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护理操作技术
30463900000026

第26章 临床专科护理技术、心血管系统护理操作技术、 中心心电监护操作技术(3)

4.打开开关,待显示窗自检后出现00. 0字样,在操作键盘上输入所需每小时流量,按Start键,运转标记显示。

5.将延长管与静脉穿刺端相连接。

【注意事项】

1.更改剂量时,先按Stop键,再按C键待清除显示窗数字后重新设置。

2.按∑键,显示窗显示输入总量,2s后自动消失。

3.用完后,先关开关,取下电源线及注射器,擦拭输液泵并妥善保管。

食道电生理检查

食道电生理检查(TEAP)是将电极导管放置在食管内靠近左房中部进行起搏并同时记录心脏反应的临床检查技术。它是无创性电生理检查技术,操作方便,安全可靠,近年来已广泛用于临床。

【目的】

1.评价窦房结功能。

2.评价房室结功能。

3.室上性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及电治疗。

4.记录食管心电图,用以鉴别复杂的心律失常。

5.某些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及电治疗。

【用物】

1.心脏程控刺激仪。

2.食管电极导管及连接线。

3.多导同步记录心电图机。

4.除颤监护记录仪。

5.必要的急救药物和抢救设备,如氧气、静脉注射用具等;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心律平、异搏定、阿托品等。

6.石蜡油、纱布、胶布。

【操作程序】

1.向患者介绍检查目的,介绍操作过程及可能出现的不适感,解除患者紧张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检查。

2.患者取平卧位,打开心电图机开关,连接好常规心电图机及监护仪各导联线,记录12导联心电图。

3.取消毒后的食管电极导管,用液体石蜡润滑患者鼻孔和食管电极前端,嘱患者下颚尽量贴近胸骨,用纱布持导管从鼻孔慢慢插入。到达咽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当患者吞咽时迅速将电极导管送入食管。食管电极进入食道的深度一般为32~40cm。

4.用连接线将食管电极导管与心电图导联相连接,根据记录到的P波调节食管电极的深度及位置。当电极靠近左心房中部时,记录到的P波为先正后负的双向波,总幅值需大于0.2mV。QRS波群呈QR型,T波倒置。食管心电图上呈现最大的双相P波是定位良好的标志。确定好位置后将食道电极导管用胶布固定在鼻翼上。记录食管心电图。

5.打开心脏程控刺激仪开关,连接刺激线及感知线,调节感知灵敏度,使仪器发出的蜂鸣音和监护仪示波器上心跳一致。

6.由低向高调节起搏电压,在每一个刺激脉冲之后都有一个相对应的QRS波群。在记录导联上起搏脉冲表现为向上或向下的钉样标记,其后紧随起搏的房波,后者下传心室引起QRS波群。实际起搏电压应高于起搏阈值2~3V以保证有效起搏。通常起搏电压应在15~25V之间。

7.根据检查目的,按程序发放各种刺激脉冲。常用电刺激方式如下:

(1)超速起搏起搏的频率高于基础心率,根据起搏方式不同可分为:

①分级递增起搏(IP)起始起搏频率比基础心率快10~20次/分,以后起搏频率逐渐递增,每次增加10~20次/分。主要用于窦房结功能测定、房室结功能测定、心动过速的诱发及终止。

②连续递增起搏(RP)起始频率接近基础心率,缓慢连续加快起搏频率,直至1∶1夺获或心动过速终止。多用于难以诱发及终止的心动过速。

③短阵伴发起搏(BP)以快于基础心率20~40次/分的频率猝发起搏20~40次。多用于心动过速的诱发或终止。

(2)亚速起搏(UP)低于基础心率的频率起搏,起搏脉冲随机落入心动周期的各时相。亦可用于心动过速的诱发和终止。

(3)程控早搏刺激(PES)在基础周期(S1)或自身心律(R)的基础上加发1~4个早搏(S2、S3、S4、S5)脉冲,早搏的配对间期逐渐缩短(反扫)或延长(正扫),直至心房或心室的有效不应期或心动过速诱发。

①S1S2刺激法的预置S1S1周期短于基础心动周期50~100ms,每8个S1刺激后发放S2刺激(单早搏刺激)或加S2、S3、S4、S5刺激(多早搏刺激),S1,S2间期逐次递减或递增5~10ms。

②RS2刺激法由自身心率的R波触发1个或多个早搏刺激。RS2间期每隔4~8个心电周期递减或递增5~10ms,直至心房或心室的有效不应期或诱发心动过速。

8.评价窦房结及房室结的功能。

(1)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用快于患者自身心率10~20次/分的频率起搏心房,每次刺激30s或60s。成人SNRT正常值为小于1500ms,老年人正常值为小于1600ms。

(2)测定窦房结传导时间(SACT)用快于患者自身心率5~10次/分的频率起搏心房,连续起搏8次。共刺激3次,取平均值。大于160ms为阳性。

(3)测定房室结功能用IP刺激测定文氏点、2∶1点。用PES刺激测定房室结不应期。文氏点<130次/分,2∶1点<150次/分,说明房室结传导功能降低。功能不应期>500ms,有效不应期>400ms,说明房室结的不应期延长。

(4)当上述指标异常时,可加做阿托品试验。方法为:阿托品0.02mg/kg静脉注射。观察10分钟后再重复上述检查。

9.用于室上性折返性心动过速及某些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及电治疗。用IP及PES等方法刺激心房,诱发心动过速。诱发后标测心电图,判断心动过速的类型,然后终止心动过速。如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可加做异丙肾上腺素试验(1m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点滴)或阿托品试验(阿托品0.02mg/kg静脉注射)增加诱发机会。

10.检查结束后,关掉电源开关,拔除食管电极导管,清洗、消毒后备用,为仪器充电。

【注意事项】

1.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

2.术前检查除颤监护仪、程控刺激仪功能是否正常,备好急救药品及用物。

3.插食管电极动作要轻柔,遇到阻力不要强行用力,可退回少许,调整角度再往前送。如患者出现呛咳、呼吸困难等误入气管的表现,应将导管拔出后重插。

4.检查中若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必要时经体表电击复律。

动态血压监测

【目的】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能定量揭示血压的总体水平、波动情况和昼夜变化,所测得的血压资料具有全面、客观、动态、无安慰剂效应等优点。

【用物】

记录盒、袖带、计算机接口电缆、电极(采用心电图触发或固定传感用)、计算机、显示器、打印机、分析软件。

【操作程序】

1.将袖带固定在患者上臂,松紧要适合。

2.测试用的传感器,听诊式的要单独安置。将其放在上臂肱动脉搏动较明显的位置。振荡式的传感器一般设置在袖带内,使用时只需固定好袖带即可。

3.记录盒换上电池,输入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编号,设置测压范围、时间段及间隔时间、充气及放气速度。

4.进行测试,按下开始键充气开始。从放气过程中可看到规则的脉搏信号,直到其消失为测压过程。稍后将显示血压读数。重复测试数据相近即可。再按开始键即正式开始计时监测。

5.将记录盒放入皮套内,再佩戴在患者腰间。

6.指导患者填写生活日志,将活动、用药、自觉症状等详细填写。

7.全程记录完毕,取下记录盒及袖带,收回生活日志。

8.记录盒或闪光卡,连接或插入到回放系统,进行资料回顾、编辑。编辑是对心率、血压的原始值可信度差的数据进行删除。如收缩压>250mmHg,舒张压>150mmHg,无心率数的也删除,然后再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9.打印所需要的资料与图形。

10.书写报告。

【注意事项】

1.袖带固定不宜过紧或过松,以能伸进一个食指为佳。

2.使用听诊器者其传感器一定要准确地安放在肱动脉搏动明显的地方。

3.在监测过程中不要随意移动袖带,以免影响所测得的值。

4.当袖带充气时上肢应保持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