于海军交货和关于在建造军舰方面给予中国以技术援助的协定》。后来,依据协定签字时间,统称中苏“六四”协定。
“六四”协定写明,苏联政府保证,在1953年至1955年三年内按照三个附件,向中国提供海军装备和建造军舰技术上的援助。具体为:按照附件一,苏联政府保证在1953年至1955年内交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类舰艇(成品)32艘(合计14500吨),各种飞机148架,机场地面设备车67辆,各种火炮150门,鱼雷、水雷、深水炸弹、各种炮弹、观测、通信、航保、防化、防救等各类配套设备器材若干;按照附件二,交付各类成套造舰材料(又称“半成品舰艇”)由中国船厂装制的舰艇49艘,合计13500吨;按照附件三,苏联方面无偿转让制造舰艇技术图表和工作图表,以及生产水雷、安装火炮等技术文件。并将在1954年至1955年内,派遣不少于150名苏联专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以资在中国工厂建造舰艇方面给予技术援助。“六四”协定还规定,供货价值的三分之一由中国方面交付现款,三分之二用苏联提供的贷款偿付。
“六四”协定,只是原来经苏方(包括斯大林)审定的《中国海军建设五年计划》的一部分。所以由“五年”改为“三年”,苏联方面说,主要是因为“苏联第五个五年计划已过了两年,订货计划只能安排三年,而余下的两年,须待下一个五年计划另行商定。”至于三年还是五年,还在其次,重要的是订货计划削减非常之大。看到“六四”协定文件后,萧劲光对比核算了一下,文件最后确定的数量,舰艇是原五年计划的三分之一,驱逐舰砍掉了一半,而飞机仅仅只有原计划的六分之一。
无论多少,既然定了,便须照章落实。1953年8月,正当萧劲光组织机关业务部门按照“六四”协定所订装备制定计划,部署工作时,又接到军委通知:根据中央财经会议精神,为了做到外汇平衡和发展重工业,军费将有所缩减。军队各大单位要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重新考虑原定的五年计划,使之更加符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和中央的要求。海军应本此精神将中苏两国签订的海军三年订货计划(即“六四”协定),再行缩减,以减少经费尤其是外汇开支。
接到这个通知,萧劲光很着急。联想到部队日益繁重的护渔护航任务和正在进行的解放浙东沿海岛屿的战斗,他感到有必要向中央反应自己的想法。经过慎重思考,萧劲光于8月24日直接给毛、朱、周、彭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自海军建立以来,恰值朝鲜战争时期,海军建设处于极次要地位,原来海军在苏订货之经费,大部转拨建设空军。海军建设四年以来,新增力量仅有四十六艘快艇(其中旧的三十六艘)、螺旋桨水鱼雷机三十二架(今后只能做教练机用)。小口径海岸炮四个团。如果再将三年计划缩小的话,现在我们已建设的各种学校,都很难维持下去。为了国家重工业建设削减军费,我们认为是应当的,但海军建设是否可以从整个军费内适当调整,以使其逐渐生长,以应付海上斗争的需要……
萧劲光的这一信报送上去后,受到中央领导层高度重视。12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亲自主持了对海军五年建设计划审查。在与会人员一一发言(多数人同意萧劲光的意见,认为不能再缩小,也有部分同志感到经费上有困难)后,毛泽东总结大家的发言,作了指示:“为了肃清海匪的骚扰,保障海道运输的安全;为了准备力量于适当时机收复台湾,最后统一全部国土;为了准备力量反对帝国主义从海上来的向我国的侵略,我们必须在一个长时期内,根据工业建设发展的情况和财政的情况,有计划地逐步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同时,毛泽东提议,军委和政务院有关部门要开会,对海军建设问题进行一次专题讨论、研究。
1954年1月23日,周恩来就研究海军建设计划问题分别致函彭德怀、黄克诚和萧劲光等:“根据毛主席指示,拟于军委高干会后,四中全会开会前,商谈一次海军建设计划问题(具体时间另通知)。现将毛主席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四日在中央会议上对海军建设指示的纪要及海军提出的海军五年建设计划的规模和第一机械工业部提出的造船工业发展计划的报告材料共四件送上,请抽暇先阅。”接到周恩来的信函,萧劲光很受振奋,立即召集业务部门研究,起草了一个详细的介绍五年计划依据的汇报提纲。
2月12日,中国共产党七届四中全会刚结束,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主持召开了研究海军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会议。
单为一个军种的建设计划举行会议,出席会议人员规格之高、部门领导人之多,是空前的。他们是政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富春;军委、总部领导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谭政、黄克诚;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副司令员罗舜初、方强,参谋长周希汉;政务院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赵尔陆、重工业部部长王鹤寿,总参装备计划部部长万毅,及军委办公厅主任萧向荣等。
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他点名萧劲光首先发言,介绍相关情况。
萧劲光首先介绍了海军五年计划的内容。计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前三年(1953至1955),按照“六四”协定执行,购置规定武器装备及半成品材料;另一部分即五年计划的后两年(1956至1957),依此前与苏方的约定,再从苏联订购一批舰艇和造舰材料。前后两部分加起来,共需13亿多卢布,约合人民币(旧币)12.6万多亿元。到会的海军其他领导,方强、周希汉等也分别作了说明、补充发言。
萧劲光等发言后,大家便围绕海军的计划展开讨论。邓小平先讲,他说:“毛主席指示,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国家机构经费最后要做到不超过国家支出的百分之三十。根据这一原则,军费今后只能每年递增4万亿元。不管你想干什么,钱就是这些,否则只有改变百分之三十的比例。”
彭德怀简单介绍了各兵种五年计划概况,强调说:“第一个五年内国家机构经费最后做到不超过国家支出的百分之三十的原则不要动摇。应以此为标准拟定各兵种的均衡发展计划。”
黄敬向大家介绍了国家造船工业的情况。他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内,除海军要求造军舰3万吨、辅助船6000吨以外,民用方面要求制造民船48万吨。从造船工业的发展速度来看,无法满足上述要求。”
随后,陈毅、贺龙、刘伯承、李富春等相继发言,一致主张应集中国家财力发展重工业,各特种兵建设,应尽可能缩减。
最后,周恩来作了总结讲话。同时,他责成彭德怀召集中央军委有关部门开会,研究从空军、陆军部队抽调部队和干部,支援海军建设。
4月15日,周恩来将这次讨论的情况和主要意见向毛泽东、刘少奇和中央作了报告,很快得到了中央的批准。
从此,中国海军开始了以执行“六四”协定为主的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执行过程中,1954年10月、1956年1月,中苏双方又分别签署了“六四”协定的补充协定和议定书,增加了供应舰艇的数量,调整改换了部分原定舰艇的类型。通过执行“六四”协定,不仅及时装备了亟待发展、壮大的人民海军,而且通过购置护卫舰、扫雷舰、鱼雷快艇、潜艇、猎潜艇等型号的成套技术图纸资料和材料设备,自行装配制造舰艇,培养锻炼了中国造船工业的技术力量,为中国自行制造海军舰艇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四、迈出自行建造舰艇第一步
海军机关成立后,萧劲光在千方百计谋求进口苏联舰艇装备的同时,还派人到香港活动,联系购买西方国家的舰船(后因朝鲜战争暴发而中断)。
现实使萧劲光意识到,从国外购买舰艇,是必要的、重要的,但单靠这一条路不行。一则给不给、给什么样的,主动权都在别人手中,即使同意卖给,就目前国家的经济条件,经费也是个大问题。要建设海军,从根本上解决装备问题,还得靠自己,靠自力更生,走自己建造舰船的道路。造不了大的,可以先从小的开始。8月海军建军会议,把这一思想写入会议决议。9月份,他带着司令部、装备部业务部门的几个人到上海、青岛等地部队和修造船厂进行调查后,更坚定了这一信心。
回到北京的当天,他亲自动笔,连夜给总参谋部写了一个报告:
目前蒋军、海匪不时袭扰,海情异常复杂,部队巡逻任务繁重。但海军现有艇只时速只有七八海里,确实速度太慢,一年须修船三四次,且仅能在近海岸活动。在艇只数量上,亦相差甚远。为了更好地完成海上巡逻任务,急需从速解决巡逻船只问题。为此,我们要求利用现有条件,建造几艘小型巡逻艇。
报告很快得到军委的批复。其间,萧劲光向周恩来作了口头汇报,周恩来也表示支持,认为是个办法,可以一试。海军党委经过慎重研究,把任务下达华东军区海军,交给了江南造船厂。
江南造船厂(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称“江南造船所”),坐落在上海市黄浦江边,占据着沿江一千多米的水面和相邻陆地。其前身是19世纪中叶清末两江总督李鸿章开办的江南船坞。随着中华大地的风风雨雨,数易其主,兴兴衰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从日本人手里接收过来。是时,厂里拥有船坞3座,造船台9座,年造船能力达1万吨。国民党军队溃退前,海军总司令桂永清歇斯底里地下令“搬空、运光、炸毁”,对工厂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待修船只及电厂、船坞、闸门等设施,均被炸毁。机器设备凡能够搬运的被拆卸一空;所长、总工程师连同200多名技术骨干被赶上船,强行带往台湾。偌大一个工厂,剩下的只是残垣断壁、成堆废铁和数以千计衣食无着的工人。上海解放,华东军区海军接管后,通过整顿,江南造船厂为抢修舰艇做了不少工作。致于造舰艇,一无设备二无技术骨干,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华东军区海军仍然愉快接收了任务。张爱萍亲自主持会议,调整、加强领导力量,组织设计班子,进行思想动员。经过紧张的准备,1950年12月中旬投入建造工作。进入组装阶段时正值严冬,邻近出海口的船厂寒气袭人。由于国民党撤退前的轰炸破坏,工厂不仅生活条件差,一些必须的工作条件也不具备。但广大职工热情高涨。许多技术人员、工人骨干,常为解决一个环节上的问题几天几夜不回家,不休息。华东军区海军机关业务部门的干部也一起参加会战。在部队、工厂各方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造出了两条42吨的三桨巡逻艇。
1951年3月18日,第一艘巡逻艇建造完工,举行试航。结果刚一下水,尚未离港便翻沉了。经检查分析原因,发现主要是设计船形系数小,导致艇体稳定性不够。于是,在第二艘艇上加装了六吨压舱铁,再重新进行航行试验,试航成功。之后,按照这一方向作了进一步调整、改进,使巡逻艇功能基本上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接下来,在总结试制经验的基础上,又设计制造出了50吨的巡逻艇(又称“小炮艇”),定名为“52甲”型。
就在江南造船厂第一艘艇试航翻沉后,即1951年3月底,萧劲光又将研制巡逻艇的任务交给了青岛造船厂,并委派新到任的海军修造部部长林真前往领导巡逻艇研制工作。
林真,原名林志中,1936年入学的燕京大学理学院学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离校参加八路军,之后进入延安抗日大学学习。此后十余年里,参加过若干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在陆军某炮兵师任政治委员。萧劲光亲自找军委首长,把他调入海军。接受研制巡逻艇任务后,林真住进了海军青岛造船厂,与厂里的技术人员一起搞设计,参与制造和试验。通过几个月的突击攻关,也于当年8月造出了一艘43吨的巡逻艇,并一次试航成功。
萧劲光参加了试航典礼。面对试航成功的巡逻艇,他抑止不住内心的高兴和激动:艇很小,但是我们自己造的,中国海军自己可以造舰艇了!萧劲光当场把参加设计和建造的骨干人员召集来,与他们一一亲切握手,表示感谢、祝贺。他说,江南造船厂的巡逻艇成功了,我们青岛厂的也成功了。虽然这几艘艇很小,航速不高,但它是我们自己造的,它解决了我们的急需。有小的就会有大的,有慢的就会有快的。只要我们总结经验,不懈努力,以后就一定会造出更大、更先进的舰艇!萧劲光还当场表示,对舰艇设计制造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工人骨干,要表扬,要记功!
当时,朱德总司令正在青岛出席海军首届政治工作会议。萧劲光向他汇报了青岛造船厂自行设计建造巡逻艇的情况,他非常高兴,说:这很好,解决了执行巡逻任务的需要,还可以摸索经验,把我们自己的造船工业搞起来。
获悉海军自造巡逻艇成功后,毛泽东也很满意。1952年2月14日视察海军机关时,他当场向萧劲光等海军领导表示了肯定和支持。
那是一个大雪过后的下午,萧劲光上班不久突然接到了空军司令部办公室的电话通报:毛主席到海军机关视察,现在已经从空军机关出发了。
当时海军机关驻在贡院东街,与空军机关相距不远。放下电话,萧劲光立即收拾起桌上的文件,整装前往迎接。毛泽东一行,公安部长罗瑞卿、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等,已经到楼梯口。
毛泽东显得很兴奋,一边随萧劲光、刘道生往会议室走着一边说:“海军成立两年多了,我还没来过。今天来这里,一是看看大家,看看我们海军领导机关驻在哪里,二是有件要紧的事要和你们商量。”
落座以后,毛泽东望着室外的皑皑白雪,惬意地说:“瑞雪兆丰年,看样子今年是个好年景!”随即和大家交谈起来。
他首先问了正在开展的“三反”运动的情况,萧劲光作了汇报。随后,毛泽东郑重而又亲切地说:“要和你商量的是这样一件事,原计划花几亿卢布给你们买几艘驱逐舰、买几十艘鱼雷快艇。现在抗美援朝急需飞机,中央打算集中财力解决一下空军的问题。这样一来,外汇就不够用了。是不是先给空军买飞机,你们要买的舰艇再往后推一推,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