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护理操作技术
30463900000042

第42章 妇科护理操作技术

坐浴操作技术

【目的】

坐浴在妇产科临床上常用于各种外阴炎、外阴瘙痒、尿道炎、子宫脱垂及阴道炎的辅助治疗和外阴及阴道的手术前准备。通过坐浴能借助水温与药液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促使伤口愈合,减轻疼痛及肌肉痉挛,清洁会阴预防感染,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作用。

【用物】

清洁坐浴盆1个、清洁塑料盆套1个(一次性)、坐浴椅1个、屏风、无菌纱布垫块、温度计1支、毛巾、41℃~43℃的温热溶液2000mL,常用药物有1∶5000高锰酸钾、0.5%醋酸或1%乳酸、2%~4%碳酸氢钠。

【操作程序】

1.洗手,准备用物至患者床边。

2.核对患者,并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及程序。

3.将坐浴盆置于坐浴椅上,盆内放约1/2盆的水,教会患者按比例配制好溶液,患者排空膀胱。必要时用屏风遮挡,关门窗或到浴室内坐浴。

4.协助患者脱下裤子,采用舒适坐位将全臀和外阴泡于溶液中,随时观察患者的情况。坐浴持续20~30分钟。结束后用无菌纱布垫蘸干外阴部,用毛巾擦干臀部,协助患者卧床。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消毒浴盆。

【注意事项】

1.月经期,妊娠期,阴道流血,产后、人流、诊刮术后7天内,盆腔急性炎症禁坐浴,以免引起宫腔内感染。

2.水温保持41℃~43℃。

3.严格按比例配制好溶液浓度,避免溶液浓度太低达不到治疗效果,浓度太高而造成黏膜烧伤。

4.坐浴前先将外阴及肛门清洗干净。

5.坐浴时,必须将臀部及外阴全部浸在药液中。

会阴湿热敷操作技术

【目的】

会阴湿热敷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变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减轻深部组织的充血及炎性水肿,达到缓解疼痛,松弛肌肉组织,减轻痉挛,促进伤口愈合的目的。常用于会阴水肿、血肿、伤口硬结及早期感染等患者。

【用物】

橡胶单1块或一次性垫单1块、治疗巾1块、治疗碗1个(或一次性治疗碗)、有齿卵圆钳2把、纱布2块、敷布2块、棉垫1块、凡士林、95%乙醇、50%硫酸镁溶液、热源。

【操作程序】

1.洗手,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向患者解释以取得合作。

2.将药液碗置于热源上加热。

3.嘱患者排尿,取屈膝仰卧位,双腿分开,暴露会阴,必要时屏风遮挡。

4.臀下垫橡胶单,铺治疗巾(一次性垫单),先行会阴擦洗,清洁局部伤口。

5.病变部位涂一层凡士林,再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将敷布在治疗碗内浸湿,钳拧至半干,抖开敷于患处,盖上棉垫,以防散热。

6.隔3~5分钟更换热敷垫一次,也可用红外线灯照射,延长更换热敷时间,每次敷20~30分钟,每日2~3次。

7.热敷结束后,更换新的会阴垫,有伤口则进行伤口换药。

8.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协助患者卧床。

【注意事项】

1.掌握热敷温度,一般为41℃~48℃,避免温度过高发生烫伤,温度过低影响疗效。

2.每次热敷面积为病灶范围的2倍。

3.会阴有伤口者,应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并观察伤口情况。

4.会阴有血肿或创口24小时内,严禁热敷,避免血肿增大,创口出血增多。

会阴擦(冲)洗操作技术

【目的】

除去阴道分泌物,保持会阴及肛门部的清洁,促进会阴伤口愈合,预防泌尿生殖系统逆行感染。常用于患有急性外阴炎、分娩后产妇或产褥期会阴有伤口者,以及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妇科手术后留置导尿管者、陈旧性会阴裂伤修补术后。

【用物准备】

橡胶1块、一次性会阴垫1块、便盆、屏风、裤腿1个、会阴擦(冲)洗盘内盛弯盘1个、长镊子1把、卵圆钳1把、冲洗壶、温开水、肥皂水、1∶1000苯扎溴铵、1∶5000高锰酸钾溶液、1∶2水剂活力碘溶液、无菌棉球、纱布。

【操作程序】

1.介绍操作目的,取得患者合作,屏风遮挡。

2.患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脱去近护理人员一侧的裤管,穿好备用裤腿,冬天注意保暖,以防受凉。

3.将会阴擦(冲)洗盘放在床边,臀下垫一次性会阴垫,会阴冲洗时置橡胶单及便盆。

4.用镊子取浸有消毒药液的棉球,用卵圆钳擦洗,顺序为从内到外,从上到下,按阴唇、阴阜、大腿内侧、会阴、肛门的顺序擦洗,必要时可重复擦洗几遍至干净。如会阴有伤口者则以伤口为中心逐渐向外擦洗,最后擦洗肛门,再用纱布擦干。

5.为患者换上干净卫生巾,脱下裤腿,协助患者穿好裤子。若为产后患者,协助其在会阴部放产垫,并垫好卫生巾。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注意事项】

1.外阴冲洗时应用棉球堵住阴道口,防止冲洗液流入阴道,导致逆行感染。

2.冲洗液温度为40℃~43℃。

3.有尿管者注意尿管是否通畅,有无脱落扭曲等。

4.有会阴伤口者,操作时应注意观察会阴口周围组织有无红肿,分泌物的性质和伤口愈合情况。

阴道灌洗操作技术

【目的】

阴道灌洗具有清洁、收敛和热疗的作用,可促进阴道血液循环,缓解局部充血,减少阴道分泌物,是妇科手术前阴道准备的内容之一。临床常用于慢性宫颈炎,阴道炎局部治疗;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或阴道手术前准备;腔内放疗后常规清洁冲洗等。

【用物准备】

橡胶单1块(一次性垫单)、治疗巾、便盆(妇科检查床上操作无需便盆)、一次性手套、纱布、冲洗筒连带调节夹的橡皮管和冲洗头、灌洗溶液常有1∶5000高锰酸钾、4%硼酸、0.5%醋酸、2%~4%碳酸氢钠、1∶1000苯扎溴铵、1∶10水剂活力碘、生理盐水等。

【操作程序】

将盛有500~1000mL灌洗液的冲洗筒挂在高于床面70cm支架上。嘱患者排尿,取膀胱截石位,暴露外阴,铺橡胶单,治疗巾,臀下放置便盆;护士右手持冲洗头,开放止水夹,先冲洗外阴,然后用左手分开小阴唇,将冲洗头插入阴道达穹隆部;冲洗时应将冲洗头围绕宫颈轻轻上下左右移动或用窥阴器暴露子宫颈后再冲洗。冲洗时转动窥阴器,将阴道四壁皱襞处冲洗干净;当冲洗液剩下100mL时,抽出冲洗头再次冲洗外阴部;扶患者坐起,让阴道内残留液体流出,用纱布擦干外阴;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注意事项】

1.冲洗筒距床面不得超过70cm,以免压力过大,药液流速过快,局部停留时间太短而达不到治疗效果,同时避免使液体或污物进入子宫腔而易导致感染。

2.灌洗液温度为40℃左右,以免温度过高烫伤患者,温度过低而产生不适。

3.月经期、阴道出血、产后七天内、流产、诊刮术后宫口未闭禁行阴道灌洗,以免引起逆行感染。

4.冲洗时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阴道壁及宫颈组织。

阴道、宫颈局部上药操作技术

【目的】

阴道或宫颈上药是妇科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可由门诊护士操作,也可教会患者在家自己局部上药。适用于治疗各种阴道炎,慢性子宫颈炎,手术后阴道残端炎症的治疗。

【用物准备】

窥阴器1个、长镊子1把、带线大棉球、长棉签、消毒棉球、喷洒器、治疗用药物。

【操作程序】

患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先做外阴冲(擦)洗,再用窥阴器暴露宫颈,擦净分泌物。根据药物的不同剂型,采用喷撒法、涂擦法、纳入法等方法。

1.喷洒法药粉可用喷洒器喷撒或将药液洒在带线大棉球上,用窥阴器暴露宫颈后,将棉球顶塞于子宫颈部,线尾留在阴道外,嘱患者12~24小时后将棉球取出。一般为每天或隔天放药1次,每7~10天为一疗程。

2.涂擦法用长棉签蘸取药液,均匀涂在子宫颈或阴道病变处。

3.纳入法凡片剂、丸剂、栓剂可直接放入后穹隆。方法是用带线大棉球或戴指套、手套,将药片顶于子宫颈部或教会患者自己上药。患者自己上药一般应在临睡前进行,以避免药片脱落,保证药片的局部作用时间。上药前现配好坐浴溶液,每晚睡前坐浴后,左手分开大小阴唇,右手食、中指持药片沿阴道后壁推至阴道后穹隆。

【注意事项】

1.月经期、阴道流血禁止上药。

2.对于腐蚀性药物,只涂于宫颈病灶局部,注意保护正常组织,上药前应先将棉球垫于阴道后壁及后穹隆,以免药液下流,灼伤正常组织。药液涂好后用棉球吸干,并如数取出所垫的棉球。

3.上药期间禁性生活。

4.宫颈用带线棉球上药时,嘱患者在放药12~24小时后将棉球取出。

5.未婚妇女上药不能用窥阴器,药粉、药膏用长棉签涂抹,棉签上的棉花应捻紧,涂药时顺同一方向转动,以免棉花脱入阴道。药片可用手指推入阴道。